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创新

2016-02-15 13:53闫永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五位一体改革

闫永超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创新

闫永超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新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而赋予了唯物史观鲜活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推动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关键词:“五位一体”;社会有机体;社会结构;基本矛盾;改革

一、“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社会有机体思想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它要求我们在研究马克思理论时要注重整体性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要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念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念既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正式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范畴,指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体”[1]143。这里所指的社会有机体既不同于近代社会学家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又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思想。它形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以人和自然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具有系统整体性和自组织性,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社会有机体是包括人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内的一个统一体,马克思认为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由于实践才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人们的实践中社会有机体才得以变化和发展,彰显出根本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有机体的本质特征。我们将自然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纳入人们实践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另一部分是未被纳入人们实践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前者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方面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社会,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就是改造自然并同自然发生联系。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自身的生产,有了人才能形成社会,一定的人口构成了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整体性表明,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不是一种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次序建立起来的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它的功能和作用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在《资本论》第1版序言中,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102。这表明社会有机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在进行自我调节的同时还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构成了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变化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有机体不断更新的内在动力。

“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念创造性地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结合了起来,不仅揭示了当代我国社会有机体的新特点和运行规律,还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它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理论的整体性特征,科学把握了马克思社会有机理论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与自然能够相互协调发展。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完善和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为其他四方面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不仅可以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还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我们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倘若在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顾此失彼或有失偏颇,最终会贻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同他的社会结构理论是一个互相统一的整体,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社会的整体性及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后者侧重社会的构成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及时调整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一发展观念不但将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而且也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理论思想散落在他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当中,通过对经典的梳理我们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社会结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经典性论述。马克思通过“猴体解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揭示,《资本论》的发表又使得社会结构理论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可以将社会结构从三个不同层次进行划分。首先,从宏观上看我们可以分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从中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最后,从微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等。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2]同时他把“结构”看成是“各种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交往基础之上,社会交往关系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社会结构,经济交往关系的总和形成经济结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形成政治结构,各种文化意识关系的总和形成文化结构。由于人们之间的各种交往活动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经济结构是一定物质生产力相结合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主要有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要素构成。政治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集中体现,它的主体主要有群体、政党、阶级与国家。文化结构是社会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表征,马克思把文化看成是观念的意识形态。不同交往关系总和形成的不同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结构是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同时对经济结构具有反作用。

“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念是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体现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说这是更加重视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中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并将其具体化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奇迹被外国学者当作“中国模式”加以研究。但是,在巨大发展的背后生态环境和社会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紧张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住房、就业、医疗等涉及民生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只从其主要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并不能完整地理解社会结构。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发展理念,同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中。社会的发展是各个构成要素共同合力的结果,促进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结构各个部分的合理布局。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保持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五位一体”发展观念既是一种全面布局,也是将社会结构理论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智慧结晶,推进了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发展。

三、“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也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把钥匙。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不仅能够正确坚持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还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从而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速了我国的社会转型,与此同时社会矛盾进入多元化和显现化时期。“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念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地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来的,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各种矛盾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路径,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做了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了极大的思想动荡。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浪潮。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实实践经验为基础,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时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这表明了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正式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这是我党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形成的标志。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解决。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表现为剧烈的斗争和冲突,而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将我国的矛盾划分为“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针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民主”“专政”两种不同的方法。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两种矛盾之间的关联性,指出两种不同性质之间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没有具体展开,各种矛盾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在这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指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那部分的矛盾。1981年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再一次重申:“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4]表明我们党重新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充实和完善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政策。对于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坚持和强调用改革的方法加以解决,改革的实质就是从体制上调整与人民内部的关系,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从而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体制,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五位一体”发展观念正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诸方面之间辩证关系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间矛盾的内在关联性,这就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和处理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其他社会矛盾产生的总根源,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而利益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生活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增添活力的同时又使得利益矛盾更加明显,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的成果和承受改革的代价并不平等,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矛盾突出、收入差距过大。因此,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理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好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使当前我国的利益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建立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这深刻地表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本质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当前我国领导和群众之间不存在矛盾了,社会矛盾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突出表现: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贪污腐化,在思想上官僚主义盛行、滥用权力。因此,在政治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广大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社会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正确与错误、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的矛盾。我国进行文化建设体制改革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每个人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还要获得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缺失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甚至会由此引发社会危机,当前我国社会公平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社会结构失衡。因此,我国社会建设必须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快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较早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二者应当和谐相处。然而当前我国人与自然矛盾突出表现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因此,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生态保护。

“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念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地阐明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科格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作者简介:闫永超( 1988—),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收稿日期:2015-07-10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1.018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 2016) 01-0070-03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五位一体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