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良 高 峰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有故事也得会讲
——也谈讲好中国故事
□任宏良 高 峰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前不久,国际安徒生奖首位中国获得者曹文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二战以后,整个西方从未发生过重大变化。在那里生活一直是平静的。而中国却有太多的苦难,我们有足够的、优质的并且是一望无际的创作资源。这些中国故事所形成的陌生感,无疑对国外读者形成无法拒绝的魅力。”请注意,它使用“一望无际”这个词,“一望无际”是说,故事太多,说不完,写不尽。但写谁?怎么写?却是很难的问题。
小人物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理应站在传媒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是这个社会最典型的情绪,小人物的表现往往更有说服力。
浙江杭州交通协警礼为奇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16年4月21日,他在杭州文二路学院路口执勤的时候发现路面有裂缝,赶紧喊人帮忙,放隔离标志,飞身挡车,指导过往司机绕开危险区域。仅仅4分钟后路面就塌陷了。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时候,观众都感到这个交警真了不起。由于他的敬业,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这个视频被一向傲慢的美国CNN转发了,还题以“中国英雄交警”之名,发到了社交媒体,不到一天,浏览量就达到320万次,获72万多名网友点赞。《人民日报》4月28日“今日谈”专栏以《平凡的岗位也能刷成就感》为题发表评论,对礼为奇成为“世界网红”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用最质朴的行为告诉我们,只要认真做事,爱岗敬业,你就是英雄。”
写身边的事,写小人物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为什么写身边事、写小人物?是因为身边事很容易被忽略,发现它,报道出来,既体现记者眼力,也给读者以亲近感。谁不想写大人物,但真正的大人物,地方媒体记者一辈子能见到几个?
实际上,只要是有心人,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故事层出不穷,即便是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里也有写不完的故事。2016年三八妇女节前夕,东北师大学生会的微信公众平台“东师青年”推出了一首改编歌曲《东师姑娘》,“北国的春城住着东师美丽的姑娘,她总是怀着美丽的梦想啊选择北方……日子过得就像考试周不眠的晚上,她喝着浓咖啡背着毛泽东思想……”,这首歌推出后仅30个小时,阅读量就达到10万次。《吉林日报》3 月11日发了这条消息,标题是《朋友圈火了〈东师姑娘〉》。当然校园里也有大新闻,像山西师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20宿舍,8朵金花全部考上研究生,其中7人考进985,1人考进211,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几乎都转发了这条新闻。要相信我们身边一定不乏有故事的人,也要相信小人物的生活往往更丰富、更生动。我们用不着等他们有了大成绩才去写他们,小成绩也是成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教科书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比如,一定要有生动的细节,一定要学会用事实说话等等。这些东西全靠“悟”,悟透了,也就会了。生活比书本厚重,答案都在实践中。
我们应该多看看国家主席习近平外访时的一些演讲和答记者问,从中获得一些讲故事的灵感。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回答主持人布里廖夫提问,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来索契,但我对索契早有所闻。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传说普罗米修斯曾经被禁锢在索契的群山之中,索契保留着不少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遗迹,这足以说明索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他还列出他读过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一长串俄罗斯作家的名字,说“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专访播出以后,在俄罗斯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种极高贴近性的讲述,拉近了和俄罗斯人民的情感距离。一些俄罗斯观众说中国领导人这样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令他们感到很亲切。这些年,中俄关系越来越好,与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以及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密切关系。
2013年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达雷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从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说起,像唠家常一样,实话实说,不打官腔,没有套话,人人都听得懂。一场演讲,总被掌声打断,说明习近平主席的话,非洲人民听懂了,听进去了,并对此产生了共鸣。
还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大与师生座谈时阐释青年时期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和重要性时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些比喻家喻户晓,甚至成为普通老百信唠嗑时都经常引用的“语录”。
听习近平主席演讲,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说话一定要有对象感,写文章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做广播电视节目时心里要有听众、观众;要把道理融进事实中讲,以事明细,以理服人;多描述,少概述;一定不要故作高深,大道理最好用大白话讲等等。
讲中国故事要讲出中国的人文情怀。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以“普世价值”之名,行霸权主义之实,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地球不乱,这样的大国,它不具有榜样的力量。我们讲“中国故事”一定要把不一样的文明讲出来。
2015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播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就体现出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记住乡愁》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通过寻找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宗族的故事,探索、发现、研读着属于我们的文化过往,敲打着每一个游子、过来人的心胸,期以唤起人们对一个民族强大的文化根脉和情感的皈依。
新华社在报道《记住乡愁》这部大型纪录片时动情地写道:“在篇首‘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动情的歌声中,一幅幅属于故乡的画卷渐次展开,那是青山绿水笼罩的袅袅炊烟,是黛瓦青砖石板路上的平平仄仄,是阳光映照下的新桃旧符,是旧户深宅里的其乐融融。”
用当下流行的话说,这是一部走心的创作和一篇走心的新闻报道,它让人尤其是中国人看起来流泪,读起来动情。想想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就是文化,作品有文化底蕴,报道有文化水平。你不能不说这篇报道展示出中国新闻文化的优美。
讲故事一定要讲出个性。《人民日报》在各界悼念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报道中,把陈忠实1992年写的一首词穿插进报道中,使陈先生的风骨跃然纸上。这首词是:
青玉案·滋水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居右,夹得一线瘦。
这篇人物报道选择了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核心事实,用和人物身份相符合的语言来加以描述,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我们必须看到,今天中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已是今非昔比,各大媒体正在弘扬的工匠精神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节目里报道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为火箭焊接心脏的特级技师高凤林;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体现高铁上的中国精度的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等等,他们的故事都书写出中国故事最厚重的情节,留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个瑰丽的篇章。
这里也想讲一个故事,不沉重,也不轻松。在2016年3月27号,复活节早上,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出现一块刻有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名字的墓碑,后来被人清走了。俄罗斯媒体是这样报道这件事的:这块墓碑不应被扔进垃圾堆,而应当送到花岗岩工作室,接受重新加工,上面刻的应当是:“美国民主”。由此可见,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学会讲好西方故事。(注:此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职业化方向研究 编号:ZD1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