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多元张力

2016-02-15 06:31:39张健
职教通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陌生

张健



教师成长的多元张力

张健

张力,原指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泛化到哲学层面,指矛盾或不相容的事物之间构成的一种紧张状态。亦可以说它是对立的事物相互拉扯、博弈和制衡形成的一种对应关系。张力的作用在于,它是对立统一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力,是矛盾之间的相互依存、作用、转化、互促、生成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成长亦需要一种内在驱力的拉动,才能形成发展的逻辑张力、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张力并非单一的存在,而是一种多元的、互补的张力系统或结构。

一、教学:游走于熟悉与陌生之间

教学应该是一个“置陌生与熟悉,还熟悉于陌生”的过程。二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是促进教师教学进步提高的动力机制。“置陌生与熟悉”,是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教学是一个由陌生而熟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经验的空白,管理能力的缺失,教材、教法的陌生,逐步走向经验积累日丰、课堂管理能力提升、教材熟、教法亦熟的境界,完成了由生而熟的成长跨越。而问题在于不少教师往往止于熟悉、以熟为荣。他们(包括很多学生)往往钦佩和乐道某某教师上课不带书,就能指出讲述的内容在哪一页、哪一行。笔者从不认为这种以熟为本的教师是好教师,不会给他“点赞”。他们充其量只是记忆能力好或超群的教师,为炫耀记忆,他们的教学很可能沦为脱离书本的另类照本宣科,并不值得提倡。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可能会因教材熟、教法亦熟,而失去进取的动力,久之,成为“教书匠”。所以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熟悉的变为陌生,因为只有把熟悉的变为陌生,人才有同化陌生的欲望,不断学习的动力,使自己始终感到教海无涯、教无止境,始终有一种“教,然后知不足”的紧迫感和再学习的压力,处在陌生与熟悉的张力博弈的关系和状态之中,这样的教师才能不断学习新的思想、理论,让自己的知识成为更新的“活页夹”;才会不断地琢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使教学常教常新;才会不断地成长进步。

二、读书:栖息于内化与外化之间

教师是书香浸润、学高为师之人,读书应是其本分和天职。读书的张力在于内化与外化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和机制。内化是教师通过读书,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思想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是把外在于己的人类文明成果据为己有的过程。好比春蚕食桑、蜜蜂采花,它是教师为了给予别人、培养人才的职业需求、内化吸收的过程。外化是倾吐运用的过程。教师读书是最具实用价值的读书,因为他不必担心读书只是个人成长的利己的私事,而是同时关乎学生成长的利人的行为选择。教师读书获致的新知、感思、体悟、心得,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和营养,传递给学生,不愁无人分享。这里内化是基础,外化是目的;内化是依据,外化是应用。内化与外化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张力。只内化而无外化,好比春蚕食桑非为吐丝,蜜蜂采花却不酿蜜,那是不能致用的“无根”的读书;只外化而无内化,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浅薄无根、知识断流,迟早要油

三、写作:提升于感悟与表达之间

如果说教学实践和读书“充电”是教师成长的前两个台阶,那么科研写作便是教师提升的第三个台阶。它是“升级版”的高台阶。写作之所以附加值高,在于比之教书,写文章尤其是写好文章的人太少。而教书教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水平,没有科研写作给力,要想跨上这高台阶,更上一层楼,难。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写作,卓越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写作之所以能造就卓越、打造名师,在于它能将教师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培养人的形上之思和理性觉识。在于它能将读书的感悟经过思想的整理、条理的建构、逻辑的序化、语言的谴用,使其外化表达出来。感悟与表达是具有张力特性的矛盾存在。感悟是思维的运动、思想的触发,表达是语言的捕捉、思想的外化。现实中,教师们不乏实践智慧,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感悟光临,灵感来袭。但往往不能把握住这些行色匆匆的思维过客,不能将其留在笔端和指尖,转化成具有创新品质的文章。就是说,感悟的一端有表现需求,表达的另一端却绷不住,不能将其形诸文字。能力缺失造成的应力失衡,使感悟与表达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张力效应无法实现、彰显。这是制约教师成长最弱的、也是最需要补长的一块“短板”,是教师发展最重要、也是关键的成长的核心要素,亟待补缺救失,长善突破。

四、成长:转换于经验与方法之间

经验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是人的过往经历的凝练、积淀和转化。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抓火,有了被烧灼的疼痛体验,就形成了规避火的经验。方法就是做事的方略、法则或办法。它是经验的升华。经验和方法之间是存在着矛盾依存、相互转换的张力的。教师成长的真谛在与这种张力之间的博弈和实现。换言之,优秀教师都是拥有经验、又能把经验上升为方法的那样的人。其成长的深层机理在于:方法是高于经验一个层面的东西,经验上升为方法,就打破了经验的隐性遮蔽状态,而进到一般的、本质的理性层面。所以,教师经验必须走向方法、走向理论的提升。问题在于,我们大部分教师从来不缺乏“做法”层面的经验,但却缺乏向着方法层面的提升,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匍匐在经验的脚下,虽然教学年头不断增长,但成长进步却不大,甚至形成了发展定格。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我亦认为:“经验+理论=方法”,而由经验提升到方法,亦等于成长。所以打破经验的茧缚和桎梏,关键在于要多读书,多学理论,从知识和理论中汲取营养,助力自己的经验总结、凝练和概括,提升为方法。而经验一旦上升为方法,感性的、缄默的、不自觉的经验,就会提升为理性的、显化的、自觉的方法。教师的成长就会取得突破,教师的水平就会再上新的台阶。

五、科研:存在于在场和缺席之间

“在场”与“缺席”说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形,构成一种矛盾的张力。“在场”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的理论核心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专注在直观中出场的事物本来的样子。科研的在场,即要求人们必须专注于科研,按照科研的本然要求,存在于科研的当下、现场。换言之,人的在场,人的亲临卷入,是科研成功的逻辑前提。反之,没有“在场”,没有人的科研意识、思维、能力的介入,科研就沦为空洞的概念、虚幻的“乌托邦”。而不幸的是,当下的科研恰恰因为其难度大,要求科研主体的投入多、产出少,而存在着“非在场”性,存在着科研的“缺席”和“逃离”。治理科研的缺席,保持科研的在场,需从意识、思想、能力维度补课,改变其张力失衡状态。

1、意识在场,要求要形成一个科研的准备“场”。当你围绕这个“场”(研究方向)准备多了、思考多了,就会形成一种研究敏感,一种吸收意识,一旦有用的信息进入这个“场”内,意识的天线就立刻会开启收发功能,有用的信息就会被识别、被感知、被吸收。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心系科研的心向。

2、思想在场,要求思想始终行走在路上。周国平说:“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幸福的哲学:288)“写作无非是表达所感所思,一定要有所感、有所思,才有东西可写。”思想决定科研的存在、科研的本质。

3、能力的在场,要多读多写多悟。欧阳修说,写作的工巧“无他术,唯多读而自为之,自工。”多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键在反思,在于悟。由知识或科研实践转化为能力,悟性是契机。悟性就是心领神会、茅塞顿开的感应、领悟能力。善悟的人,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能够从科研实践中找到方法。久之,就能炼就一种“悟”的本领,转化为自己实际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栋梁]

作者简介:张健,男,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陌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熟悉又陌生的“”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