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君
女大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于光君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具有重要作用。时代新女性既要具有女性特有的贤惠品格,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家庭生活中扮演孝女、贤妻、良母、善邻的角色;又要具有“四自”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女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对于传统文化中塑造女性贤惠品格的内容缺乏认同,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教育与传承路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以来多次的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造成传统文化传承断裂,把女性的解放与女性贤惠品格的养成对立起来。应当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建立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权主义之间的良好对话。
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时代新女性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精英群体,也是时代新女性的代表性群体。时代新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对此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时代新女性既要具有贤惠的美德,又要具有“四自”精神;既要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又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伟大的作用。①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充分发挥我国妇女的伟大作用。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党中央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强调,慈母、孝女、贤妻对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妇女报》2013年11 月26日发表了《贤惠是女性家庭和美事业成功的助推器——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谈女性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文,文章指出:“妇女十一大的重要精神就是女性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时代新女性。时代新女性的标准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直观的标准,就是要弘扬贤惠的传统美德。慈母、孝女、贤妻都是以贤惠为前提的。”那么,女大学生如何成长为时代新女性?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源自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其中,形式化与知识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了生活化与性别化的品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学校教育所承载的选拔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育的应试性,挤压了素质教育的空间,人文教育欠缺。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自觉的、系统的性别教育,学校教育不能提供时代新女性成长所需要的文化内容与道德元素。与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不同,大学进行的是专业教育,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女大学生除了必须学习的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以外,还有机会学习女性学和其他一些性别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女权思想、性别平等观念等思想内容,对于增强女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个体意识,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普遍缺乏女性履行性别角色和承担性别责任的内容,甚至在逻辑上排斥女性的义务,无助于女大学生贤惠美德的培养。也就是说,大学普遍开设的女性学和其他性别类课程对于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具有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所需要的一些文化内容和道德元素,能弥补这些课程的缺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向来重视女性教育,许多大家编撰了女四书等经典的女性教育的教材,并且有女塾、女学等专门的女子教育机构和师、傅、保、姆以及女塾师等专职人员进行女性教育,家庭中也存在着女性长辈对女性晚辈进行教育的传统。这些教育的共同点是侧重于女性品德教育,除了进行女性的行为规范教育之外,着重培养女性贤惠的品格。辩证地、历史地分析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当时看来合理而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糟粕,比如,“三从四德”中的“三从”、“三纲五常”等,都是今天需要抛弃的。但是,也有很多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能彰显女性人格魅力的精华内容,比如,秀外慧中、贤良淑德、心地善良、举止端庄、温柔体贴、通情达理、尊老爱幼、勤劳节俭、态度和蔼等。这些要求是超越时空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精华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人人熟知的“贤惠”。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说,“贤惠”是其所要求的“仁”与“礼”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品格和君子风范的女性表达。一个贤惠的女性必然具有仁爱之心,一个贤惠的女性必然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言谈举止之间,通过得体的“礼”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几千年来,贤惠一直是优秀女性必备的特质,是优秀女性的道德标准和内在要求,也是优秀女性的一种操守、修养、境界和气质。培养贤惠的品格不仅不会影响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而且使得女性更容易获取社会的尊重,获得事业的成功。贤惠作为优秀女性的特质,也是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贤惠是一种抽象的品格,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角色表现出来的,孝女、贤妻、慈母和善邻是贤惠这种特质在女性所扮演的社会和家庭角色中的外在体现。但是,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丰富资源需要通过整理、挖掘、教育、传承,才能在培养女大学生的贤惠特质中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
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学习存在着传承路径缺乏、女大学生传统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女性贤惠品格内容的认同等问题。
1.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教育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本文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存在于经典著作中的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反映了传统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和某些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存在于经典著作中的知识信息的教育与学习。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这些精华内容是超越时空、具有传承价值的。但是,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先后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器物、制度的落后,最后归结为文化的落后。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后果,就是引发了现代性崇拜和革命狂想。它一方面确认文化在国民改造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又以为只要通过“革命式”的清洁手段,就能扫除文化弊端,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1]81近代中国社会历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西学东渐,科学与民主被认为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利器,传统文化被指陈为落后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与否定,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因此,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被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针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思维”更加甚嚣尘上。[1]81为了建设一个新的国家,经过几次政治运动,对传统社会的文化残余进行了更深刻的批判和更彻底的清除。新式学校教育除了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外,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强化,但为了迎合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了歪曲性的篡改和批判,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这使得传统文化只能在民间社会以非主流的途径断续传承,其传承力量弱小,受众较少。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这种途径较为系统地学习到传统文化,而只能在某些学科中,比如语文和历史课上,学到一些零散的、片断性的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学校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但是,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新式学校的运作架构不能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足够的空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传承机制。到目前为止,高校也很少有培养女大学生贤惠品格的传统文化类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没有被建构起来。
由于学校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国学班”,也出现了许多“淑女班”之类的教学机构,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商业化趋向以及师资水平等各方面的制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教育传承的内容也是精华与糟粕混杂。
2.女大学生传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从受教育的历程来说,女大学生普遍欠缺传统文化“童子功”,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家庭中都没有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家庭教育来说,由于其家长也是在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家庭不具备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就学校教育来说,从小学到高中偏重于应试教育,为了便于计量成绩,人文学科设计出标准化考试题目,而为了应对考试,人文学科的教与学也采取了标准化的方式,这些措施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学校教育的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的编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历史课本政治化,另一方面,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把历史碎片化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不利于学生历史感的形成。同时,由于现在学生学习的课本和其他文本都是以白话文呈现的,学生的古文基础普遍较差,而承载传统文化的文本又都是以古文呈现的,因此学生自己很难读懂原文,出现阅读的文字障碍,往往只能读一些翻译出来的白话文。而传统经典不论翻译得多么好,都会出现翻译的白话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还会出现白话文与古文阅读美感不同的问题,比如,读《诗经》原文和读《诗经》翻译成的白话文,心灵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女大学生传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女大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由于女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础普遍较差,又反过来影响到她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难以坚持系统地阅读原典。另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流行占据了女大学生的大部分闲暇时间,相对于枯燥的原典,娱乐性较强的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被商业利益所左右的影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为了达到娱乐性的目的,甚至不惜歪曲史实,对传统文化做出想当然的阐释。
4.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塑造女性贤惠品格的内容缺乏认同
为了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而对其进行“污名化”,是一种很符合逻辑的做法。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传统文化就被指陈为与落后联系在一起。①其实这是一个用错位对比的方法得出的错误结论。杜维明先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儒学》一书的“导言”中提到:“近百年来,中国的知识人又是现代文明大国中集体记忆遗忘、健忘、淡忘、主动忘却和被彻底扭曲最为严重的群体。为救亡图存的爱国激情所驱动的‘五四’先进分子,主动自觉地采取了以儒家的糟粕和西方的精华决然二分的对比。既然儒家是小农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治的产物,其文化体现的形式必然是保守、落伍、封建和反动的。因此,中国的国民性可以用阿Q、祥林嫂、差不多先生,乃至随地吐痰、裹小脚、娶妾和抽鸦片为代表。西方的典范则是德先生、赛先生,乃至自由、人权、法治、理性和个人的尊严。”女性的悲惨处境与传统社会的落后是暗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的解放就是女性的解放,并且把女性的解放与女性贤惠品格的养成对立起来。“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模式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受到质疑和批判,女性贤惠的品格被认为是奴性的表现。“贤妻良母,只是贤奴良隶。”[2]37这种思想和观念通过政治运动不断地被强化,成为女性进行社会抗争的有力武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和接受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事情,对于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贤惠品格养成内容的认同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女大学生总体的认同度不高。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女权主义、“四自”精神、男女平等和先进性别文化影响的女大学生,依然沿袭自五四以来知识界女性知识分子的思维传统,她们比较崇尚女性的职业生活和职业成就,却又往往把自己置于职业与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境地,对女性贤惠品格的认同度较低,认为贤惠是家庭主妇的品格,是对女性职业生活的束缚。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日常生活的去政治化,人们开始以日常生活的逻辑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角色,贤惠的女性逐步得到认同,被社会和家庭所接受和赞许。这对于女大学生认同女性的贤惠品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女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女性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建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尤其是要建立起传统文化中培养女性贤惠品格的传承机制。
1.女子院校要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任
高校担负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女子院校作为特色院校,还担负着特殊的重任,要传承和传播先进性别文化,培养时代新女性,为其他高校提供对女大学生进行先进性别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熟的教材和成功的教学经验等。所以,女子院校一方面要加强性别问题和妇女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推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化中培养女性贤惠品格的文献资料,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编撰相关著作和教材等。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女子院校在妇女和性别问题的研究与教学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对传统文化中关于培养女性贤惠品格的文献资料的研究与梳理工作做得不多。根本原因是,女子院校普遍认为,传统文化中培养女性贤惠品格的内容是糟粕,是与先进性别文化和“四自”精神相对立的。这种观念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华内容的传承。女子院校要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必须组织科研力量,以价值中立的态度研究传统文化中相关的经典文献,破除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污名化,合理汲取其中的精华内容。
同时,女子院校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开设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程,比如开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文本选读课程,还可以开设一些关于女性修养的特色课程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性别话语进行正本清源
为了批判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压抑和束缚,近代以来,学界对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一些话语进行了歪曲,并把它们作为传统文化歧视女性的罪证。为了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关于培养女性贤惠品格的内容,应当对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话语进行正本清源,还经典著作中原始话语以本来面目。比如,现在发表的文章中常引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来说明儒家歧视不生育的女性,其实这是断章取义的引用材料,如果把《孟子》书中的这段话的原文都看一下,全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3]167,就会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还有一个经常引用的话语“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歧视女性呀!其实如果读一读原文,就会发现我们理解错了。原话是“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兄弟如手足,手足断安可续”[4]57,是用来说明兄弟感情与夫妻感情的差异的,兄弟间如果伤了和气,就像断了手足一样难以复原,而夫妻间如果出现了矛盾,可以像缝衣服那样再缝合起来。《三国演义》对这句话也有过引用,但也是曲解了原意。只有正本清源,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才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加强女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
女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的起源来说,女性学是舶来品。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使学术界开始关注妇女问题的研究,西方国家的妇女研究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女性学。从逻辑上说,女性学是女子院校的核心学科,女子院校的特色要依靠女性学这个特色学科来支撑。目前多数人认为女性学是跨学科的,其实这种表述在逻辑上讲是有偏颇的,笔者认为,女性学应该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还有一个问题是把女性学与女性主义混为一谈,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女性学与女性主义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女性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女性主义是一种运动和思潮。女性主义是女性学这个学科平台上的一个研究对象。从这个逻辑上讲,女性学可以接纳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内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良性对话。女性主义强调的是争取女性的权利,而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是具体的人,既要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承担相应角色应尽的责任。女性主义强调的是男女之间的平等,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良性对话,共同成为女性学这个新兴综合性学科的重要内容。
正因为女性学的综合性,女性学的教学工作既可以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又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时代新女性。要在普通高校推动和加强女性学的教学工作。《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指出:“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在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的相关项目和课题,推动妇女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这一纲要的颁布以及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女性学的发展和女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学习,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4.培养女大学生自觉阅读传统经典的习惯
女大学生既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象,又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主体。高校由于灵活的课程设置,可以在原有课程体系框架下,通过开设经典阅读方法课程来指导女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帮助她们养成自觉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并且可以开列一些经典阅读书目,指导她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通过读书会的方式分享和交流读书心得,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新的路径。
[1]朱大可.审判[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吕思勉.中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孟子[Z].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增广贤文[Z].陈才俊主编.北京: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董力婕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YUGuangjun
Education in the merits oftraditional culture is essential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howill mature intoan era ofnewwomen.Women in the newera should have not onlythe the moral standards reflective oftraditional roles in femininity,but alsobe able toplaythe role ofa filial daughter,a good wife,and kind neighbor,fullyrealizingthe“four selves”as they progress in society.At present,the foundat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s poor for women students,lacking consciousness,recognition of the virtues which establish traditionally cultured women,and an effective road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 of such culture.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 the repeated social and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modern times,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fractured and put the emancipation and traditional feminine values in oppositional stances.This paper hopes to promot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establish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realize a proper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al values and modern feminism.
female college students;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the female ofnewera
10.13277/j.cnki.jcwu.2016.01.004
2016-01-05
G776
A
1007-3698(2016)01-0035-05
于光君,男,社会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女子国学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女性学、传统文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