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芳
猩红热患儿的护理对策
韩晓芳
【摘要】目的探讨猩红热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猩红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治疗与护理后,66例患儿中,显效35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63/66)。结论对猩红热患儿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疗效明显,可缩短猩红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使患儿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减轻痛苦。
【关键词】猩红热;护理措施;临床效果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06
猩红热主要是因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疹退后皮肤脱屑、咽峡炎、发热以及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部分患者因变态反应而在恢复期发生关节、心与肾损伤等疾病。此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之季发病率较高[1]。猩红热的传染源是带菌者与患者,其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还有极少部分是通过产道或皮肤创伤侵入,导致发生产科型或者外科型猩红热[2];此外,还可以通过细菌污染生活用具、食物与玩具等经口传播。此疾病常见于2~8岁儿童,感染后则能获得长久的抗红疹毒素与抗菌能力[3]。因红疹毒素具备一定特异性,其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所以可以再次患此病。本研究就猩红热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以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我院收治的66例猩红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39例,年龄3~8岁,平均(4.5±0.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猩红热诊断标准,均存在肿胀、咽痛、扁桃体充血与头痛等症状,发病初期还存在“草莓舌”。
1.2护理方法
1.2.1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皮试前应认真对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进行询问,开始用药时,护理人员应仔细对其进行观察,时间10 min,无不适方可离开;在输液过程中为了防止患儿不配合,应尽可能使用留置针管,控制输液滴速每分钟30滴。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巡视,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4]。
1.2.2发热护理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儿进行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身体或者头部冷敷,并遵医嘱给予其解热退烧药物,禁止使用乙醇或冷水进行擦浴。
1.2.3皮肤护理将患儿指甲剪短,防止抓破皮肤。如果患儿发生脱皮情况,忌用手撕扯,护理人员应使用消毒铰剪进行修剪,避免发生传染。此外,还可以利用温水对皮肤进行清洗,以有效缓解患儿的痒感,杜绝使用乙醇或肥皂水对皮肤进行擦拭。如有必要,还可以为患者涂抹炉甘石洗剂。患儿的衣裤应宽松,杜绝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避免增加痒感。同时,被褥应保持平整、干燥、清洁与松软[5]。
1.2.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为患儿服务,耐心为患儿及家属答惑解疑。同时,相关护理人员应仔细对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微笑服务,以缓解其焦虑与紧张心理状态,进而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早日康复[6]。
1.2.5饮食护理患儿如果存在咽喉痛症状,则应提供少油或稀饭类食物,如碎菜、蛋汤、粥、牛奶与面汤等;在恢复期应逐渐过渡至高热量与高蛋白的半流质饮食;若病情逐渐好转,则可以提供软食;如果其存在高热情况,则应该多提供蔬菜、水果与果汁等,以有效排除细菌毒素;若其并发急性肾炎,则应提供低蛋白质与低盐的半流质食物。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临床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疹退后皮肤脱屑、咽峡炎、发热以及全身性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均消失;有效:经临床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疹退后皮肤脱屑、咽峡炎、发热以及全身性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明显好转;无效:经临床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疹退后皮肤脱屑、咽峡炎、发热以及全身性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经临床治疗后与护理后,66例患儿中,显效35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63/66)。
因猩红热的病变主要是变态反应、感染与中毒三种病变的结合。若护理不周或治疗不当,则易导致肾炎、关节炎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在采取有效措施治疗猩红热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因儿童免疫力较为低下,属易感人群,特别是儿童,其个体发病以后如果没有及时的就医进行隔离治疗,则易传染给周围儿童。所以应实施健康宣教,若存在不适感,及时就医,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与早治疗,进而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展[7]。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临床治疗后与护理后,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5%。提示对猩红热患儿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疗效明显,可缩短猩红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使患儿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
[1] 刘天珍,代章斌,程露,等.小儿猩红热38例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10):68-71.
[2] 李秀梅,梁树人,李萍,等.儿童猩红热免疫学指标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13(4):26-28.
[3] 赵希俊,赵传霞,张婷.物理降温在婴儿高热中的应用及护理[C].山东省第六届一次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45-46.
[4] 窦希玲,张琳.猩红热的观察与护理[C].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4:75-79.
[5] 高启华,袁翠芳.高热患者的护理体会[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3:61-63.
[6] 唐霞珠,廖春红,潘婕.系列实用型冷敷护理袋的制作与应用[C].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3:20-21.
[7] 王加荣,王玉琴,田广波,等.对40例猩红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23(2):113-115.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志码】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