高职工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与探索
——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6-28 08:05谢林
职教通讯 2016年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人才培养高职

谢林



高职工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与探索
——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谢林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旅游行业人才缺口巨大,然而部分高职工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却存在生源不充足、生源质量不理想、毕业生行业认可率低等问题。旅游英语专业过分追求高大全,既包揽导游方向,又涵盖酒店方向;既要培养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又要培养旅游业务能力,导致学生英语不精、旅游业务能力不强,在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目前的困境进行了反思,探索寻找工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路径

一、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才缺口巨大

2016年春节期间,旅游继续升温引人注目:全国共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出境游近600万人次,“中国游客”在全球影响力扩大。同时,中国旅游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成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型载体,2016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旅游市场;更多省份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正在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主战场转变。

据四川旅游政务网,四川省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把发展入境旅游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同时,引导出境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2015年,四川省国内、入境、出境旅游三大市场齐头并进,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 210.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国内旅游实现收入6 137.6亿元;国家力促入境游长线回暖的多项政策,如免签退税政策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四川入境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的颁布等因素,为四川入境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入境游逆势上扬,巴山蜀水吸引了273.2万人次国外游客纷至沓来,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808 7亿美元。同时,签证利好频出,四川人出境游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据四川省旅游局统计,2015年前11个月,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人数达到179.47万人次,同比增长61.26%。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出入境旅游输出与接待及持续不断增长的强劲势头,旅游及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的需求巨大,且面对越来越开放和国际化风向的中国旅游业状态,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显得更加紧缺和珍贵。[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德阳市地处四川3个旅游经济带之一的成绵乐旅游经济带。学院以工科类专业为主,2004年开设旅游英语专业,归属外语系。2011年,按照学院“12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两条主线系统培养,全面推行两个证书,一个延伸培训机制)的要求,在市场调研和专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学院办学实践,定位为涉外酒店方向。面向涉外酒店、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从事涉外酒店、旅游服务和管理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旅游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能胜任高星级宾馆饭店和涉外旅行社的服务、管理、导游等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能胜任高星级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酒店西餐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旅行社中英文导游,或经过培训转岗到涉外文秘、英语教育和涉外商务等。

二、旅游英语专业面临困境

与如火如荼的旅游人才需求极为不协调的是,旅游英语专业在部分工科院校存在生源不足,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与旅游类专业相比,专业定位过于宽泛;教学中旅游和英语两方面的如何平衡等困境。

(一)招生人数少,专业录取调剂率高,毕业生行业认可率低

工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在一些院校的地位是“大餐的配菜”,招生人数少、班级少、师资力量薄弱。加上传统择业观的影响,造成了工科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招生人数少,生源不充足,生源质量不理想,毕业生行业认可率低的现状,旅游英语专业涉外酒店方向问题尤其突出。较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在酒店工作低人一等,对从事酒店行业服务充满消极厌倦情绪,较高比例的学生考虑转专业或表示不愿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

学校旅游英语专业迄今已经十余年,除2004级和2005级是与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外,2006年起招收高职学生,为专二批录取。2004—2010级为涉外导游方向,2011级起为涉外酒店方向。每年计划招生40~60人,含单招5~20人。2011级起学生人数分别为:22人、25人、33人、34人、34人,生源和毕业生情况通过分析最近一届新生和毕业生的情况可以可见一斑。

表1 学校2015级旅游英语专业新生基本情况(计划招生40人,其中单招5人)

报到率低于学校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专业调配率则高于商务和应用;由于学院近年录取分数线上升,反映到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高考英语成绩较历年有所上升;男女生比例和各年级大致相当。

37%的专业调剂生在班级产生巨大的负能量,在入学三个月后的问卷调查中,对于“如果重新选择,你是否会选择旅游英语专业(涉外酒店方向)”,77%的学生选择“不会”,较通过专业调剂录取的比率上升了40%。第一学期末,12名同学提交转专业申请,8名学生参加了转专业考试,6名同学成功转到其他专业,分别占学生比例为35.3%、23.5%、17.6%。也就是说全班2/3的同学不认可专业方向,1/3的同学采取了行动,提交转专业申请。

对毕业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最低要求,51%为2 000元左右,40%为3 000元左右,而选择目前较为接近行业起薪1 500元左右的仅为6%。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和家长对于旅游英语专业认知较少,认为旅游尤其是酒店行业为服务行业,干的是“伺候人”的事,对职业走向和职业前景认识模糊。本届学生中无一人是应亲友要求填报本专业自愿,反映了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在校期间成功转专业的学生不多,学生对未来职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带着这样的情绪学习,每一届或多或少有几个学生临近毕业仍然不认可自己的专业,专业课程学习敷衍了事,英语语言能力差强人意,旅游技能得过且过,甚至不能按要求如期毕业,给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且进一步影响到择业就业,2015届旅游英语专业首次就业选择旅游行业的仅占全班的28.6%。实习期结束,仅有两成学生继续留在旅游企业,80%的学生选择另谋它业。

(二)与旅游类专业相比,专业方向太过宽泛

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一般归属独立的旅游系,而旅游英语专业则较多归属外语系。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颁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旅游大类》中,旅游类专业被细分为: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八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分为:休闲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及西餐工艺三个专业。单独成册的旅游大类专业教学标准共156页,对11个专业方向的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主要实践环节、教学进程及、办学基本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详尽的描述。其中,涉外旅游专业的就业面向为:国际旅行社外语导游、出境领队以及涉外星级酒店接待人员等;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面向描述为:能充分胜任高星级商务酒店、高级度假酒店、高档餐饮连锁、会议中心、豪华游轮、高级会所等旅游企业及其他相机企业服务类岗位。对职业走向和发展趋势描述为: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2~3年能适应基层管理工作,5~8年能胜任中级管理及以上工作。专业方向细致、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学校旅游管理系现有首批国家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涉外旅游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专业定位准确,学科特色突出。近年来,加强了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课程的比重,学生的外语能力不断加强,涉外业务能力提升,尤其是涉外旅游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中西方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能胜任涉外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等经营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企业优秀运营管理者为目标。随着优秀毕业生的不断输出,学校旅游管理系的招生规模和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将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设定为:英语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业务能力:能够用英语从事旅游业务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灵活应变和独立工作能力)。核心初始岗位为:英语导游、旅游社经营管理、涉外酒店服务与管理;发展岗位则为:出境旅游领队、旅游行业业务骨干及初中级管理人员等岗位。在短短8页的教学标准中,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旅游通才”,颇有“高、大、全”的意味,既想包揽导游方向又想涵盖酒店方向;既要培养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又要培养旅游业务能力。

对比《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旅游大类》涉外旅游专业教学标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从其课程设置对比可以看出:旅游英语专业英语类课程课时相较涉外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建议开设的英语类课程课时无明显优势,而较长的酒店实习挤压了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专业课程开设的课时数远远低于涉外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类课程少于酒店管理专业,导游类课程更是蜻蜓点水。结果导致学生英语不精、导游证不过、酒店业务不熟,职业意识不强,职业精神不够,在职场竞争不力,处于劣势的局面。

表2 涉外旅游专业教学标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与旅游英语专业主干理论课程匹配情况

续表

(三)专业自身局限

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明确规定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立“应用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四个专业。旅游英语专业正式成为以“英语+专业”结合的独立专业。游离于英语和旅游的中间地带,旅游英语专业自身的局限凸显:主要表现为专业方向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双语教材,教学实施困难等,人才质量与旅游的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加上高职教育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课程设置多而杂,既要学好旅游专业知识,又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困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旅游和英语“孰重孰轻”成了课程设置的难题。一些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是旅游类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的简单结合,没有真正形成以旅游类课程为基础,以英语语言在行业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院专业方向确定之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摇摆,目前仍然纠结于英语、酒店和导游的课程设置比例。主力师资毕业于外语院校或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缺少旅游加英语的复合能力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专业宏观把控能力不足。旅游英语方面的专业教材受到自身行业的限制,地域性较强,缺乏经典权威的双语教材,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校内实训设施投入不足,校外实训受到企业有关运作的限制。而随着报考人数减少,特别是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减少,加剧了工科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危机。

三、积极探索,寻找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突破口

尽管旅游英语专业面临重重处境,但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旅游英语专业自身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突出自身特色,结合本土人才需求,加强横向联合,是旅游英语专业在新形势下突破的契机。

(一)锁定培养方向,专注涉外酒店或涉外导游方向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实践环节多,学院自2015级开始实行文管类专业通识平台,第一学期增加了文化基础课程开设。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后延,课时进一步精简。如果教学计划兼顾英语、导游、酒店,则专业知识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在酒店与导游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锁定酒店方向。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酒店业走在全行业的前面,是开放程度最高、与国际标准接轨最早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外资酒店中,中高层管理以及重要部门的执行层都是由外方管理人员掌控的”。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知名品牌酒店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和对酒店专业人才需求极大,在沿海地区和内地发达城市,酒店行业对酒店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具有较高的酒店英语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成为星级酒店对现代酒店员工选择的重要条件甚至是首选条件。[2]这为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近年来,学院尝试和成都、无锡、南京、上海等地的高星级酒店合作,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主要为涉外酒店的前厅部、西餐部输送外语特长的旅游人才。

在招生人数足够的前提下,开设涉外导游方向。充分发挥外语系的语言优势,储备师资,关注行业动态,建立以外语为主干,旅游知识模块和服务技能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既熟知涉外导游服务知识又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二)加强内涵建设、寻求自身突破

1.英语语言技能是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过硬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从事旅游行业的必备素质。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该专业学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工作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它是衡量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该专业最主要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应该是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有效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至关重要。一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实景演练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指导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一切机会拓宽知识面。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有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充分利用双语课堂教学,培养“旅游+英语”的复合能力。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胡爱清《中国旅游地理》双语教学的探索值得借鉴。文中建议对旅游业务能力拓展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学制及学时限制,高年级专业课程可以尝试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和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与双语教学有效整合。CBI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3]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朱亚宁将CBI理念应用于旅游行业英语教学,具体分为酒店服务和旅游服务两个模块,包含客房服务、旅行社接待、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及涉外导游五大技能。课堂上将英语学习和旅游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目的性。

CBI教学强调语言为内容服务,而承袭了加拿大“浸入式”教学理念,欧盟非英语国家双语教学采用的CLIL方式中,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语言是知识传递的媒介,学科知识是语言学习的材料。在这种教学中,语言与学科知识都是学习的目标,内容更是学习的中心。外语作为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

目前,学院客源国概况、旅游市场营销、导游实务等课程已经采用英文教材,课堂双语教学,将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而前厅与客房管理、西餐服务与管理、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也将逐步过渡为双语教学,充分利用课堂侵入式旅游英语教学,实现英语语言与旅游知识同时兼顾的目标要求。

3.提高学生专业意识和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和热爱。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发自内心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劳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是学生认可旅游行业,并扎根旅游行业重要的一环。

从新生入学起,就大力进行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发展路径:从本土汉语导游逐步到国际导游:从提供入境游服务到最终胜任出境旅游服务;或者先从酒店基础干起,走酒店晋升或积累一定的经验再从事导游工作的路径。通过实习实践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可以和旅游业合作,调查研究旅游业用人制度是否存在缺陷而降低了吸引力,是否需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梯度合理使用以扩大晋升空间,薪酬结构是否科学完善以体现应有的劳动价值,工作流程是否需要再造以提升其丰富性,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兼顾终身以提高忠诚度,职业环境是否融洽以提高满意度,共同形成尊重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行业文化氛围。

社会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到旅游行业就业。旅游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行业,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职业门槛;同时,旅游又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内复合型人才罕见、中高端人才匮乏,需要大批的毕业生到旅游业工作。在旅游行业发展,眼光应当放得长远些,设定好目标,多多积累经验和人脉,着眼于旅游业和自身职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强校校、校企合作、提升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地方特色是各地旅游英语教育的制胜法宝。各地的旅游英语专业相对各自为政,横向联合和交流不够。办有旅游英语专业的各层次院校之间应多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探索一些普遍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教学模式、共同开发相关双语教材,提升旅游英语专业的办学质量,在社会上树立旅游英语专业的总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徐金义.论高职高专酒店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J].企业导报,2013(5)∶256.

[2]佟婷.国外旅游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5)∶51-152.

[3]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简介:谢林,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高职英语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1-0036-06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