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两个问题的思考

2016-02-15 05:38柴福洪
职教通讯 2016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素质学位

柴福洪



高职教育两个问题的思考

柴福洪

一、中高职衔接

现在的高职教育的中高职衔接,没有必要搞了,课程和内容都没有统一规范,不同学校采用的教材不同,不同教师讲授的风格不同,同一个内容讲解的宽度与深度,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事实上都很难把握,很难衔接。真要衔接,高一级职教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学制了。实践上,高一级的职教的教师,一般都是不太信任低一级职教的教学质量,重复系数一般都由教师把握。且职教的特点是高一层级包含下一层级的全部教育教学内容,任何层级职教,它本来就是完整的终极教育,最初的设计天然就是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

把职教做成系统是可以的,是在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做人才准备,但没有必要把中职办成高等职教的“基础教育”,为考高等职业院校做准备,失去中职本来的意义。不管怎么研究中高职衔接,逃脱不了把中职教育当作升学的准备教育之嫌,逃脱不了职业技能由低级到高级人才培养过程防止重复教育之嫌,也逃脱不了这部分学生学制需要缩减,与其他类招收的学生不能合班上课的事实。如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等职教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不得报考本专业即可,甚至可以规定要文理跨专业报考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多学几门手艺有什么不好?即使从中职读到技术本科,也只三个专业,三技在身,就业与转岗能力不是更强?艺多不压身。

当然,技术本科毕业社会实践一年后,或专科毕业后工作两至三年后(职教研究生必须有社会实践经历,不能从学校到学校),继续攻读专业硕士、博士,必须规定是在原学习的职教专业和社会实践行业、岗位范围内报考,不得跨专业报考,这是为了研究型学习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保证专业硕士、博士的质量。如果有少数学生在中升高中,坚持非读本专业不可,也是可以的。在高一级职教学习过程中,理论上必然出现重复学习的现象,实践上却不一定,即使出现重复学习,理论上必然是专业更熟练,更精通,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艺高人胆大”,没有必要过多地担心。

人才培养方案的中高职衔接,第一目标,就是为了避免重复学习,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不同学校的教学方法、学习情景、同一专业的特色与测重点不同,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是不同的,这一工作大可不必做了。

二、职教学位

2014年7月14日,湖北职院率先颁发“工士”学位,湖北职院(实则是孝感职院,一个地市高职院校用了一个省名,名不符实)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并要求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于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要“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长期被忽视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周洪宇,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梦卿,在2015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以《用“工士”学位为高职教育“定位”》为题,提出专家建议,且作为2015年两会上的议案。他认为“设立‘工士’学位制度刻不容缓”。认为是“为了让每一个职校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建议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设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专科高等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走知识文化教育的老路,不能仿照原普通本科教育的学士学位来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职业教育也不是“学位”,应该说是“能位”、“技位”,即掌握技术技能的标签。

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两句话两层含量义,一是高素质劳动者,二是技能型人才。实际上,我们搞了十几年的高职教育,只是在“技能型人才”一个方面努力,“高素质劳动者”这方面却做的不全面,高素质当然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但职业素养与人品素质方面却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做什么具体的教育活动。即使强调得那么重要的德育,也没提出给个什么“德位”。

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工士学位”没有什么“刻不容缓”的,真正刻不容缓的是“职业素养与人品素质”方面的教育,给学位,要与教育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学士是学术水平的标签,还是“教”的结果,不是“育”的结果。试设想:如果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职业素养与人品修养”好,如果能从育人角度给这样的学生发一个什么“标签”,倒是真有必要。这个“标签”的定义,应该指定为“君子素质、贵族精神”,如果一个学生具有一定的“君子素质、贵族精神”,其技能也不会差。

针对当前“95后”的学生特点,开展“吃苦、勤劳、节俭、责任”意识教育,通过一定的亲身体验育人方法与过程,树立“苦、勤、俭、责”意识,显得尤其刻不容缓。英国对贵族称“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准男爵与骑士”,中国社会一般称有知识的君子为“士人”。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品格,他们不屈不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甚至甘愿以身殉道。他们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播,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如“三自教育”后的优等学生,具有“贵族品质,君子人格”的学生发个“君士”证书,比起“工士”的意义更大,社会人才识别力会更强,用人单位真的不需要在学校就学到非常强的技术技能,倒真的需要思想品德高尚,能吃苦耐劳,对企业、对职业有高度忠诚意的劳动者。如蒙牛的标语之一就是:“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责任编辑张栋梁]

作者简介:柴福洪,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素质学位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