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沿海全图》释读

2016-02-14 09:14:40王耀
史志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国全图澎湖

王耀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北京100081)

清雍正《沿海全图》释读

王耀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北京100081)

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属于清代《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之一。该图此前并未公开,本文在介绍该图保存状况、绘制内容基础上,结合区划建置等信息,推断该图主要表现的是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间的海防、岛屿、沙洲等沿海状况,认为该图是该系列海图中较为接近底本的一幅海图,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雍正 《沿海全图》《海国闻见录》 古地图 海图

海图是中国古地图的重要门类,包括海防图、海塘图、航海图等。明嘉靖年间,倭患炽烈,因之有识之士绘制了《万里海防图》等系列海图,图绘倭寇肆虐的沿海地域并暗含防倭策略与海防思想等。清雍正年间,陈伦炯编绘《海国闻见录》,绘有六幅海图,图绘沿海州县、水道等,并标注海盗藏身之岛屿、港湾,具有利航海、缉海盗等功用。刊刻后产生了一批以之为底本的摹绘本海图,历经演变,虽图名各异、分藏各处,但究其本源,同出一宗,隐然为清代海图之一系。广东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即为其一。

目前,《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分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等海内外藏图机构。各幅藏图虽同出一宗,但已演绎出各自文本特色,或有图幅改绘,或有文字增衍,或有行政区划增删,已成独立个体并具研究价值。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即为具有特色的该系列海图之一,在此首次披露并释读该海图,将有助于丰富对该系列海图的认知,并为研究清代海图、海防等提供直观的图像史料。

一、保存情况

新会博物馆藏图共由五幅海图组成,依序分别为《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根据该系列海图共由六幅图组成的惯例推断,《沿海全图》应佚失了一幅。《海国闻见录》原本中包括《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1]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之三,台湾学生书局,1984.(P78-79);南京博物院藏《沿海全图》包括《四海总图》《沿海全图》《琼州府》《澎湖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2]奚可桢,卢卫新.南京博物院藏清雍正时期《沿海全图》考略.紫禁城,2011,(11).(P66-67);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海疆洋界形势图》由《环海全图》《海疆洋界形势全图》《琼州图》《澎湖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1]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海疆洋界形势图.参见网址: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map.jspid=A103000137#.2016-11-19.组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沿海疆域图》则由《天下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图》《澎湖图》《琼州图》组成。综合来看,新会博物馆藏图应该佚失了一幅琼州图(今海南岛)。此外,新会博物馆藏图中的第二幅海图《沿海全图》中亦有拼接,缺少了自“诏安县”至“南澳”一段。

二、绘画内容

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卷轴装,纸本彩绘,采用中国传统形象画法绘制,标注沿海州县、岛屿、沙洲及河流、山峦等,个别地域标注塔、桥、炮台等地物。整体上色泽淡雅,绘制详实,在卷末还附有大段文字注记。

图1 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之《四海总图》图影

第一幅《四海总图》(如图1所示),实际上为东半球图,线条简洁,图色对比鲜明,大陆为淡黄色、海洋为淡蓝色。在亚洲大陆东部的清朝统治区域内标注“中华一统”字样,周边标注出“高丽”“日本”“吕宋”“天竺国”“缅甸”“交趾”等地名,在欧洲大陆标注“英机黎”“葡萄牙”“是班牙”“荷兰”等。在北极题记“每年六个月为日,六个月为夜”,南极题记“每年六个月为日,六个月为夜。北昼而南夜,南昼而北夜”,指出了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该图位于卷首,开门见山,当起示意作用,将沿海大势置于东半球背景下,一目了然。再由大及小,分绘沿海长卷及岛屿图等。

第二幅《沿海全图》,为整幅地图中分量最重、占幅最大的一幅,可以说是地图的主体部分。图幅绘制范围起自辽东半岛(如图2所示),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直达交趾(今越南北部),主要绘制沿海的岛屿、州县、山峦、河道、沙洲等自然地物。

图2 新会博物馆藏图之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之后依序为《台湾图》(今台湾西海岸)(如图3所示)、《台湾后山图》(今台湾东海岸)及《澎湖图》。详绘其中州县、港口、岛屿、山峦、河流等,直观地反映了清中期台湾、澎湖的开发状况。

图3 新会博物馆藏图之《台湾图》

该图卷末附有大段题记:“天下沿海形势,从京师、天津东向辽海、铁山、黄城、皮岛,外对朝鲜,左延东北山海关、宁远。盖平复州、金州、旅顺口、鸭绿江而抵高丽,右袤东南山东之利津、清河、蒲台、寿光、海仓口、登州而至庙岛、成山卫……”。经比对,该段文字抄录自《海国闻见录》卷首的《天下沿海形势录》(如图4所示)。

图4 《海国闻见录》之《天下沿海形势录》图影[1]海国闻见录.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之三,台湾学生书局,1984.(P81)

三、表现年代

古地图的年代有图幅表现年代和绘制年代之分,一般而言,如果没有确凿证据或明显题记等信息,不敢断定地图的绘制年代。而图幅表现年代则相对而言,更好推断一些。新会博物馆藏图则可根据区划信息等作出推断。

首先乾隆年间的区划调整并未体现在图幅中。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诸罗县”为“嘉义县”[1]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九二).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丙寅.;乾隆三十八年(1773),“海宁县”升“海宁州”[2]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乾隆三十八年八月辛丑.;乾隆二年(1737),裁撤“山海卫”,置“临榆县”。这三处区划调整均未体现。

而山东半岛图像(如图2所示)中,有“成山卫”和“嵩卫”[3]“嵩卫”当为“大嵩卫”,脱漏“大”字。。雍正十二年(1734),裁卫置县,“成山卫”改为“荣成县”、大嵩卫改为“海阳县”[4]清史稿(卷六十一).志三十六“地理八”:荣成“明洪武置成山卫及寻山所。顺治十二年,所省入。雍正十二年改置”;海阳“明洪武三十一年置大嵩卫及海洋所。顺治十二年省入。雍正十二年改置”。。这一变化并未体现在图上,据此也可推断该图表现年代当在雍正十二年之前。同时,图中标注了“宝山县”“金山县”,均为雍正二年(1724)设置。因此,该图表现年代大致在雍正二年至雍正十二年间。考虑到该图摹绘自雍正八年(1730)成书的《海国闻见录》的事实,以及图幅中并未出现增绘和改绘的痕迹,所以进一步推论新会博物馆藏图应直接摹绘自原本,表现年代进一步缩短至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

总之,该图绘制简洁、涵盖地域宽广、内容详实。与天津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南京博物院藏《沿海全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海疆洋界形势图》、辽宁省图书馆藏《中国沿海图》等相比,虽同出一系,但是各具特色。该图绘制内容、表现年代更近于底本,并未如其他刊本增绘地名、添加注记等,是一幅较直观反映雍正年间海防状况的珍贵海图,也是了解《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演变分化过程的重要一环。

(责编:张佳琪)

王耀(1982—),男,山东日照人,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新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疆史地、中国传统舆图研究。

本文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委托课题“《海疆形势全图》整理与相关调查研究”的成果。

猜你喜欢
海国全图澎湖
《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
领导文萃(2024年12期)2024-06-24 01:40:47
岁末感怀兼寄二兄
老年人(2024年1期)2024-01-20 06:01:09
澎湖缘
《大清一统舆图·陕西全图》初探
一部书,两种命运
会讲故事的澎湖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大陆航空首航台湾澎湖
环球时报(2019-05-13)2019-05-13 06:16:59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