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警惕新媒体中的虚假繁荣
□本刊编辑部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无疑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新媒体建设吹响了号角。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思维的深化,全国地市报在媒体融合发展和新媒体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几乎所有地市报,都应时而起,搭建融媒平台、深化内容生产、再造聚合流程、畅通传播渠道、精准定位客户。以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地市报提升舆论引导力、品牌影响力、信息传播力、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法码。尤其是全媒体中央厨房建设,为地市报实现重大报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域覆盖”,赢得了更大的舞台和生存空间。随着人人麦克风时代来临,舆论杂音、噪音不时泛起,全国地市报加快“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建设,无疑起到了正本清源、定海神针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新媒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如平台建设乏力、内容转抄严重、转评虚假无效等。
平台建设乏力。一说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新媒体建设,大家都在“盘活存量、做强增量”。纷纷组建专班、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据我们调查,由于没有固定模式,平台建设只能各显神通,拆拆建建、分分合合。加上技术和人才优势的短板,不少报社只好就汤下面,仓促上马。没有中远期规划和目标定位,想哪儿做哪儿,边走边看。平台建设的不科学和不完善,导致全媒体战略中的技术运用、内容生产、议题设置等方面的无序和乏力。
内容转抄严重。“两微一端”在内容生产上你抄我我抄他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到有时东家和西家一样的标题、一样的内容、甚至一样的口气。只要打开报纸官方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几乎每个地方都在说同一个话题,所不同的是,将内容换上自己所在城市的名称。原创内容少而又少。说到下雨,大家都启动了“看海模式”,武汉看海后到处都在看海中;说到高温,大家都启动了“烧烤模式”,重庆烧烤,全国都在烧烤中;说到“出大事了”,几乎所有标题都“一惊一乍”说“出大事了”;说到“北京蓝”,衍生了A蓝B 蓝C蓝;北方在喊“爷们儿,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结果每个地方的“妈”都在喊“回家吃饭”……至于说“颜值”、“泪奔”、“大事”、“真相”、“惊艳”、“萌萌达”、“看哭了”、“惊呆了”等等,就更是千孔一面,甚至连“心灵鸡汤”都喝的一模一样。“两微一端”相互套用,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对原创的不尊重,对创新的不给力。
转评虚假无效。几乎所有的报社,都对支持和发展新媒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出台了各种激励机制。转评、增粉,成为大家首选。由于激励的指挥棒注重转评和增粉数量,为完成任务,编采人员只好“十八般武艺”全上,由此产生了不少弄虚作假。为增加用户数,有的报社编采人员拿着电话本挨个儿录入,也不管是否有效;为增加点击率,有的报社采编人员不惜对同一稿件反复点、评、赞、转。利益分配指挥棒的牵引,无效却有利益刺激的推进方式,导致采编人员转评“两微一端”稿件与实际采编业务本末倒置,严重打击了原创新闻的创作积极性。一些报社推进新媒体建设中的这种自我陶醉式的虚假繁荣,势必将新媒体发展引向死胡同。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媒体看似热闹的虚假繁荣,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加以改进。一是因报施策搭建平台。要根据各报实际,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稳步推进融合发展,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央厨房和全媒体矩阵。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不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二是注重内容原创攻精品。内容为王依然适合新媒体发展,鼓励原创依然是内容生产的追求。要不断打造适合地域特点、具有创新精神的精品力作,不得天下文章一大抄。更不能违背党媒原则,让无原则的标题党挤进新媒体市场;三是有效传播提升影响力。自我陶醉、自娱自乐式的点击率、转评赞,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必须用高效的平台建设、全面的渠道建设和丰富的内容生产,赢得有效用户,实现新媒体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