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三明日报社,福建 三明 365000)
灾难新闻摄影报道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俞杰
(三明日报社,福建三明365000)
近年来,随着资讯日益发达,泥石流、地震、台风等灾难事件,都被新闻媒体快速全面地展现在公众眼前。纵观这些灾难性新闻报道,摄影图片具备的真实还原功能,以及独特的感染力,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和推广。从新闻效果来说,图片比文字更为直观和生动,同时,新闻摄影记者扮演着信息传递的使者,发挥着深刻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来新闻摄影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党报摄影记者报道灾难性新闻应具备真实、客观、真情三种意识。
灾难新闻摄影真实客观真情
2016年5月8日清晨,笔者接到单位电话,电话传来的消息是,当天5时,位于福建泰宁县开善乡的中国华电集团池潭水电厂项目工地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造成房屋被埋以及施工方数十人失联,请求摄影记者前往灾区现场,采用新闻摄影的手段,对抗灾救援活动进行报道。
救援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笔者立即出发,坐上了赶往泰宁县的汽车。由于一路风雨交加和路面积水,直至上午11点多才抵达泰宁县城。虽然路途耽搁了些许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一方面始终与单位保持着电话联系,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另一方面,对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进行思考和分析,梳理出此次报道的三个要点:真实反映救援、客观陈述灾情、真情表现人性。
真实反映救援。“在灾难中,生命高于一切”,抗灾救援的意义最为重要。5 月8日、9日,国务院工作组以及福建省、市主要领导多次赶赴泥石流现场指导抢险救援,深入医院等地看望慰问伤员,以及部队官兵连夜搭桥修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深知这些救援新闻具有政治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关爱受灾群众,以及部队官兵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于是,笔者首先把相机镜头对准了他们,真实反映他们积极应战、不畏艰难、奋力抗灾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给予受灾群众信心和力量,也让其他人了解灾难救援的进程,稳定灾难给社会带来的恐慌,这些照片陆续在福建《三明日报》头版刊发。5月10日《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定让大家早日康复回家》的照片,内容是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泰宁县医院看望慰问伤员。在这张照片中,笔者采取了中景的景别,通过拍摄人物半身,重点表现了省委领导的动作、表情,让主体形象更细致生动,图片还交待了所处的医院环境,包括主治医生和受伤人员,增加了照片的信息量,全面展现了整个慰问活动。
与此同时,笔者把镜头也瞄向了武警、医生、志愿者们,用抓拍的方式,记录下他们搜救、救治、服务,甚至席地而睡的场景,拍摄了许多富有真实感、感染力的照片,把最佳的“动态”和最佳“情感”瞬间,真实地反映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在无情的大灾面前,人性的伟大。5月9日《三明日报》发表了笔者拍摄的图片新闻《市县启动应急预案救治伤员》,图片呈现的是在泰宁县医院,十几名医护人员对刚抵达医院的数名伤员,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清理伤口。其中,正前方的三名伤员,他们分别在输液、登记、护送,于是,笔者把照片机镜头对准了他们,选用中景抢拍了这张照片,让画面充实饱满,具有丰富的信息量,甚至不用看图片说明,读者也能一目了然。
客观陈述灾情。俗话说“一图胜千文”,这句话阐述了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照片不仅是色彩、构图、曝光、焦距的集合,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故事的内涵和人性的光辉。同时,因为新闻自身也是客观社会的一部分,相比于文字等传播方式,摄影报道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更具真实感和可信性。所以,灾难新闻摄影报道要紧紧遵循客观真实这一原则,而不是片面夸大和虚构杜撰。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党报将会失信于民,且信誉受损。作为在此次灾难中,冲在一线的摄影记者,笔者可以接触到大量鲜活的现场情况,如河水淤泥冲进街道、公路被山石阻断、泥石流冲毁房屋、救援人员紧张搜寻等。面对这些现场,全面、真实、客观反映受灾情况,对受灾情况给予再现,对灾难进程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的描述,是笔者拍摄的首要任务。
俗话说“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于是笔者在拍摄灾情时,尽量多用全景、远景,这样景别的选择,不仅使照片包含的景物多,而且更能表现出现场规模、气氛、气势,把新闻摄影的独特魅力展示出来,更好地把灾情真相还原给读者,用“客观真实的灾难”满足公众对灾难性事件的求知欲。如,2016年5月11日《三明日报》头版照片《救援现场搜寻搜救工作仍在继续》,内容反映的是泰宁“5·8”泥石流灾害救援行动。笔者采用了远景的景别,表现的重点是多台大型机械在紧张作业,并且通过黄金分割构图法,用一台近处的挖掘机形成视觉重心,延伸出救援现场的宏大气势,从而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真情表现人性。在灾难新闻摄影报道中,除了忠实于新闻事实之外,还应该弘扬人类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人文关怀情感。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一些血腥、悲伤的灾难图片容易带来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可以增加阅读量,但是却忽略了人性的关怀。举个例子,泥石流灾难发生后,失联人员的家属陆续赶至泰宁,在驻地,家属们都难掩悲痛,哭成一团,个别记者见到此景拿起相机一阵猛拍,遭到了家属的反感,甚至造成对受害者亲属的新一轮伤害。作为摄影记者,如果想给读者一个血腥可怕的新闻图片并不难,但是一张好的灾难性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可以反映灾情,更应该透露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关怀,传递事物的内在信息。
笔者认为,在灾难中,摄影记者要关注人性的光芒,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图片凸显人道主义精神,而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效应而忽略了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记者在抵达受害现场时,要进一步思考,决定是否应该进行拍摄。如果拍摄,应该优先站在体现人文关怀的角度,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角度,拍摄具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尽可能地避开过于血腥残忍的画面,减少由此带来的感官刺激,同时,做到尊重受难者。5月11日《三明日报》头版照片《志愿者一对一陪护》呈现的是一名志愿者在病床边,仔细观察伤员的输液情况。在这张照片中,笔者在拍摄中灵活选择角度,用志愿者的专注认真,代替了伤员的痛苦场景,这样的温暖画面,让读者从灾难中感到了爱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面对灾难性的新闻摄影报道中,党报记者要及时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迅速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同时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站在真实、客观反映抢险救灾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考虑人文伦理因素,运用过硬的专业知识,灵活选取摄影角度,熟练掌握拍摄方法,把灾难性事件全面、准确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