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 杨丽萍 李晓冰 侯俊林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郑州450000)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索※
李新民 杨丽萍*李晓冰 侯俊林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郑州450000)
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科研思维和能力。医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可以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申请专利、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进行。而在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方面,可以从创新师资力量建设、医学生科研项目设立、医学生科研平台建设和医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去加强。
医学生;科研能力;人才培养
医学是一门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处理人类疾患或病变的学科,随着现代科技研究的迅猛发展,很多科技和研究手段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医学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应该锻炼科研能力,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我们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创新能力是进行科研实践的最基本要素。大学生处在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阶段,知识结构没有定势,适合进行科研创新活动。而医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进行独创性的医学科研实践活动,以抓住大学这个医学学习最关键的阶段。
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医学科研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锻炼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的能力、锻炼文字书写、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医学生就业和进一步的研究生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医学教育,给予了医学生很多进行科研实践的机会,参与学校统一进行的科研课题,如挑战杯、创新学习项目等,同时我们有些课程也进行创新能力锻炼,比如进行专利申请等,当然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一些新想法,也可以撰写科研论文。
2.1 参与科研课题对于学校统一举办的挑战杯、创新学习项目等,医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这是我们很好的科研锻炼机会,因为医学院校进行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时,都做了积极的准备,给予医学生最充分的指导,其对课题要求的严谨,让医学生能够得到较为严格的科研锻炼,同时在资金的支持力度上,学校都在投入更多的经费。
在进行科研选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结合所学知识,找到理论基础,论证立项的科学依据[1]。考虑课题应该具备医学专业的学术性,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所选课题为社会服务,具有学术创新性和公益性。选题切忌过大,聚焦解决问题,使项目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
可以参与到带课教师已有的临床试验或动物实验当中,在老师的带领下,能获得更全面的指导,从课题的立项思路和依据,到实验步骤方法,以及项目的执行和相应的项目管理,使医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2.2 申请专利目前的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对于医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申请发明专利需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可以通过问题解决法、逆向思考、组合法三种去进行专利开发,如日本的孙正义就是通过这三种方法做了很多项发明创新[2]。第一问题解决法,即遇到难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将它们一一解决,通过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对策的三段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是逆向思考,即反过来思考,试着改变传统思维,把圆改成方、红变成白、大换成小;第三是组合法,组合已有事物,这个方法最能系统性地展开研究发明,就像收音机加上录音机就变成收录机一样,孙正义甚至用词典中的名词进行组合,得出大量发明,当然这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发明专利申请的方法。然后通过查询并学习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专利申请书的写作模式,进行专利申请。
2.3 撰写学术论文医学生可以依据参与的科研项目进行学术论文专业,也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医学领域,请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指导,自主设立学术论文题目,然后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在写作过程中,先查阅医学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疏理清楚写作脉络,详列写作大纲,使得写作纲举目张。写作时,既有自己主题观点的论证,也应有参考文献的佐证,做到说理透彻,论证详实。如果是科研项目,要做到数据可靠,图表合理,能够展示所研究项目的核心内容。一旦学术论文写作完成,应该反复修改,逐步完善,使得能够达到发表的水平。
3.1 加强创新师资力量建设由于医学生刚开始进行科研活动,知识积累有限,因此有力的科研指导老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科研指导老师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关系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建设一只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全面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科研创新课程体系[3,4]。同时可以聘请或引进科研大家、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各级教学名师等向医学生介绍自己科研工作经历与经验,启迪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打造视野开阔、严谨认真的科研素质。
3.2 加强医学生科研项目设立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项目申报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医学生科研项目的设立,科研项目可以包含临床科研项目和基础理论探讨实验项目,也可以有相关药物机理探讨项目,以及药物新用途甚至药物的开发项目,从不同的维度,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科研项目。在设立科研项目的时候,应该着力挖掘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
3.3 加强医学生科研平台建设除对医学生开展正常的科研通识教育外,搭建合适的科研平台,给医学生提供实施科研设想、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对于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平台以及实训中心,能够适当对医学生开放,技能提供开放空间,也要有专人负责进行科研指导。建立合理的科研平台管理制度,对医学生科研平台的管理既要放开,医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科研条件,进行科研活动,又要有约束,使其科研活动规范,科研态度认真严谨。
3.4 加强医学生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医学生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对于自己的科研团队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鼓励学科交叉,以利于激发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架构的交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而团队的分工明确,才能帮助高效率完成科研项目的完成[5]。同时,对于科研团队,应该定期交流,各抒己见,使问题得到多元化思考,以便更高效地解决实际遇到的科研困难。
[1]蔡长景,刘持,秦晓群,等.基于创新课题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理念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6):2230-2231.
[2]井上笃夫.信仰:孙正义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31-35.
[3]肖建英,王顺,王爱梅,等.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方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642.
[4]杨洋,兰永连,王树玉.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9):3035-3036.
[5]黄春芳,胡秀华,杨向竹,等.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科研带教体会[J].中医教育,2013,32(2):37-38.
Thinking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LI Xinmin,YANG Liping,LI Xiaobing,HOU Junlin
Basic Disciplin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
The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discover,raise and solve problems,and to tra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nd ability.Taking par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can be carried out by participat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applying for patents and writing academic papers,etc.In terms of training strategy of medical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platform and medical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an be reinforced.
medical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alent cultiv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0.014
1672-2779(2016)-20-0029-02
杨杰 本文校对:张雅素
2016-04-15)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No:[2011]-JKGHAC-0157);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基金(No:BSJJ2011-17);河南中医药大学全科医学教学团队(No:XJZLGC[2011]01)
*通讯作者:bioyl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