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对翻译实践作用的比较研究

2016-02-13 23:30佟钗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译作使用者译者

佟钗宏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对翻译实践作用的比较研究

佟钗宏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帮助评价译文质量,并对译者起参考借鉴的作用。对翻译先驱者来说,他们更侧重于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对经验教训的积累,解释如何进行翻译工作和在译文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以帮助后来翻译者在遇到类似翻译难题时如何解决,提供参考的翻译标准。而翻译赏析与批评标准更侧重于后来译者对译作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对译文评价后得出的对译文质量好坏与否;相较于委托者、译文使用者实用与否;如何为后来译者提供指导借鉴帮助等的理论作用。从源头上来讲,翻译标准更像是行万里路后出的心得体会;批评标准是阅万卷书的人在参比他人的著作成果后得出的用于可能提高译者翻译水平的理论指导。

翻译标准;翻译批评标准;翻译实践

一、翻译标准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什么样标准?公元200年左右,玄奘将《佛经》翻译成中文时,提出要做“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玄奘认为,应直译、意译兼顾,确切表达佛经的原意,是中国翻译研究早期的论说。他还开办了译场,进行了“合作译”;他提出了“五不翻”(音译):一、秘密故(如咒语);二、含多义故(如“薄伽”);三、此无故(如“阎浮树”);四、顺古故(如“阿褥菩提”);五、生善故(如“般若”)。这可能是最早的中国翻译标准。由于受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翻译活动主要体现在佛经翻译。对译者和译文读者而言,文本意义的信度是要放在首位的。由于文化、民俗和地域的差异,在译入语和目的语之间找不到对等的翻译词汇时,玄奘提出了用“音译”解决。这个办法对现在的人名、地名和地方传统化特色等时也是适用的,如:TaiJi、Kongfu、Taekwondo等。求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并期以他力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他指出了译文一定要符合译出语的语体思维特征,好的翻译相当于译者的再创造。在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时,要关注译文的文学性。如果只做到了译文内容表述的真实性,却未体现出语言的美感,不能算是好的译文。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精变为另一个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林纾是一个古文学大家,他的译法可谓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然而对林纾而言,他的这种“听译”的方法似乎只对准确性要求不严谨的文学作品适用,而对文体功能主要体现出祈使功能的宗教文本。如:佛经时,需要意思的相对精准,就不能采用林纾的方法翻译了。

王佐良则主张“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语如之,文体如之。”他指出了原文的文体功能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起限定作用,译者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特点、译文使用者的人群划分等作为翻译时参考的标准维度。

二、翻译赏析与批评的作用

在对翻译赏析与批评的研究中,得出翻译标准的多种解读与原文文本的语篇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文本的语篇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祈使功能、表达功能、描述功能和美感功能。正如韩礼德对语言功能的划分,同一段话语往往同时体现了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语篇功能,翻译的文本也往往是兼具多重功能的复合体。如在文体功能主要体现为祈使功能的法律公文、宗教典籍、规章制度等进行翻译时,对译文的精准性是极具要求的,这也就限制了译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翻译时就不能“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否则就会造成作者意图、译文、译文使用者等的歧义。相反,如果对精准程度要求不高,主要体现语言的美感功能、表达功能等诸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文本,如果译者不能使译文有文采,富于美感,即便行文通顺,意义完整,也不能算是一篇好的译文。而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会议交流等的口译活动时,此时的翻译文本是具有高度的实效性的。由于译者知识准备、现场环境、委托人话题转换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译者在口译活动中应首要关注译文内容的准确性。

北京交通大学李树春教授认为一切翻译的理论方法都是翻译的结果。对玄奘等先驱者而言,他们的翻译标准应是在摸索的翻译活动后,回顾工作过程,总结出来的帮助指导后人翻译的“忠告”。而对后来的译文读者而言,面对不同的翻译模本,如何评价一个翻译结果——译文的好坏,进而用于借鉴指导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这就需要一定的翻译鉴赏能力了。翻译批评与赏析的理论应运而生,帮助译者解答“如何译”的问题,同时也帮助各类评论者解答“如何评”的疑问。

三、翻译赏析与批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随着翻译工作进入专业化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翻译批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从宏观上了解,诸如如何评价译文作品的质量、对译文使用者的实用性、是否满足委托者的需要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两难之境,进而提高译文的质量。翻译赏析与批评的准则也为帮助译者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译文评价标准提供了参照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笔译系主任李明认为,翻译批评与赏析往往遵循三种不同的标准:一是对等的准则(equivalence),二是实效的准则(effectiveness),三是再生的准则(revival)。实际翻译过程中,实效的准则应该是译者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取决于委托人的意图、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作用等。如:委托人只需要图书馆英文简介的粗略说明,译者是无需做到句句“忠信”的。在商务谈判中,委托人需要的是及时的翻译结果,如果因字字推敲,力求“雅致”而错过了最佳时间,也是不能让委托人满意的。相反,译者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如是出自自己兴趣爱好、文化交流等目的时,则对目的语词语的选用、篇章布局等需要精细的计划了。

明确了译文的使用目的,译者在翻译时,所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做到对等的原则,一般对等可以包括音、形、意、功能和神韵等层次的相对一致。然而,由于目的语和译入语使用的文化背景、地域差异、民俗特点等对多元差异的影响,百分百的对等是不存在的。如英语国家的文化沉淀是以基督教、天主教等的典章为主的,而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是以儒释道的思想为主的,这也就加大了传统文学翻译的难度。如:中文说的“以牙还牙”,到了英文中就要译成“eye for eye”。北京交通大学的李树春教授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思维用另一种语言的思维转述出来。在对等的层面上来讲,他更强调的是意象和神韵的对等,这在以表达美感功能为主的文学文本的翻译上可以说是适用的。但是,用在以祈使功能和描述功能为主的商业信函、法律公文、宗教典籍等文本上,对词语和功能的对等性要求应该是要放在首要位置上了。

在译文完成后,再生的准则对译文使用者而言,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原作中的意境是否能被身处在不同时空、地点的读者所感知、再现。再生的准则同时也是对译者工作的检验,即译作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甚至成为目的语文化的一部分。如林纾古文翻译的《茶花女》,已不仅仅是一部译作,而是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液。

实际上,翻译赏析与批评的三个准则就是完成一篇译作的时间轴。在译作开始前,要先考虑实效的准则,考虑委托者、译者、译文使用者的需要;对等的原则更像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准则;而再生准则像是在译作诞生后,译文使用者和时间对译者和译作的检验。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存在一篇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译作,随着语言社会的变迁、思维模式的改变,在五十年前被奉为经典译作中的语言思维可能不再会被后来人接受,也为后来人不断超越前人的工作成果提供了契机。翻译也是一项在不断变化着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每一篇佳作都是一个参照点,为后来人提供一盏灯并被不断地超越。

[1]冯一晗.翻译批评标准的多维度思考[J].海外英语,2010(8): 241-242.

[2]寇艺.翻译标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

[3]赖德聪.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D].广西师范大学,2003.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5]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3.

[6]刘正兵.翻译赏析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87.

H059

A

1673-0046(2016)12-0190-02

猜你喜欢
译作使用者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抓拍神器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SOME汉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