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
杨丽萍
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重要手段。从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牢固树立教学督导理念,明确教学督导内容,科学建构督导管理体系,创新教学督导机制,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教学督导的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有效性;机制;路径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1]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对教学管理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评估、督促、检查、引导和指导,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作用。[2]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督导方面虽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由于学校外延的发展难以顾及内涵发展以及对教学督导认识的偏差等原因,使教学督导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并就提高教学督导有效性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重督教、轻督管
教学督导在实施过程中,常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督教方面,很少放在督学上,没有将督学放在督管上,这种重督“教”,轻督“学”、督“管”的现象,缺失了教学督导的内容,偏离了学校的服务主体。
(二)重监督、轻指导
在实施过程中,常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监督、检查和评估方面,很少针对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这种“重督、轻导”现象[3],拉大了督导人员与被督导人员的距离,削弱了督导的质量和效果。
(三)重数量、轻质量
教学督导队伍在构建过程中,照顾到各个职能部门和系部的关系,人数庞大,包含了老弱人员,对于责任性不是很强、业务能力不是很好的教师,未能切实有效提高其督学水平,使教学督导的质量难以保证。
(四)重单一、轻多元
教学督导在评价过程中,常常采用单一性评价,很少实行多元性评价。这种重“单”轻“多”的现象,忽视了教学督导评价的功能,挫伤了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五)重集权、轻民主
教学督导在实施过程中,较多地依靠教学督导人员的督学材料对被督导对象进行评价,没有充分发扬民主作风,依靠广大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获取广泛的教学信息,从而影响了督导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工作机制
要设计编制各种督导表格,进行各类客观性测试和论述式测试,使督导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要切实做好学校教学督导组的检查评估工作,指导督促教学督导组有的放矢地开展督导活动,使两级督导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成制度。
(二)听课机制
教学督导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听课。督导员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到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听课,检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听课的方式上,可采取选择性听课、专题性听课、对比性听课等。
(三)评议机制
评议制度是主要的教学督导工作制度之一,对教师的教学,要评议;对学生的学习,要评议;对教学管理,要评议。只有运用评议,凭借评议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强化教改意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作用。
(四)座谈机制
要定期针对不同学科与师生进行座谈,深入学生中间听取意见,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看法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听取师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反映。
(五)调研机制
教学监督工作要采取有组织、有重点的调研。[4]要点面结合、常规与专项结合,对带有普遍性、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特别是要对学校的定位、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反馈机制
督导活动必须有详实的信息记载,要及时地将督导中发现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向教学决策系统反馈沟通,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必须定期编写教学督导分析报告,及时发布督导信息,反馈解决结果,形成开放式管理理念,以强化督导作用,提升督导影响力。
(七)文档机制
对于教学督导所涵盖的教学督导条例、督导岗位责任制度、教学督导简报、评课记载、师生座谈记载、工作计划与总结、教学督导调研报告等,都要建立完整的档案,使之能够指引教学督导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一)树立教学督导理念
1.人本理念。教学督导的以人为本,就是把督导的职能从监督、检查、评估为主转变为指导、引导为主。[5]在教学评价中,实施肯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在督导过程中平等待人,以研讨的方法、切磋的精神,使被督导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2.服务理念。教学督导要有“管理即服务”理念,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督导人员与被督导对象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服务。在教学督导制度中,要立足“公正、公平、公开、科学、民主”的督导评价原则,做到“刚柔并济”。[6]
(二)明确教学督导内容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应以教学为中心,实行督教、督学、管理一体化。[7]要实现教学督导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督教。督教就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评估、引导、指导。督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学校的定位、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针对教学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向学校领导和教学决策者提供信息并提出建议;(2)对教学过程监督,包括对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布置、课后辅导、实践教学环节、学业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指导,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秩序及师生等进行监督、指导和服务。
2.督学。督学就是对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实验实训、实习、第二课堂活动及课堂纪律、职业意识、实训操作要求、规范等进行督促、检查、评估、引导、指导。督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加强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督促、指导学生学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督学的最终目的。
3.督管。督管就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管理规范、教学过程管理、课程管理等进行督促、检查、评估、引导、指导。督导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检查和评估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根据督教和督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总结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具体改进措施;(2)检查系部、教研室工作计划、教研活动情况等,对系部、教研室活动的内容及其有效性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三)确立教学督导准则
1.目标优化。教学督导的目的之一是要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教学督导方向应体现在教学活动与教育质量符合国家职教发展和学校办学发展要求,体现对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诊断,指导时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方向和走向,形成最优化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督导活动。[8]
2.学术主导。教学督导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学术管理和学科建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轻易对某些学科问题盖棺定论,一定要以学术为背景,有相应理论作为依据,从而对教学状况进行学术评价。
3.求真务实。教学督导中的判断和结论是学校领导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突出科学性、合理性和务实性。督导员要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吸取职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从而使督导行为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教学管理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4.咨询服务。教学督导要准确角色定位,教学督导不是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只是强化教学管理的质量监督部门,并不具备管理功能。它主要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做好参谋作用,并为教学执行机构反馈督导信息,主动积极地为其进行诊断。
(四)建构教学督导体系
1.构建校系两级督导体系。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项基本制度,只有形式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才能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工作内容上更加清晰,在实施评价时更加准确,从而形成决策信息反馈支撑,执行有监督、有检查、有指导的教学管理体系。
2.明确两级督导重点。系部督导重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调整、教材的选用、授课计划的制订、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实践性教学等的指导评价。学校督导重点是教风、学风的指导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等常规督导,专题督导,专题调研,对系部督导进行再督导。学校督导以督为主、以导为辅,系部督导以导为主、以督为辅,两者互为补充,各有重点,实现“以督促改、以导助建、导督并举、重在引导”的督导目的。[9]
(五)建设教学督导队伍
1.督导队伍的组成。在教学督导队伍的组成上,要做到在职、返聘退休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相结合,学科结合,学术型、实践型、管理型相结合的“三结合”,真正发挥“督教、督管”作用。[10]督导员中既要有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在职教师,也要有返聘的退休教师。这样,可以综合他们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督导员队伍中要注意吸收企业(行业)专家的加入,以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督导作用。
注意学科的结合,就是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聘用不同学科的督导员,实现学科互补。由于教学督导要履行“督教、督管”的职责,所以,督导队伍中既要有专业造诣深、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术型教师,又要有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还要有具备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的管理型教师。
2.督导水平的提高。督导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习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要勤于思考,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善于评价与指导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OL].[2015-07-27].http://www.moe.edu.cn/sncsite/A07/moe-953/moe-958/201508/t20150817-200583.html.
[2]乜晓燕.中国高校教学督导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邓湘宁.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问题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2):83-84.
[4]杨聪敏.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78-179.
[5]黄文华,王雷.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探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2(4):21-22.
[6]兰春.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水平提升途径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6):30-33.
[7]刘泽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督导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甘罗嘉,王德平,田智辉,等.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3):62-64.
[9]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6):86-90.
[10]卢艳红.探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有效性的途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80-81.
[责任编辑盛艳]
杨丽萍,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学前教育分院、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美术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6)18-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