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茂林
(汕尾日报社,广东 汕尾 516600)
新闻的亮点贵在发现
□庄茂林
(汕尾日报社,广东汕尾516600)
面对新闻线索,有些记者常感叹没有新闻“亮点”可挖掘而苦恼。这主要在于记者自身的新闻敏感性的有无和强弱。新闻敏感性强的记者,“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论艺术》),采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新闻敏感性弱的记者,只能隐约感觉或盲然见不到新闻的存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犹如一座座宝山,只有用心发现的记者,才能慧眼识取新闻“亮点”。新闻“亮点”,需要记者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任何一小点,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亮点”,可以说新闻“亮点”无处不在,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去挖掘。《新闻学简明辞典》对新闻“亮点”的界定是,“新闻‘亮点’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而《新闻学大辞典》则认为,“新闻‘亮点’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对于记者而言,如果新闻的“亮点”源源不断,采访就十分活跃,新闻版面的内容也会相当丰富;反之,工作就会十分被动。笔者认为,培养记者的新闻“亮点”发现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路径入手。
要做到让新闻的“亮点”源源不断,记者要善于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去观察思考,凭借自身的新闻素质、新闻敏感,从各种信息和显性的现象中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人类发现和传播的。人类自然科学发明成果之多,社会科学发展步伐之快,都是因为有了发现。没有一双发现“亮点”的眼睛,就是宝石抱到你眼前,还是石头一块。记者的发现力包括所见与众不同,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对记者发现力提出的高要求:独具慧眼的观察,突出思维的思考。获取新闻“亮点”,记者发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有些具备较强发现力的记者,就算是报纸上的一条小消息,也能找出新闻“亮点”,进而作出采访策划。而有些发现力较弱的记者,就算新闻摆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发现不只用眼,还要用头脑进行分析。发现力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应该贯穿采访开始至结束,记者发现新闻“亮点”,除了必须了解原有事实外,还应该不断对新闻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做到能够进行有规律的发现和探索,预测新闻的发生。这种发现力是在采访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发现力是记者采访贯穿始终的能力。
对于一些地方记者或者驻站记者来说,抓“小中见大”的问题更有优势。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培养记者的发现力。如果学会思考,一些地方记者和驻站记者经常抱怨的地方小、无新闻可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反过来会发现其实仔细观察,是可以写出有分量、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来的。《经济时报》在2000年的时候,对头条新闻做过一次统计,结果表明:报道中的一半是驻站记者写的,而且该报的许多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也是该报驻站记者写的,如,《青藏铁路三人行》、《黄河断流万里探源》等。这些报道为什么能获奖,这跟记者立足基层、放眼全局是分不开的。
培养记者的发现力,还必须从研究原有事实开始,以原有事实为基础,头脑里形成一条清晰的“地平线”,这条线越是清晰,记者的发现力就越强。任何一个新事实冒出来,记者就有可能发现它。
回想初入报社,笔者在初写稿件的时候,天天坐在办公室,苦于没有素材可写,后来才发现是没有细心观察而已,有很多新闻是缺乏新闻敏感没有发现它、挖掘它。比如,有些文件和会议材料,细心观察就会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询问或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越全面越深入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跳出“会议”写会议,跳出材料写“材料”,切不可以材料改稿件,这样的稿件没有深度和生命力。我们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多听多看,多想多问,时时留意,才能发现和捕捉到好新闻。
有经验的新闻记者总是带着问题去采访,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整个过程。能在不起眼的小新闻中,发现大题材,写出大新闻。多问多想,就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发现,对于记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样,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记者的发现力,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采访,不是写作,而是发现。
发现是生产新闻的“母鸡”。发现重要事实是新闻;从自认为不重要的事实中发现重要,更是新闻“亮点”。发现是掂量新闻斤两的衡器,新闻必须是重要的事实。事实的重要与不重要,秤不能称,斗不能量,要靠记者的眼睛去“秤”、去“量”、去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和报道。用心去发现是及早获得新闻线索的源泉,是事实成为新闻的桥梁。作为记者,“亮点”与“求实”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记者要为“亮点”去采拍,为“亮点”去发现,把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见不到”的事,想到做到并报道出去。这就需要记者必须用心去发现,用“发现”的眼睛去关注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群众,为广大受众提供广、精、深的信息量,使报道更精彩。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如何深入基层抓“活鱼”,如何拿出精品力作,如何写出有影响力震撼力的报道,这些都是每位记者面临的考验。
到基层去的目的,是获取新闻,特别是去寻找新闻亮点。只有沉下身子,将心贴近基层,处处留心才能抓到“活鱼”,才能将新闻变得鲜活起来。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当中,与新闻事实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才能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才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从而采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闻作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带着问题下基层,用辩证的观点思考、发展的视角对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这样到了新地方会有很多新发现,到了老地方也会擦出新火花。有的“新火花”一时写不成稿件,也可以作为储备,以待发酵,遇到新由头,仍是一坛好酒。
作为职业记者应该是一个广泛的阅读者,扩大了新闻的阅读面,就能从阅读新闻线索中发现新的“亮点”。我们要做好新闻报道,离不开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观察是开阔视野、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只有记者用心观察、思考、发现,才能写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才能使报道更精彩。
一是从各种载体中发现新闻线索的“亮点”。在实际的操作中,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处处留心皆学问。例如,从互联网、同行报纸、广播、电视中寻找线索,不是等于在吃别人的剩饭吗,这怎么能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渠道呢?已经刊登出来的新闻里难道还有重大线索吗?有!一些记者就是从刊登出的一些小消息中找到了新闻线索,发掘出新闻价值,采写出了成功的新闻报道。二是广交朋友。作为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得的多少与及时程度,与他的社会关系网是有联系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养、构建自己关系网的习惯。这对以后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闲聊,也会成为新闻线索,听起来很神奇,因此不能随意放过认识的人和看似无关的线索。记者的关系网越大,工作也相对轻松,新闻线索的获得也会更加容易,采写报道也会得心应手。三是从来信及热线电话中寻找线索。很多新闻机构,都开设了热线电话,并设立报料奖,这样的举动就是鼓励人们提供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而新闻机构可以把这些当作新闻线索,然后让记者去了解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人物,采写新闻报道。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时刻留意,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寻找新闻线索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