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用大数据思维提升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
郭小平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大数据思维是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基础,它改变着“双创”教育的视角。“双创”教育理论与运行实践必须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用大数据思维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育学生双创能力。
大数据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一路一带;教学模式;智慧校园
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云计算、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等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大数据的应用能力,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行为能力的构建,成为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否具备大数据思维,不仅影响学生的双创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学生“人生出彩”的机率,影响生存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强化学生大数据思维能力的获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条件。
大数据比较权威和公认的定义,是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符合4V特征的数据集,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有的学者归纳为大量数据的存储容量大,计量单位甚至上升到EB、ZB、YB及以上级别;高速度,数据分析的速度极快,一般在秒级时间范围内可以给出海量数据分析结果;多样化,数据的类型非常多,既包括网站记录、网络日志、图表信息,又包含动画、视频、地理位置等信息;价值,发现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
大数据思维则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一)大数据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聚集性
一般的思维,其主体是个人,思维活动过程是由个人完成的,而大数据的数据集信息容量极大,个人是无法独立消化庞大的数据量,其思维活动必须由个体转化集体,个体思维必然转化为综合思维。
2.思维的中介性
个体思维主要通过人的大脑,信息的加工基本不借助工具,而大数据思维离不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存储设备,它赋予思维主体更多创造性的功能。
3.思维的快捷性
个体思维通常以文字、书籍为载体,容量有限,记忆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大数据思维,海量的数据,需要思维主题敏捷地抓住“大数据机会“,避免”大数据混乱”,这就要求有极强的信息判断力,抓住最有用的信息。
4.思维的超前性
个体思维着眼于当前发生的事情,即使有预测,时空的范围也比较短小,而大数据思维着眼于海量的信息与趋势预测,着眼于发现事物的相互隐藏关系,并基于此作出精确快速的预测判断。
5.思维的开放性
个体思维相对封闭和私密,认识也相对绝对化或凝固化,而大数据思维空间拓展、时间绵延,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问题,信息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并形成独特的数据挖掘行为习惯。谁发现了数据,谁就有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发掘了数据,谁就获得了未来发展的话语权和生存权,也必然带来创新的新思维和新视角。
6.思维的聚能性
个体思维展现的智慧是有限的,智能的发挥也有很大的局限,而大数据思维是集体思维的聚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以优化各种设计规划和方案建设,用最优化的资源结合获取价值或功能的最大化。
(二)大数据思维对双创能力的提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前不久提出,要运用“互联网+”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要求用大数据的思维来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大数据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天赋,即聪明度以外,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能力的全面提升:
1.能力群的提升
心理承受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从业态度都要具备双创的要求。因为大学生能否具有双创能力,一是要看它在市场竞争中有没有挖掘自身工作潜能的能力,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二是要看它有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不能运用大数据思维选择自己最能发展特长的那个工作领域。如果能力群有缺陷,双创能力必然趋弱。因此,能力群的提升是双创能力提升基础条件。
2.选择判断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除了能全面客观地自我评价,双创减少盲目性以外,很重要的是要学会决策技巧,养成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决断力。因为在海量的数据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信息,没有极强的选择与判断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选择与决断是双创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3.生存能力的提升
生存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从社会资源中获取生存技巧,如待人接物、团队合作、责任感、使命感、忠诚度等,但最重要的是用大数据思维获取“合作双赢”的能力,大学生能否具备双创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因为大数据思维的聚集性要求集体综合思维能力的强大。一个大学生不能在集体中生存,他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生产能力,
4.职业文化传承能力的提升
双创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源,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而职业文化中的“亮剑文化”(创业激情与拼搏精神)、品牌文化、价值文化、诚信文化等,都是双创能力必须继承与弘扬的东西。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取,必须在传承职业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动力源泉。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融入职业文化体系之中,而职业文化传承能力的提升,则是大学生双创获取成功与成果的“软实力”体现。
一般双创教育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为基础的,它特别强调两个基础价值观,即: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在大数据时代,因为海量的大数据应用,只靠个人品质优秀和有局限性的智慧结构是不可能有更大的双创成果的,必须用集群智慧解决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每个个体才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做出一些成绩。为此,双创教育理论的实施必须赋予以下新的视角。
(一)双创教育理论必须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一路一带”重大战略构想的实施,将提升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与双向投资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发挥金融助推作用,形成地方参与建设的合力,发挥早期收获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与文化交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着力点,这必然影响双创教育要适应这些新变化。
1.“中国能量”与沿海国家“智慧与文化”的衔接,要求双创理论必须着眼于国际视野
培养双创人才必须要求他们具备“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的导向。双创成果必须践行“亲、诚、惠、容”的我国周边外交理念,这样才可能实现“中国能量”与沿海国家“智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大数据应用于双创教育中,必须使海量的数据能够服务于人才培养,使双创教育效果最大化,
2.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自贸区的布局,要求双创理论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贸区的建设,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都对转变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示范作用。“互联网+”解决了互联互通的途径问题,一个个沟通内外,连接中西的物流运输体系、电商购物体系、金融支付体系,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这就要求双创理论必须融入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双创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对一些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业,要更加重视双创人才的培养,绿色能源、航天航空、高铁、巨型机电设备、高端服务业等,都应在双创理论建设中拿出实践的案例,解决双创的导向问题,引导人才培养的布局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中国特色,而且用大数据思维的成果论证新双创理论的可行性,
(二)双创教育理论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面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运用大数据思维培养双创人才,是双创理论教育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双创人才必须会运用大数据思维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双创基点,在道路和模式的创新中、在产品换代升级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才智与信心。对于实施双创教育理论的教师,要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具备大数据思维能力的一个考核点,把能够发掘知识、寻求联系、总结规律,作为双创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教会学生那是学习最有效的路径,什么是大数据时代必须具有的能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利于双创,要通过大数据的深层次解读,使学生的大数据思维得到深化与拓展。
大数据突出了在线学习的学习方式变革,形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其六大模块:内容传递模块、学习者智慧库、预测模块、显示模块、自适应模块和干预模块,强化了学习者生成学习行为数据,并按照预先定义的结构存入学习者的数据库。学习者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找到了适应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模型,改变了学习顺序,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基于以上的特点,大数据应用面临着技术与组织体制的挑战。在技术上,数据兼容因不同数据存储系统中的数据编码和格式的不统一,导致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产生困难,必然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强化大数据系统建设。而将大数据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必须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虚拟空间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使职业素养培养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于社会需求发展趋向相一致。为此,职业教育要强化以下内容的教学改革。
(一)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出的是教学的秩序性,但学生思维受到一定框架的约束,其创新能力没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在某一在线课程中学习有个性化的内容,从而使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很大提升,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此外,大数据教学给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活动会因数据分析产生的新情况进行调整,而且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会使教学内容更具前瞻性。为此,网络教学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这种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是精确化的个性教育。
(二)赋予教学新的内容
教师必须提升网络教育教育数据意识,世界数据化将使教师的“师智”、“师能”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网络,QQ,微信和其他网络工具都可能成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时间与空间对教师的“师智”、“师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专业知识、行业技术,具备广博的人文智慧,而且需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有效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性功能,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学生需求,用新的教学风格,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三)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就是通过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将校园管理的众多软件系统平台融入校园云,实现云、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串通联接,实现获取校园的各种数据,为学校的发展与教学的应用提供决策依据。智慧校园依据云计算的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分析与预测,从而使学校领导了解最新的管理与教学信息,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与智能化。
(四)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要建立数据平台应用于教学评价,除了建立办学实力数据平台、教师资源数据平台、专任教师数据平台以外,还要建立创造性思维评价平台。通过特定的观测数据与设备,使大数据获取的价值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区域教育发展评价、课程评价等的客观依据。要运用大数据评价信息系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其中教师水平、教学保障、生活服务、学校管理、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专业机构评估(主要是社会影响力、学生就业状况、毕业生的社会贡献)都是大数据平台的内容。
(五)确立数据文化的地位
数据文化是学校或系统尊崇数据对于各个层面决策过程过程重要性的环境,即相应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一种肯定性的文化形态。这种数据文化决定了学校所有成员都需具有较高的数据素养,并善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收集到高质量的数据,运用这些数据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数据文化要求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学校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提高反馈数据分析结果的时效性、可视性和可读性,从而为改进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教学评价依据。要把数据文化纳入学校文化的范畴之中,承认它的引领作用和技术支持的作用,并把大数据思维作为数据文化的核心内容。
(六)发挥优化资源的助推作用
学习分析是以教育大数据为分析对象,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断升级,融合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系统和教师领域的知识,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完成监督和跟踪教学和学习过程,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一个工作过程。学习分析技术增加了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估的多样性与便捷性,提升了学习管理系统的功能,借助于智能化的多种技术手段,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升了学生学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强化了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这种提升学校管理的决策效果,对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无疑起到了助推作用。
总之,用大数据思维提升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是时代的一个大趋势,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大数据的海量涌现迫切要求人类“教”与“学”要实现重大变革,迫切要求网络技术实现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性转变。大数据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提倡高职人才培养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已成为未来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的程序化管理也将受到挑战,随着智慧校园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在不久成为现实。
[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
[2]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08).
[3]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4]李锐鹏.浅谈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5]韩天学.大数据下“多元主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07).
[6]陈颖.大数据技术开发利用下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以高职教育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为例[J].当代经济,2015,(14).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inking of Big Data
GUO Xiao-ping
(TianjinInstituteofMechatronicTechnology,Tianjin300350)
The thinking of big data is the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and it changes the viewing angl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ory and operation practice shall adapt to the national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required to promo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thinking of big data, so a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of big dat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ne Road and One Belt; mode of teaching; smart campus
2016-06-20
郭小平(1958-),男,天津市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710
A
1673-582X(2016)08-0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