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静霓
(平凉日报社,甘肃 平凉 744000)
用心用情 讲好百姓故事
□柳静霓
(平凉日报社,甘肃平凉744000)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随后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新华社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更有效地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及时地反映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基层,融入百姓,讲好基层百姓故事。只有把故事讲好了,找到党、国家和基层在一体化实践上的结合点,才能充当好党委、政府与百姓沟通联系的桥梁。
基层一线是源头活水。记者只有走基层,才能采访到真实、鲜活、直抵人们内心的新闻素材。走基层让记者“俯下身、察实情”,设身处地去感知群众生活工作中的苦与乐,与报道对象同悲同喜,同甘共苦;走基层让记者“说实话、动真情”,与群众沟通生活点滴,做最真诚的聆听者,分享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真实、自然、质朴的情感打动观众,做出有思想、有温暖、有品质的宣传报道,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2011年中宣部的“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甘肃平凉日报社把记者下基层作为一种工作常态,让记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领悟“用脚采访”的真谛。
2011年年底,笔者去平凉市崆峒区麻武山里的一所小学采访,听到那里的老师说,以前给麻武山里送邮件的邮递员到退休年龄了,以后恐怕再难有这么负责尽职的邮递员了。笔者一听就感觉到这是个不错的线索,随即采访了麻武十几户山民,听到了一些关于邮递员的事情。第二天,笔者联系上了这位乡邮员,和摄影记者一同沿着他每次送邮件的路线翻越了3座山,趟过了4条河,从清晨出发,下山已到傍晚,往返55公里,切身感受到了一个乡邮员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因为采访扎实,素材多,回去很快写成通讯《一个人的37年长跑》,报道刊发后,反响非常好,甘肃省委宣传部评出十件新闻战线“走转改”优秀作品,这篇稿件也在其中。
2015年,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那些平时很少关注的“死角”进入了记者的视野,其中,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的山口村在短短5个月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扶了几十年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几个单位“双联”了几年都没“联”出变化,为何突然在几个月时间就改变了?带着种种疑惑和不解,笔者在一场大雪后来到了这个偏远的村庄,采访了一个个留守在那里的老人,原来,所有的变化都是从村第一书记过来后开始的。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逐渐清晰,《山口村第一书记》这篇通讯也获得2015年甘肃省新闻奖一等奖。
报纸新闻信息来源于群众生活中。关注百姓生活,选择以群众为新闻素材,让群众成为新闻主角,以身边的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讲述更精彩的故事,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性与新闻性统一的报道。讲好基层百姓故事,应该要把视角向下,通过真心诚意的采访,就能使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观念得以呈现,真实而立体地还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报道带来的一定是“触碰人心的真实感”。
笔者是联系社会事业口的记者,有一次在跟随甘肃省民政厅领导去儿童福利院调研检查中,听说有个被家庭收养的孩子离开时,照看的护理员哭了,当时就感觉这里面有故事。第二天,笔者去找这位护理员了解情况,护理员照看了十几个孩子,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搭理我。只见她一会抱这个,一会又给那个换尿布。于是,我洗干净手,开始帮她照顾小孩,有了我的加入,孩子们显得很开心。一连两天,笔者都在“泡”在这个班里,因此认识了这十几个孩子,也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一些喜好。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我,这位护理员一边忙碌一边给我讲起每个孩子的故事。这些感人的情节成就了通讯《大爱无言自芬芳》,通讯刊发后,好多读者说她们是流着泪水读完这篇稿件的,文章触到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一次下基层去电力系统采访时,陪同的人员带着我们去机关,转了一圈笔者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笔者问这位陪同的工作人员,你们电力系统最苦最累的工作是什么?他说是一线抢修工作和变电站的工作。于是,我们去了最偏远的一对夫妻同在的变电站和供电所,和电力一线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回来写成《电力一线工人:他们有苦也有甜》、《平凡中的坚守》。电力一线的那几名工人在学习会上听到自己的报道后哭了。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
在工作中,我们基层一线记者常常会遇到来报社求助的群众。群众的期盼,就是记者的责任。
深化群众观点就是为了澄清编辑记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基本认识,将真情汇集笔端,将民声反映出来,将感人场景定格成画面,忠实记录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及诉求,围绕践行新闻报道“三贴近”方针,在深入走访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交心,真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带着感情吁民声,肩负责任写民情,采写他们关心的人,编发他们关切的事。
2008年3月的一天,平凉市崆峒区麻武乡杨家山村五社一名左手残疾的中年男子来到报社求助,他19岁的女儿为供弟弟上学,出门打工,回家时因迷路被困在寒风刺骨的大山里,双脚因严重冻伤被截肢。由于家庭极度困难,中年男子无力为女儿支付后期的治疗费和安假肢的6万元费用,他含泪向记者诉说了他们当前面临的困境。接待他的女记者听完后,立即跟随他来到医院了解情况,回来后立即写出报道《回家迷路双脚冻伤被截肢 贫寒家庭雪上加霜遭厄运19岁少女走入人生困境》。报道刊发后,少女的不幸引起全社会关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获得爱心人士捐款3万元,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平凉市残联联系专家为这名不幸的少女装上了假肢。
2014年10月的一天早上,一位老人专程来到平凉日报社,给平凉日报社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锦旗上面写着:“新闻媒体一心为民关注百姓疾苦,党报记者两度相助了我心头大事。”原来,2014年初,这位老人的老伴突发心脏病过世。在清理遗物时,老人发现一张银行卡。为了取出钱,老人拿着银行卡到柜员机,由于不知道密码,银行卡被锁。老人拿上相关证明,到银行柜台要求取出卡上的存款。根据规定,存款人已去世,继承人不知道密码,要支取存款的,必须到公证处办理遗产公证。但因为种种原因,跑前跑后一个月,公证处、银行跑了好多趟,问题仍未解决。无奈,老人只好向报社求助。记者经过采访查证,积极与银行、公证处协调,最终,针对老人的具体困难,银行变通处理,让老人拿到了这张卡上的732元钱。几个月后,老人为办一个房产证,先后多次奔波于10个单位、办了6份公证,另开具、提供了10多个证明还是办不下来,无奈之下又到报社找记者,最终在记者的协调帮助下拿到了证件。经过两次事件,老人内心十分感谢记者,提出了送名酒、请吃饭、给现金等多种感谢方式,均被记者拒绝。为表谢意,他千思万想后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粒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名记者,只有走进群众,融入百姓之中,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受,乐其所乐,苦其所苦,忧其所忧,同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才能写出百姓喜欢的新闻,才能走进更多的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