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豫
(肇庆市第六中学,广东 肇庆 526060)
2015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作为历史教师,从事了近二十年的历史教学工作,深感现今的初高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学习,情感教育缺失。从历史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可以发现,面对日军暴行,个别学生在台下谈笑,眼神里一片漠然。不能不反思,现今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价值观?情感教育在国内历史课堂日益受到重视。本人围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主题展开日常历史课的教学。笔者通过创设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以充实的人、事、物的素材,以古通今,重构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在抗战时期,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抗战海报宣传画,曾经唤起了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救国的热情,鼓舞民众握紧拳头为民族的尊严而战。到了七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抗战海报,穿过时空的隧道,出现在现在的历史课堂上。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到来之际,笔者在以抗战为内容的课堂教学中,配备了大量的抗战历史海报。这些经过了七十年沧桑岁月洗涤过的图片,以图画直观的方式,配合声情并茂的讲解,搭建起学生与那个烽火岁月的历史对话的桥梁,把爱国赤子的种子深深的埋在学生的心田[1]。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需要本人事前对历史宣传画进行研究和解析,以抗战的历史国情作为背景铺垫一一展开图画的意义。
讲解示例:
看“图片中的青年人手无寸铁,被日军用刺刀穿透心脏,表情痛苦的挣扎着,身后堆积着山状的尸体,由此可见,当时国力衰弱不堪一击,人们如刀上鱼肉任侵略者宰杀。”为了加强对日军暴行的控诉,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日军残害中国儿童的张贴画:画中几名儿童被日军用铁丝穿透了手掌,正在撕心裂肺的嚎哭。图画还配备了当时的繁体文字“日本强盗惨无人道在我九江、湖口一带以铁丝穿我小同胞的手掌,希望大家赶快报仇!”
课堂观察发现:在图画面前,学生仿佛置身于抗战时期,感受到了人们地狱般的生活惨状,同学们由之前的麻木,漠然,转化为悲愤,悄悄的握紧拳头,咬紧牙关,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油然而生。在课堂上让一群“汉奸”的历史角色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如历史上的秦侩,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比,了解到这群被敌人利用,出卖自己同胞的人最终的下场[2]。在教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相关的批判汉奸走狗的海报,描述图片后回答以下的问题:
(1)同样是中国人,是什么让这群人忍心去伤害自己的同胞;
(2)他们也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是什么让他们愿意抛妻弃子;
(3)他们从战场上一步步被日军利用,心甘情愿当日军“挡箭牌”的内心真实是怎样的?
学生进入“角色”,面对海报,内心陷入深深的自责以至愤怒,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有感于多年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经验,笔者深深领悟到历史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语调、音色的清晰度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对于准确传播情感信息的重要性。例如学习《九一八事变》一课,东北三省沦陷后广大的东北同胞面对如狼似虎的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每一寸国土与敌人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种爱国的热情弥足珍贵,今天我们在享受着和平,更应该不忘这份爱国魂,它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情感,做了如下设计: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松花江上》来表达悲壮性,并用字幕逐字发送歌词,在低缓略显沉重的音乐中,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与学生作着心灵上的交流。随后课堂上大概有半分钟的沉默。学生们随着音乐和语言解说,进入了缅怀英雄的时刻,他们用“沉默”在感知历史事件[3]。
东史郎作为日本侵华老兵,在他生命的后半段,他人性中还未泯灭的良知,让他不断沉浸在自己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的回忆里不能自拔,内心深处的忏悔迫使他拿起手中的笔,通过回忆记录当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他本人也多次来华,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长跪不起。这样一个大半生背负着历史屈辱的十字架的日本老人,他的文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他眼见与亲身经历的“罪恶”。
利用多媒体器材,播放了一段基于《东史郎日记》的电影《紫日》选段。在播放的过程中,以沉重的语调,朗读《东史郎日记》该书相应的选段。课堂气氛肃穆庄然,学生脸上充满了悲愤,短短的一个选段,让他们仿佛走进了抗战时的历史情境,感同身受着屈辱和苦难。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悠悠长河里,闪烁着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的历史课堂上重温这些正面的英雄的人物形象,让现在的青少年重新建筑民族魂魄的不倒长城。我们的民族正是有这样的一群英雄,才在内外夹击的历史关头屹立不倒。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邓世昌为国捐躯不苟且存活的高风亮节,到谭嗣同为变法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4]。到近代,五四以来,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用生命去谱写民族不朽的诗篇。抗联中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随着笔者在课堂上一点点的回顾,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学生的心灵,帮助其树立民族的自豪感。
笔者在讲述《难忘九一八》中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体验真实,亲身置身于那段残酷的战争,笔者请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听自己用第一人称,以故事性的描述,配以悲凄的背景音乐,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东北最严酷的寒冬,断粮少弹药,杨将军未进一粒米,不眠不休与敌人抗战。说到杨将军的结局,笔者转换了第三人称,这位将军在敌人眼里也是英雄,他的牺牲鼓舞了国人。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笔者尽量丰满人物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强烈的震撼力,在学生心灵激起一阵阵的波澜,驱使他们在情感的诱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同时,配合笔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苦难抗争,对今天的学生而言,其教育意义大概就是如何面对过去的屈辱,以古通今,正确理性的看待当今中日两国关系中一些常见的情景,比如钓鱼台的主权问题。在展开相应的问题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先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网络或电视报道等渠道充分了解诸如日本右翼势力如何试图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争端的前因等。有了课前相关资料的铺垫。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引导启发他们思考新时期的爱国青年如何承担振兴国家民族的责任。
材料一:民众为了钓鱼岛主权,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打砸国内日系车。
材料二:我们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但中国的人均GDP仍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日本工人的收入是中国工人收入的8倍。由于占据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上游,日本制造业产值是中国的2.4倍。诺贝尔科学奖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日本是常客,我们却几乎是尴尬的零纪录。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到:虽然我们现今的生活和平安定,但是,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打铁还得自身硬”,为防止悲剧重演,应该迅速壮大中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国家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所谓的“社会暴力”,比如打砸日系车同胞的财产等鲁莽行为。真正的不忘国耻,是要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作为当今中国的青少年,学生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将来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让青春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散发绚丽的光芒[6]。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深感在教学路上任重而道远。现今,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战争唤起的伟大民族觉醒、形成的伟大爱国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强国强军梦想的不竭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112-113.
[2] 韩正光.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以一节公开课《国共合作抗日》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119-120.
[3] 李南亮.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以“抗日战争”专题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7):38-39.
[4] 许中华.重塑信仰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以人教版《抗日战争》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8):104-106.
[5] 林素兰.培养理性爱国情感,构建伟大的中国梦,以《抗日战争》一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8(1):76-78.
[6] 许微微.以《抗日战争》为例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