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松原日报社,吉林松原138000)
报纸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合理运用
□刘博
(松原日报社,吉林松原138000)
真实和新鲜是新闻产生之初就具有的特点,但新闻报道语言则需富有时代气息和特征。流行语是社会发展衍生出的产物,其流行性、多变性与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以说,报纸新闻语言与流行语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那么报纸应如何取舍流行语,做到合理运用呢?
取——从必要性出发。新闻传播的社会性、客观性、口语化趋势使流行语的使用具有可取性。从客观上讲流行语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面镜子看到社会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报纸借用流行语有助于报纸实现其作为新闻媒介的社会价值,所选用的流行语必须注重客观性。流行语源于生活,很多流行语出自老百姓之口,具有方言性、口语化的特征,将其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可以提升感染力、吸引力,从而增强可读性。
舍——从规范性出发。媒体为政府和群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政府通过报纸向群众传递信息,群众通过报纸知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例如,公共设施的建设,地震后的救援活动,这些新闻都是通过媒体准确及时的报道传递出来的。媒体人在撰写报道时用词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流行语,使其符合主流报纸和语言规范的要求。
端正心态,正确使用流行语。在运用流行语的过程中,纸媒从业者要以良好心态运用流行语。个别纸媒为了“吸睛”而肆意运用流行语,虽起到了“吸粉”的作用,却偏离了报道的初衷。报媒必须端正心态,合理运用那些经过语言生态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净化而最终被公众接受认可的流行语。例如:“土豪”“给力”“打脸”等。这些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群众经常使用的语言,有一定的流行性又不脱离群众生活,形象通俗。将类似的流行语与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新闻报道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气息。
以松原日报社主办的松原新闻网为例。该网站经常使用一些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与社会新闻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例如,网站中的一篇报道《公共设施苦挨“拳脚”,伤痕累累》,文中还有一些人们常用的流行语:破相、高处不胜寒、毒手等。这些流行语与新闻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能让公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提醒公众保护公众设施。
全面把关,进行全民监督。报纸报道新闻的目的是向受众传递近期的新闻。如果只是为了增添报道语言的幽默和诙谐随意使用流行语,或者用一些粗俗的网络流行语,势必会对汉语语言系统造成污染,混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如“拜金女“”高富帅”“丝”……一旦这些词语频繁出现在纸媒的新闻报道中,就会降低新闻的严谨性,还会加大老人和儿童理解的难度。如搜狐新闻曾报道过一篇《85后女该逃离北上广:等待一个留给自己的高富帅》;新华网刊发过《迪拜王子真正的高富帅》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借用网络流行语作为新闻的标题,还是会让人感到“失真”。
媒体必须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号召社会各界人士监督报刊语言,督促使用规范语言。
实事求是,尊重报道“三性”。“三性”即严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一些纸媒盲目追求时代流行趋势,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缺乏斟词酌句,不注重语言表述的客观严谨,而是一味追求新鲜刺激的语言。使得报纸新闻的严谨性大打折扣。例如“丝”这个词从出现到流行只有很短的时间,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覆盖了互联网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会用“丝”自嘲,或者用该词语开玩笑。虽然这个词语有很强的普及性,但它粗俗、格调不高。类似这类品位低下的词语有很多,如果被肆意运用到报纸当中,会污染报纸的文化生态。
报纸不能运用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流行语。例如886(拜拜了)、稀饭(喜欢)等。可能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这些流行词语,但是这些由网络衍生出来的流行词语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如果将这些词语大量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就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稳定性,对青少年的学习与认知造成不良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纸媒的工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那些幽默富有活力的流行语,公众要用包容的心态接受纸媒向自己传递的流行语。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规范,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对文字的尊重感。
[1]左明霞.报纸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的取舍原则[J].重庆社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孙莹.解析报纸新闻报道中使用流行语的取舍原则[J].民营科技,2015,2.
[3]郭小璐,张海娜.从报刊标题“网络热词”的运用看新闻语言规范化[J].学术交流,2013,4.
[4]危春勇.新闻报刊如何面对并应用网络词语[J].新闻研究导刊,2013,10.
[5]王尤龙.关于新闻报刊中运用网络语言的研究[J].科技视野,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