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走转改” 深度融合新闻报道
——《铜仁日报》高石坎林场护林员系列报道回顾与体会

2016-02-14 06:12:36张勇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印江系列报道铜仁

□张勇

(铜仁日报社,贵州  铜仁 554300)

深入“走转改” 深度融合新闻报道
——《铜仁日报》高石坎林场护林员系列报道回顾与体会

□张勇

(铜仁日报社,贵州铜仁554300)

2015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旨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此背景下,铜仁日报社、中共印江县委宣传部率先发掘了铜仁市印江木黄镇高石坎林场护林员典型报道,生动诠释“绿色贵州建设”重大主题。

高石坎林场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条件清苦30多名护林员坚持到现在的只有8人,其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52岁,平均年龄65岁;他们少则坚持了26年,多则坚持了50年!他们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终使1.2万亩不毛之地长满葱茏的树木,直接经济价值超亿元。

从2015年5月开始,高石坎林场护林员植绿、守绿和护绿的事迹在新闻媒体的热度关注中,先后荣获了“铜城仁者——身边好人”、“时代榜样·贵州之星”、“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全国优秀护林员”等多项表彰奖励。创造了铜仁典型选树推介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市先进典型选树推介的成功案例之一。

走进大山深处发现高石坎林场护林员

在“走转改”活动中,发掘典型报道犹如沙里淘金,需要一双“火眼金睛”。该组系列报道主创团队认为,高石坎林场护林员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时代性。8个普通护林员小人物,质朴真切,事迹感人,蕴含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指示精神和“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更符合时代主题。

历时大半年,该组系列报道作者5次前去大山深处的高石坎林场蹲点采访,与护林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体力行“走转改”活动,深入护林员群体洞悉其兢兢业业的感人事迹后,先后在《铜仁日报》要闻版用“消息+通讯”(2篇),在品牌栏目“梵净语丝”刊发短评(3篇),在“记者走基层·蹲点高石坎林场”刊发日记(4篇),在“记者走基层·走近高石坎林场护林员”刊发通讯(8篇),在“媒体看高石坎林场”刊发通讯(5篇)等方式,累计刊发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70多条,其中,头版头条6篇。

该组系列报道是《铜仁日报》2015年精心策划的典型报道,尤为注重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铜仁日报》、铜仁新闻网、铜仁微报(铜仁日报官方微信)、贵州手机报铜仁时政版等同步推出,同期在铜仁新闻网推出“聚焦高石坎林场”专题,汇集了多家媒体报道护林员的文字、视频、图片等。

该组系列报道引来强烈反响,各地读者纷纷点赞高石坎护林员。中共印江自治县委书记田艳亲临高石坎走访慰问护林员。中共铜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婕亲临现场看望慰问护林员,并作出批示:“市级各媒体要集中深度采访,挖掘感人情节,要对接省级媒体,努力向高端推送。”时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朱新武赴印江现场了解高石坎护林员事迹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共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要求,将高石坎护林员作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进行推送。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广智亲自签批作为推荐中央驻黔媒体、省级媒体采访报道重要选题之一。

深入现场“接地气”聚焦高石坎林场护林员

该组系列报道作者采访作风扎实,用脚采访、用心观察、用情撰稿,身体力行“走转改”活动的执着尤为可贵,作者思想也在脚踏实地的采写中获得了升华。

该组系列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走转改”活动的优秀成果,通过普通护林员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普通人物的正能量,有力推动了铜仁生态建设的进程,生动诠释了“绿色贵州建设”重大主题。

铜仁日报社率先推出的该组系列报道形成舆论效应后,《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省市媒体,及时跟进报道高石坎林场护林员,弘扬其“绿色贵州建设”中无私奉献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高石坎林场护林员事迹被全国各类媒体转载6985次、评论2342条,获4655名微友点赞,中国文明网官方微博跟帖90页。目前,在百度输入高石坎林场检索结果有70万个。

该组系列报道是2015年铜仁日报社优秀新闻作品,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成功范例,是“走转改”的力作。目前,铜仁日报社、中共印江县委携手编辑的该组系列报道成果《林海恋歌》书籍(22万字),已由宁波出版社、吴越出版社联合出版向全国公开发行。

弘扬时代正能量学习高石坎林场护林员

该组系列报道具有主题鲜明,要素突出、题材鲜活、体裁多样等特点,再辅以党报要闻版的突出处理,让普通护林员这样的小人物登了党报“大雅之堂”,充分彰显了此组报道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该组系列报道主创团队采取主流媒体重磅推出、新媒体海量推送、文艺宣传和社会宣传多形式、广覆盖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宣传格局。

一是主流媒体重量推出。铜仁日报社率先推出的该组系列报道形成舆论效应后,主创团队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媒体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刊载新闻报道、评论近150篇。其中,《人民日报》刊发1500余字一篇,《贵州日报》头版头条1篇并配发评论,《铜仁日报》头版头条6条。贵州卫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发高石坎护林员报道,时长达3分钟。

二是新媒体海量推送。在新华网、人民网、多彩贵州网、铜仁新闻网、铜仁网、铜仁微报、贵州手机报铜仁版等新兴媒体,采取图文并茂方式,刊登一系列报道、评论500余篇。中央文明网“好人365”第425期封面人物隆重刊登5名护林员“全家福”,中国文明网首页浓墨重彩报道。铜仁新闻网推出“聚焦高石坎林场”专题,铜仁网、印江网推出“绿染高石坎”专题。

三是文艺宣传形式多样。主创团队多次组织文学、摄影等专家到现场采风,创作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章达50余篇,《林海恋歌》作为典型报道后续成果。2015年铜仁市经典诵读比赛中,印江选用的素材就是高石坎护林员事迹。同时,该县在乡镇和县直机关开展巡回朗诵,举行专题朗诵会、摄影、演讲等活动。

四是社会宣传家喻户晓。在铜仁市组织开展“宣传干部道德讲堂”活动中,积极宣讲护林员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此外,还利用专栏、板报、标语广告、积德榜等形式,广泛宣传高石坎护林员事迹。

在此期间,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县委、铜仁市林业局党组先后作出向高石坎护林员学习的决定,各级各部门及时召开学习动员会、报告会、座谈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掀起向高石坎护林员先进典型学习热潮。同时,铜仁市各级各部门和爱心企业纷纷开展关怀慰问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呈送慰问金21200元,免费为护林员体检6人次,还提供了棉被、大米、食用油等。投入近40万元,修建通往林场产业路3000米。通过政治上关注,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让护林员体会到组织和社会的温暖。

最终,主创团队把高石坎护林员精神概括为:艰辛创业,绿染荒山的奋进精神;只问耕耘、不图回报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坚守底线的崇高境界;以林为家、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留住青山、造福子孙的大局意识。

猜你喜欢
印江系列报道铜仁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晚晴(2021年12期)2021-01-10 19:03:04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9:02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寻味贵州——铜仁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10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38
看雪——铜仁梵净山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2
印江自治县城北社区举行假期学校召开成立十周年座谈会
晚晴(2016年10期)2016-11-16 23:17:47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