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昊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 450000)
浅谈中医肝胆病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
刘鸣昊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450000)
摘要: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肝胆病学科是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经过5年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医肝胆病学科建设提出一些体会,提出规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学科内涵与外延,确定学科专病名词规范化,从而加快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中医肝胆病学;学科建设;名词规范化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病学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病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病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药毒)协作组组长单位、脂肪性肝病(肝癖)协作组副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肝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河南省中医名科[1]。通过近5年的建设,学科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据学科内涵与外延,扩展了肝癌、胰腺、炎症性肠病等研究方向,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将学科发展概况总结如下:
学科以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已形成特色,每个方向均有稳定的学术梯队、科研项目等作为支撑。
1.1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学科根据脂肪性肝病中医病因病机和患者发病特点,总结出“痰湿瘀阻”是该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及基层医院示范研究”,制订了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标准,优化和验证了中医治疗方案。对院内制剂消脂护肝胶囊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了药学、药效学、毒理学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1.2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肝炎)学科开展了健脾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及基础研究,提出了通过健脾清化治法降脂增强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学术观点,并开展基础及临床观察;采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探讨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凉血解毒灌肠法降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开展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病毒型肝炎的研究,如中药保留灌肠清除内毒素血症、脐火疗法治疗阴黄等并制定了操作标准。在重大传染病专项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并优化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方案;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人工肝技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降低人工肝术后胆红素反弹率,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提供新方法。
1.3中医药防治肝硬化开展了补肾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化痰祛浊法治疗肝性脑病、软坚散结法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肝脾肿大等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舌下络脉与超声、CT、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总结出舌下络脉的变化可作为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开展了肝硬化患者临床数据整理发掘,建立临床数据库,并开展了肝硬化患者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模型研究;开展中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开展了中医特色外治疗法(针灸、拔罐、脐火等)结合内治疗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开展了健脾补肾法增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经过学科近5年建设,进一步界定了学科内涵:中医肝胆病学科是隶属于中医内科学的三级学科。以提高肝胆疾病临床疗效为核心,探索中医肝胆病的证治规律,通过研究肝胆脏腑功能异常所表现出来的疾病特征,探讨肝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临床学科。对肝胆疾病病因病机、证治规律的研究,不断丰富提高肝胆疾病防治水平[2]。
基于对内涵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外延:本学科学术发展与相关学科交融,可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为临床治疗肝胆疾病服务,促进肝胆病学科的发展。与中药学、方剂学相结合,形成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一部分,开展肝胆病证相关的方剂与方药配伍规律,中药新药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与针灸学相结合,发掘传统治疗方法,制定新的与肝胆疾病治疗相关的特色诊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外科学相结合,形成肝胆外科学,探讨肝胆疾病外科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消化病学、传染病学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传染病学,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的方法[3]。
目前中医名词术语使用尚不规范统一,通过对本学科结合临床实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及相关教材进行整理,开展了中医肝胆病学科相关病种的中医病名、证候名称、症状名称等的规范化研究,逐渐归纳总结肝胆病学科常用名词术语,逐渐界定名词术语的定义。对学科常见病种肝着、药毒、黄疸、肝积等常见病病名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和界定。
3.1黄疸中医治疗黄疸病,一直停留在“阳黄”与“阴黄”的辨证上,难以对黄疸病的复杂情况作全面概括,学科根据其湿热的转化规律结合古代文献,现代医家认识,并经过学科人员讨论及国内肝病学术会议形成专家共识,确定为阳黄—介黄—阴黄的病名。
3.2肝积(积聚、臌胀)在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中医黄疸、胁痛、血证、鼓胀等范畴,但临床中肝硬化患者可能同时具有上述多个症状,因此在疾病的诊断的规范方面就存在的诸多的问题,不利于疾病的系统归类和临床研究,因此学科在对中医古籍及国内文献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名词术语规范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将肝硬化统一命名为肝积。
3.3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原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病机主要是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痰湿内蕴,肝络瘀滞,部分患者也可属“痰证、湿阻、胁痛、积聚”等范畴。学科最初以肝著来命名,但通过文献整理,癖在《说文解字》古同“痞”,意指中医指饮水不消的病,癖字更有湿邪粘滞,留而不行之意,更符合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故经过学科讨论及相关文献检索与梳理,最终确定肝癖的命名。
3.4药毒药毒是指因服用肝脏毒性药物或服用药物过量,导致药毒内侵脏腑所致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疾病,相当于西医药物性肝损伤。毒在《说文解字》意指泛指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因此包括中药、西药、食物等对人体肝脏造成的损害统称为药毒。药物性肝损伤在中医未有对应的病名,相当于“胁痛”“黄疸”等疾病范畴。随着该病发病率的升高,中医药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而其规范的命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作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协作组组长单位,我们对涉及该病的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现代医学的命名习惯和原则,避免与相关疾病病名重复,通过学科内部讨论及征求协作组成员意见的方式,最终确定为“药毒”的命名。该命名体现的中医命名的特色,又符合现代医学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我们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依据学科内涵与外延,总结和学习国内外同仁经验,使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国内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捷.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科建设的几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3):147-148.
[2]邓晨光.试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科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94-185.
[3]王洪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学科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7(4):229.
Discussion o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 Discipline of TCM
LIU Minghao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Liver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 discipline of TCM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key discipline of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Bureau of Chine. After 5 year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t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 discipline of TCM,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discipline to speed up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words:liver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 discipline of TCM;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of nouns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张文娟本文校对:赵文霞2015-12-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473651)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6.010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6-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