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六个维度

2016-02-14 18:52卢亚楠
中国轻工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卢亚楠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六个维度

卢亚楠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与其说是办学定位的重新选择,不如说是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回归和固化,其核心在于用新的思维和战略调整办学行为,纠正办学行为与办学定位之间的偏差,以使学校摆脱发展困境。地方本科高校应当牢牢抓住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从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办学模式、治理结构等六个关键维度推进转型,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匹配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大学;转型

世纪之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一批地方高校成功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单科向多科发展的第一次转型。转型后,许多高校虽然主动将办学定位确定为教学型、应用型,但实际上却有意无意地参照或延续学术型高校的办学模式,以致深陷办学行为与办学定位矛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尴尬处境,亟需对发展走向再做一次更为明确的抉择。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开启了地方本科高校“二次转型”的序幕。两年多来,关于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已达成共识。但在“如何转型”的问题上,不少学校还存有疑问。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此次转型与其说是办学定位的重新选择,不如说是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回归和固化,其核心在于用新的思维和战略调整办学行为,纠正办学行为与办学定位之间的偏差,以使学校摆脱发展困境。地方本科高校应当牢牢抓住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从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办学模式、治理结构等六个关键维度推进转型,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匹配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一、办学理念:从“求高、求大、求全”转向“求专、求精、求特”

过去,受政府支持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影响,人们形成了两种错误观念,一是学术型大学在办学水平上优于应用型大学,二是普通教育在办学层次上高于职业教育。事实上,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办学类型不同而非办学层次与水平有异,它们之间相互不可替代,应用型高校同样能办出高水平、赢得好声誉,职业教育也可以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既不是升格,也不是降格,而是办学方向的调整、教育模式的变革。这种调整和变革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即要改变“求高、求大、求全”的办学情结,树立“求专、求精、求特”的理念,“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

首先,在办学目标上,应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尽管本科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朝综合性、学术型方向发展的本能冲动,但在后精英化时代,高等教育增量部分无疑主要是应用型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2]地方本科高校要找准自身位置和发展空间,与学术型大学错位发展,以知识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导向进行办学,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

其次,在服务面向上,应突出地方性和行业性。“地方大学服务于所在地人民”的办学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共识。[3]但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存在“去地方特色”和“去行业特色”的倾向,认为局限于地方或行业过于狭隘,在服务定位方面纷纷提出要“面向全国”。[4]实际上,对地方院校而言,能够真正服务好一个区域、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业已属不易。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脚踏实地,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和行业发展,努力做引领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再次,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倾向,而毕业生最终从事学术工作的却是少数,以致大部分学生用四年时间“陪太子读书”。同时,过于偏重理论、“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但却不能提出非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5]地方本科高校要改变过于学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逐步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机制,使毕业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专业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和职业导向

专业是地方高校转型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切入点。普通本科高校通常根据学科体系进行专业建设,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度不高。部分高校尽管也提出要推进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这是由于高校对地方产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细,难以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专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进行有效调整。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联合高校、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本地产业结构、行业状况、企业特点、人才需求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阶段性、针对性的系统规划,落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引导各高校合理确定自身专业方向与特色。

转型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学科导向与产业导向之间的矛盾,更加注重专业设置的地方性、应用性、职业性,打造应用型的专业体系,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让“专业跟着产业和职业走”。第一,在设立新专业时,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以社会的职业分类及岗位类型为依据,设置契合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很强职业针对性的应用型专业。第二,要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根据地方产业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专业方向,使各个专业(专业方向)面向行业或企业中相应的岗位链。第三,要逐步淘汰那些设置重复率高、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学生就业状况欠佳的落后专业。第四,要围绕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建设中,必须避免赶时髦、追热点,毫无基础地盲目设立新专业。同时,一个专业要办出水平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积淀,因而要有定力,避免朝秦暮楚,频繁调整专业方向。

三、教学模式:从理论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 “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能力。[6]

首先,在课程建设上,要突出课程知识应用价值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要坚持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标准与规格,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特别是要加大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比重,构建体现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要重视实践教材、实训教材等“活教材”的选择与建设,鼓励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契合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需要。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改革,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以技术和能力训练为主线,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是关键。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应达到30%以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要把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作为学生科研和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和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再次,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经历与职业生涯有效对接。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广大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的基础。转型高校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技术性特征,也要树立“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7]的理念,避免培养“工具人”的功利主义倾向,给应用型教育注入人文主义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踏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师资队伍:从学者型转向“双师双能型”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在办学实践上的学术化倾向,在教师的引进、培养、评价、考核上基本是按照学术型要求来进行的,现有教师队伍中鲜有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这成为制约学校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本科高校要成功实现转型目标,必须在教师的聘任、培养、考核评价、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在教师聘任上,政府要推进高校编制管理制度改革,给予高校更大的用人自主权,推动高校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长聘短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度,形成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转型高校要改变“重学轻术”的用人取向,更加注重考察应聘人员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确保引进的教师符合或接近“双师双能型”的要求。要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加强对他们教学工作的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设置一定数量的流动岗位,聘任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并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导师。

在教师培养上,要在合理安排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步骤、分批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和有关机构实践锻炼,通过进修培训、挂职工作、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和技术研发,及时了解产业和技术发展最新动态,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对接。

在教师评价上,要把在企业或有关机构一线实践锻炼的经历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加强对实践锻炼情况的指导和考核,避免走过场。要改革偏向学术论文和纵向课题的科研评价制度,把教师的专利、横向课题、技术成果转化等作为同等重要的考评依据,形成以应用、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五、办学模式:从封闭办学转向开放办学

产学研相结合和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技术类型本科学校办学与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8]但地方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仍较为薄弱,存在合作表面化、机制不健全、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转型高校要走出自我封闭的禁锢,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办学,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格局,主要是应深化以下“四个合作”。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转型高校要通过订单式培养、技术入股、共建研发中心、开展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多样化、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深化校地合作。随着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合作伙伴关系。比如,目前美国大多数州政府与高等院校处于合作共事以实现双方目标的关系中。[9]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在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培训、产业服务等方面与地方高校开展广泛合作。转型高校要更加注重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趋势及需求,积极参与智库建设,主动承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深化校校合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地方本科高校要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区域内校际合作,建立校校交流合作机制,拓展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充分利用其他高校优质资源增强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树立国际视野,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与国际接轨。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输出,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治理结构:从单一治理转向多元共治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是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转型高校要根据开放办学的要求,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结构,为校地、校企合作互动、深度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要吸收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学校治理,借助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推动学校发展,并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二级院系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单元,是转型任务的具体落实者。转型高校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二级院系人、财、物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使学校转型任务真正落地。

二是推进治理制度规范化。要探索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设立由党政部门、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学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各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其中来自地方政府、用人单位、行业组织等的校外人士所占比例应不低于50%。要探索建立专门委员会制度,在理事会下设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专门委员会,分别负责专业设置、教学指导等方面政策的研究、设计等,使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工作。

三是推进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理念主张在多元治理主体之间进行对话、协商和合作,实行共同治理,以更好地实现公共目标,这也正是治理的精髓所在。转型高校各治理主体要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就学校发展中的大政方针进行沟通、研究,就具体项目开展精诚合作,平衡好各方利益,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1]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76/201502/183984.html.

[2]陈锋.加快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5-11-30(9).

[3]许正宏.走向应用技术型:趋势与路径[N].光明日报,2014-12-16(15).

[4]林祥柽.天津市属高校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5).

[5]秦春华.三个弊端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J].新华文摘,2016(1).

[6]《教育与职业》课题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建设框架与实施保障[J].教育与职业,2016(1).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8]庄西真.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9]王洪斌,王丽.控制与自治间的最佳维度选择——服务、伙伴、责任——关于国内外政府与高校关系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姚歆烨)

Six Dimensions for Restructuring Local Universities into Applied Universities

LU Ya’nan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Tianjin 300350,China)

The restructur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to applied ones is much more like relocating and solidifying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ies,rather than rechoosing orientation.The essence is to adjust the school-running with novel thinking and correct some devi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so as to help the universitiesoutofdevelopmentpredicament.Localuniversitiesshould seize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identify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make direc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restructuring process in 6 key dimensions:school-running philosophy,specialty development,teaching mode,faculty building,schoolrunning system and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aimed at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which can match the objectives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local university;applied university;restructure

G640

卢亚楠(1985—),女,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