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记者体验新闻的重要性

2016-02-14 06:12:36陈黎黎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党报作风群众

□陈黎黎

(延边日报社,吉林  延吉 133000)

浅论记者体验新闻的重要性

□陈黎黎

(延边日报社,吉林延吉13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如何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关键是要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特别是要“沉”下去,“沉”到基层或“沉”到人民群众中,拥有深沉的情怀,大书特书记者体验新闻。

坚持写记者体验新闻,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才能发挥出新闻作品的最大价值,为此记者要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写作途径。吉林《延边日报》自2004年始,开设“记者体验新闻”专栏,要求编辑记者做到“四个一”:即到最艰苦的一线、扮演一个角色,跟采访对象劳动一天或住宿一天,然后写一篇体验新闻。并作为全年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施一票否决。通过“记者体验新闻”这个平台,引导“逼迫”采编人员深入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采写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无论是新闻界,还是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实践证明,“记者体验新闻”备受读者欢迎,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新闻品种。编采人员怀着人间真情,体验各行各业百姓的生活,尝尽他们的酸甜苦辣,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这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良知和责任感,可以说是新闻改革中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改变记者采访作风的可喜尝试。那么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记者体验新闻,使其真正成为百姓的代言人和“原声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充分认识记者体验新闻的重要性

坚持“三贴近”,写记者体验新闻,是提高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者思想、业务素质的根本保证。它不仅是检验新闻工作者作品有无生命力的试金石,联系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而且是记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重要举措,通过记者的体验,深入生活,从群众生活里找题材。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愿望,始终是新闻宣传的主旋律。要反映群众的心声,必须走进群众生活之中。走近群众,不是说到了基层,扮演一个角色,接触了几个人就算到位了,而是要真正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找到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题材。同时,深入群众,用群众的语言写给群众看,语言是文风的体现,也是作风的体现。根据不同的体验内容和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反映群众的生活,群众关心的问题,一定要用群众的语言。记者在体验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话。党报为百姓说了话,维护了群众的利益,群众对党报更加满意和信任了,从而更加牢固树立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

立意要准,充分反映时代特征

一定要抓住读者心理。报纸要受读者欢迎,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就要深入实际,贴近生活,了解群众,敢为群众立言,为他们呼吁,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是把笔头瞄准领导,瞄准上级机关,瞄准有油水的部门,还是瞄准基层,瞄准群众,这对我们的思想作风,乃至世界观都是一个检验。可近几年来,我们的记者作风有些漂浮了,跑机关、跑有油水的部门多了,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接触实际少了。写记者体验新闻,恰恰是有针对性地对我们记者的作风的一个大校正,“逼”记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否则,你怎么写得出有血有肉的稿件来。党报的人民性,体现在读者对象是大众,他们大多是平民百姓,关心平民百姓,反映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说话,正是贴近群众的一大亮点。我们的编辑记者不怕辛苦,有的清晨去扫大街当清洁工,有的深夜在火葬场——这一人生最后驿站当火化工,有的在深山老林高高的望塔上当望员,有的去麻风病院当护理员,有的深入千尺井下当采掘工,有的在幼儿园当保育员,还有的下苦力当搬运工、拉板车,还有的当“破烂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我们通过这一系列记者体验新闻,把这些行业部分人群搬上报纸,给他们露了脸,使人们看到“小人物”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为弱势群体长了志气,树立了信心,无形中宣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亲自尝“梨子”,突出实践特色

过去作为记者,似乎像个“旁观者”,你做出了成绩,我就报道,这次就不同了,记者体验生活得亲自下基层,亲自去干,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验生活。记者通过实践尝到了“梨子”的滋味,感受就大不一样了,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没有什么官样文章,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如,当清洁工扫大街,熟人来了脸红不红;当搬运工、拉板车的,开始干不觉得怎么样,时间久了就感到体力不支、是否坚持下去;当保育员,小孩拉了屎尿,你怕不怕脏;特别是在殡仪馆给尸体美容,更使人毛骨悚然,你胆子大不大,敢不敢接触尸体,这无一不是对记者的考验。通过这样的考验,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有真情实感,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的描写,心理状态的描述,使人看了可亲、可信。这说明,一些鲜活、生动的新闻题材是隐藏在群众中的,隐藏在实际中的,只有你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与群众接触,与他们交朋友,交心谈心,才能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在作风上来一个大变化。通过这样的采访,也使我们的记者自身得到了锻炼,对实际有所了解,初步了解了一些基层群众到底在干什么,又是在怎么干的?他们有些什么希望和追求?这不但增加了与基层群众的感情,记者也从群众中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大大改进了我们的世界观,改进了记者的思想作风,特别是采访作风。

猜你喜欢
党报作风群众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2:10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