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雁,刘恩专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378;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中国制造2025视野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马雁,刘恩专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378;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现阶段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技能红利”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时代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出现新的特征,面对这种新需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在专业建设对接国家产业高端重点领域需求,课程内容对接新的技术要求,推进“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打造中国现代职业教育2025。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引发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初显端倪。德国提出以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工业4.0”计划已经成为德国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引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英国的“重振制造业战略”、法国的“工业振兴规划”都无一例外地将新兴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作为重新夺回制造业优势、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一、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2012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了2.08万亿美元,成为超过美国的全球制造大国。当下中国制造重点发展两类产业,第一类是跟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或者差距很小的。比如高铁、能源装备,第二类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比如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这样的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首先是中国有一个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其次就是有一大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最后就是拥有一大批人力资源,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比如完整的高铁产业链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特高压、核电技术、电力装备走向全球。当前,我国已经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海尔集团、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等国内企业都尝试建立了智能工厂或者为智能工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海尔互联工厂的落地有力地呼应了即将出炉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海尔互联工厂的前端就是名为“众创汇”的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海尔与用户能够零距离对话,用户可通过多种终端查看产品“诞生”的整个过程,如定制内容、定制下单、订单下线等10个关节性节点,产品生产过程都在用户“掌握”中。用户交互定制平台的上线意味着用户不再是产品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全流程参与其中,开启了人人自造时代。
但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一些短板,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二,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三,资源效率利用比较低,能耗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第四,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能力比较差,中国很多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中国制造模式难以持续,急需转型,而且需要“技术红利”支撑。
(二)中国制造业的挑战
与德、美两国相比,中国在增强智能制造能力、落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道路上,存在更多的障碍。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在制造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上长期处于“听众”地位。另一方面,德、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建立在按照顺序依次经历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颇有水到渠成的意味。而中国制造业的3.0阶段还没有进入成熟期,甚至有些工业部门仍然处于2.0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要实现制造能力的智能化升级,就必须走出与美、德两国不同的道路。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我国人工、材料、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职业教育不但影响一个国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水平,更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制造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担负起重大发展使命的时代,这也将是职业教育必将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时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时代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中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浮躁这一副产品也随之而来,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逐渐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解体,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工程技术人才断层。一些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建设理科和文科,对传统工科专业实施了一系列压缩学时、减少招生人数等措施,使得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失。那些本应培养操作层面工程技术人员的院校也紧随名校之后,推行所谓的改革。职业教育的重点也都放在第三产业上。未经过严格技术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了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面向世界引进高端人才,但没有操作层面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再好的理论、发明及设计也难以变成现实。
中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地位偏低,招生难,经费、师资、设备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大而不强的特征比较明显。目前有许多职业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转型而来,因而不论在师资、硬件,还是办学的思维上还没有完全转化过来。尤其是师资,都是原来类型学校的结构,因而短时间内转型有很大的难度。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其中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最显著问题就是国内职业教育地位的问题。在国外,职业教育已经发展非常成熟,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高。在国内,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人们经常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职业教育。
(二)中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制造2025》中,具有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实际上成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以下变化: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复杂设备的通常人员也会逐步退出,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高智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者。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国力争到2020年将要建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社会需求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捧,但现在企业发展得相当快,很多单位出现技术技能型人才断层现象,也就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员。面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与专业建设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制造业转型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中国参与国际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国际素养的人才?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如何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似乎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三、中国制造2025时代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
在《中国制造2025》中,具有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实际上成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以下变化: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复杂设备的通常人员也会逐步退出,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高智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者,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参与国际竞争。
(一)知识型技能劳动者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
《中国制造2025》时代,智能设备逐步替代单一岗位技能的劳动者,制造生产已不是生产线上的传统意义的懂技术的工人为主了,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劳动者,他们用知识、信息来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当然,技术技能不会因知识而成为多余的东西,只有掌握了一定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技能人员才能操控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
(二)由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
《中国制造2025》时代,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扩大,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劳动力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具备“即插即用”能力。企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应以职业群为基础,强调从业人员具备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
(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区域和大数据特性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人才除了懂制造技术,还要懂IT、大数据,懂得用创意的方式和顾客沟通,懂得高端、精密、智能化设备调试和维护维修等。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除包括专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等)外,又包括以下能力:能够有效地交流沟通,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工作,灵活的人际关系;乐于解决难题,有分析和概念化的能力;能够承担责任,有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能力;能随时随地学习新事物,有创造、革新和批评的能力;能熟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跨职业岗位群的能力。
(四)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一大批企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出海外和国际化的企业在中国的新投资,迫切需要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具有国际技术水平、适应跨文化流动的能力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四、对现阶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专业建设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端产业
现代职业教育的产业性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关注,并协同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尽量做好“与之无缝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专业结构要与为之服务的区域产业结构匹配,专业水平要与之匹配,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链发展,向产业链后端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二)课程建设适应先进技术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推进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等,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紧跟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适时开设新的课程。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教育,实现双主体育人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可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四)推进“产、学、研”融合
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是突破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性障碍的关键性改革途径。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打造“产、学、研”联盟;让科技服务与职业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培养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点可能会转向“应用技术”研究,并关注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
(五)人才培养要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养成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职业院校要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创业能力。
总之,为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实施,我国必须遵循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高端制造业发展驱动因素的源头——高素质人才入手,加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划设计,努力培养适应并促进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为此,必须坚守职业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Consideration on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under the View of Made in China 2025
MA Yan, LIU En-zhuan
(EconomicsSchoolof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Tianjin, 300378;Tianji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Tianjin, 300222)
Abstract:Made in China 2025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nitiatives put forward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ue to the huge yet weak Made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bonus of technical skills” 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th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during the times of Made in China 2025 will have new characteristics, for which what the training of the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should be focused on is tha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hould closely connect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high-end and key domains of national industry, the course contents should closely connect with the new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the “modem apprentice system” and the double subjects educating students, re-position the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carry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and build up China’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2025.
Key words:Made in China 2025; technology and skills; talent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3-0072-05
作者简介:马雁(1965-),女,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与教学工作;刘恩专(1958-),男,天津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跨国公司与FDI、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等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