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育人模式的现状及思考

2016-02-15 16:13:54徐茂红赵克霞
职业技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订单式订单校企

徐茂红,赵克霞,刘 胜

(1.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2.六安市淼森昕轩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安徽 六安 237000)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育人模式的现状及思考

徐茂红1,赵克霞1,刘 胜2

(1.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2.六安市淼森昕轩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安徽 六安 237000)

目的:阐述“订单式”培养的现状,提供解决“订单式”培养问题的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收集整理了目前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困难。结果:“订单式”培养仍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措施不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结论:需完善目前“订单式”培养的举措,加强校企双方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问题;对策

0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订单式”培养是目前常用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遴选“订单班”学员,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直接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2];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利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利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订单式”培养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学以致用;企业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这种模式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竞争力,同时解决了企业招聘员工的需求,最终校企双方共赢。

1 “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双方的“订单”热情不对接

因校企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差异,致使双方在合作态度与合作程度上产生了异同,形成了矛盾。校方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通过给予经费或设备的无偿支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解决学生实训、实习上岗问题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因而校方的态度是积极、诚恳的。企业则考虑: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投入成本后短期收益较慢、不明显,没有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中[3]。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可以随意挑选。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合作培养人才不感兴趣或 “作秀式”的合作。

1.2 学校办学条件与“订单式”培养的要求不对接

企业希望“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不仅理论扎实,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较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职业道德,毕业后进入企业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真正发挥顶岗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高职教育的理念尚未转变,教学过程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体系的衔接,教学实训与岗位操作要求有差距,教师的操作能力不强等。具体表现在:(1)理论教学内容学科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淡化学科体系,注重与企业的岗位操作要求相适应的项目课程,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创设项目化课程。实现课程向项目的转化是一项浩大的教学改革工程,受制于学校人力、物力、财力与专业实力的影响,改革难度巨大。在学科课程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较大。(2)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化。作为“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应是模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或生产某件产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大多是按学科课程的要求组建的,实训项目大多是验证性的内容,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下很难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零距离”顶岗的能力相差甚远。(3)教师双师素质单一化。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即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指导能力。但是,高职院校中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普遍,甚至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参与企业顶岗实践,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差,这样的教师难以培养出高技能的学生。

1.3 “订单式”培养目标与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对接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立足目前、着眼未来的“战略式”人才培养。而作为“订单式”培养的企业发展,是近期的“战术式”、“突击式”人才培养。由于企业方培养目标则看重毕业生顶岗的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很少考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散了校企合作的亲密度。

1.4 “订单式”培养良性发展与国家现实举措不对接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为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性文件。但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定比较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多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不积极参与“订单式”教育也就不足为怪。

2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思考

2.1 搭建平台,开设“订单班”是前提

“订单式” 培养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与扶持,更需要政府建立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法规保障体系。校企双方因信息不畅、沟通不够,互相不了解对方的需求。因此,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校企合作所选择的企业应有用人需求、专业对口、管理规范、发展有前景,高职院校应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扩大影响。同时,在开设“订单班”时要兼顾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学校与企业之间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专人负责相应的制度建设,多加强联系和沟通,增进企业和学校间的相互了解,使得校企双方在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

2.2 组织实施,建设“订单班”是关键

根据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订单式”培养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要保证教学必须的软硬件条件,如“双师型”教师及实训基地建设;要加强教学改革,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再就业的能力。

2.3 就业导向,完善“订单班”是根本

“订单班”培养要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诉求,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是订单培养的根本。因此,订单培养的学生应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修订订单培养的计划和目标,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总之,“订单式”培养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努力。同时,“订单式”培养还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在操作层面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结语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职业技能强、毕业即能就业的人才,“订单式”培养是目前较好的培养模式,但距离国家提倡产教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差距还较远,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Z].

[3]丁金昌,童卫军.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

[4]张朝兵.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编辑 马海超)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Order-education Training Patter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Maohong1, ZHAO Kexia1, LIU Sheng2

(1. West Anhu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Lu’an 237000, China; 2. Lu’an Miao Sen Xin Xuan Drugstore Chain Company Limited, Lu’an 237000, China)

Aim: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rder-education and provide measures about order-education training pattern, to br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enterprises. Methods: Using documentary and investigation, gather the specific metho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ctual operation difficulties about order-education training pattern. Results: Order-education training pattern is still the corporation on the surface. The measures between a college and enterprises are not enough. There is no joint between teaching and producing process. Conclusio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measures of order-education training pattern at pres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producing.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order-education; problem; measure

2016-10-03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sjjd040)。

徐茂红(1973- )。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

G712

B

1672-0601(2016)11-0041-03

猜你喜欢
订单式订单校企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6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8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