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华 王佳丽 潘湟林
(黔东南日社,贵州 凯里 556000)
论道融媒体探美黔东南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七届二次理事大会暨百名社长总编辑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综述
□高俊华王佳丽潘湟林
(黔东南日社,贵州凯里556000)
83家地市报社,178名社长总编辑,历时5天,行程1000多公里,跨越1市5县,报业突围,村落,健康,传媒......这些数据和关键词,真实记录着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七届二次理事大会暨百名社长总编辑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的日程。
这次盛会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贵州凯里州委宣传部主办,黔东南日报社承办,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融媒体发展和凯里州委、州政府关于60年州庆系列活动部署要求的一次生动实践。
受贵州凯里州委书记李飞跃的委托,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统战部部长唐官莹在大会上致辞。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杨庆武发表讲话。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苏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文洪作研究会2015年度工作报告。
媒体盛会,大咖云集。在理事大会上,178名与会代表一致达成中国地市报研究会“黔东南共识”。在“融媒体时代报业突围新路径、新亮点、新愿景”高峰论坛上,百名社长总编辑纷纷“亮剑”,掀起了一场关于报业突围的“头脑风暴”。紧接着,以“村落·健康·传媒”为主题的百名社长总编辑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也拉开序幕。
“道是神州多胜地,但觉桃源在此间”。这是6月14日至17日,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丹寨卡拉鸟笼之乡、黎平肇兴侗寨、锦屏隆里古镇、历史文化名城镇远采访后,普遍给出的“大惊叹号”。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为党媒提出的一项战略性发展任务,也是当前媒介发展趋势给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党媒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6月14日上午,围绕“融媒体时代报业突围新路径、新亮点、新愿景”高峰论坛的这一命题,与会代表纷纷亮出转型改革的“利剑”。
“近年来,我们经过媒体融合发展,现已拥有菏泽通、无线菏泽、智慧菏泽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了媒体传播渠道,增强了传播能力。同时,按照‘三有’即有用、有趣、有情,和‘三度’即信度、态度、温度的编发准则,做好媒体融合的文章,抢占市场高地。”山东菏泽日报社社长常健第一个走上发言席,同与会者分享了转型发展的经验,点燃了高峰论坛的第一把火。
发言席上,大家放开地讲,深入地谈,是思想的交锋,更是心得的交流,既具学术性,又有操作性。
“把一切新闻资源通过纸媒做深度、新媒做速度,最终实现每一个新闻事件新老媒体全方位发布。”
“秉持‘一次采集、多次利用、多样呈现’理念,不断消除内部壁垒,不‘守成’、不‘分灶’、不‘关门’、不盲目,竭力消除不适应融合转型发展的旧思维、旧理念,让主流声音牢牢占领住了舆论阵地。”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不能只流于形式,还应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受众,打造有温度、有温情的公益品牌,提升党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
作为地方党媒、地方主流媒体的“当家人”,大家一致表态:继续坚持正确的导向,准确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正确解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地市报融合共赢、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宣传格局。
高峰论坛上,50多家报社代表作了书面交流。
“百名社长总编辑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采访主题怎么定?作为承办方,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俊华率全社上下反复推敲了近一个月。
村落、健康、传媒——这个采访主题的最终确定,基于这样一组数据:黔东南有276个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国的10.8%,占全省的65%;黔东南苗药有2600多种,中药种类2831种,占全国的25.4%,占全省的60%。这一主题很快就得到了研究会的一致赞同。并将交流报业转型发展经验和宣传推介好黔东南,为黔东南建州60周年献礼作为采风目标。
“真没想到,高铁和高速公路都能通到这儿,而且借助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能把旅游做得这么好。”曾几何时,一些老总们对贵州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但是随着主题采访活动一路走来,青山绿水、交通便利已经成为他们心中黔东南的代名词。
——黔东南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突破800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以上。
——黔东南森林覆盖率为6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
——黔东南72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
贵州还入选美国《纽约时报》推荐的2016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
大美黔东南,她呈献给全国地市报社长总编辑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态世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云上丹寨、侗乡第一寨肇兴、汉文化孤岛隆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三天时间里,社长总编辑们手里的单反快门不知道定格了多少美丽瞬间,而黔东南的美丽又是如何触发他们的泉涌文思和生花妙笔,这一切,只能让百名社长总编辑亲自诉说——
新疆准噶尔时报社副总编辑张世昭感叹,黔东南空气清新,让人忍不住多呼吸几口。
云南德宏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熊艳说,黔东南有山有水、生态极好,同时苗侗人民独特的餐饮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全新的生命体验。
曾经来过黔东南的海南三亚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邢洪飙认为,与15年前相比,黔东南丰富了民族元素,增加了旅游内涵,并通过优化旅游基础设施,让民族文化逐渐走向世界。
黔东南的美,更是让社长总编辑们“文如涌泉”。有人写“夏日寻胜黔东南,群山披翠雨如烟”,也有人写“千户苗笙音应识,三通侗鼓韵凭参”。每一个人走进黔东南的感受总是不同,而黑龙江黑河日报社总编辑丛煜峰的一句“道是神州多胜地,但觉桃源在此间”,更是将他们对黔东南美的感受抒发到极致。
“镇远归去念兹景,丹青难写一梦还”。
6月16日晚,随着大型舞蹈史诗剧《古韵镇远》落下帷幕,本次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七届二次理事大会暨百名社长总编辑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完美收官。
17日清晨,薄雾初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与会代表陆续返程。短短数日,黔东南以其优质的自然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参加主题采访的社长总编辑们激情澎湃、难以忘怀。
《中国记者》杂志社主编张垒说,黔东南之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真是多彩贵州,美在黔东南!
江西新余日报社社长胡春俊说,这次盛会,让我们亲身感受了多彩贵州、大美黔东南的山清水秀和民族风情,感受到了黔东南人民的好客热情和勤劳智慧。我们相信,今天的相聚、相离,仅仅才是我们友谊的开始。
重庆渝北时报编委兰卓给此次黔东南之行的印象总结出八个字:一次黔往,终生难忘。
江西井冈山报社副总编辑吴世苑更是现场作《卜算子》惜别:大美黔东南,花甲添活力,仲夏时节初逢君,作别何太急!
为筹备这次全国地市报的盛会,黔东南日报社提前7个月筹备,成立5个工作小组全方位服务,前后数十次专题会议协调调度。目的是:宣传推介大美黔东南,献礼凯里建州60周年大庆。
从6月15日至6月20日,《黔东南日报》连续刊发《走进大美黔东南 探讨媒体新发展》、《道是神州多胜地但觉桃源在此间》等专题专版报道,同时黔东南新闻网官方微博现场直播,黔东南微报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响应,各地新媒体转发关注,发挥了极强的舆论效应。
“举办这么多年的地市报活动,这次是办得最好最成功的一次。”刘文洪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作为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的观点。与会代表纷纷点赞黔东南日报社:这次会议办出了贵社水平、贵州水平、全行业水平!
黔东南日报社与各媒体一致达成会议共识:公开征集本次大美黔东南采风佳作,并由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全部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以此宣传黔东南。
新疆塔城日报副总编辑庞旭明为这一共识叫好,他说:忘不了黔东南的山水人文,忘不了黔东南朋友的热心服务,大美黔东南,永久回味!这一切,就让我们把感动化在征文里好好表达吧!
目前,甘肃陇东报社、湖南永州日报社和贵州黔西南日报社等20余家媒体,相继推出大美黔东南报道。随着征文活动的激励和强烈而持久的大美黔东南印象,将会有更多关于大美黔东南的文字、图片、专版、专刊呈现出来。
“履行一个职责使命、承担一个时代课题、做活一个互动平台、实现一个合作共赢”——全国地市报代表达成的“黔东南共识”,是本次活动的重大成果之一。对此,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杨庆武倡议:希望以后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有关活动,永久性落地贵州,落户黔东南,深切体会这个最具人文生态的地方,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作者高俊华系贵州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本栏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