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王淑文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优势,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经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文章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成因
“订单式”人才培养有许多优势,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订单企业和学生的“三赢”,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自身的问题和局限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院的“订单班”很有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订单班”质量不高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与国营大企业或有规模的外企、民企组合的“订单班”只占到不足30%的比例,更多的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这种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待遇也不高,管理不规范,一个人往往身兼数职,发展空间也不大,学生们不太愿意参加这种“订单班”学习,即使出于就业的考虑暂时加入“订单班”学习,也是时刻准备着跳槽;有些订单企业虽是国营大企,但工作岗位不太好,往往是那些在人才市场上很难招到优秀大学生的岗位,如民政局属下的养老院的护理员岗位,大酒店的服务员岗位等,大学生都不愿意去,企业通过“订单班”的形式想选拔优秀的人才,学生由于看重企业勉强进入“订单班”学习,到了岗位之后要么千方百计的转岗,要么无可奈何之下离职。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调查问卷中,当问及“你觉得‘订单班’的课程是否合理?”时,45%的人认为基本合理,55%的人认为课程结构不合理,当问及“你觉得应该加强哪方面的课程?”时,长期“订单班”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实训课程学习的占40%,短期“订单班”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职业规划课程的占40%,认为应该加强职场沟通、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课程的占40%,认为应该加强专业基础、职业素质课程的占20%。
与企业人员座谈、访谈过程中企业认为职业素质课程很重要,应该开设相应课程。由此可见,“订单班”的课程体系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范围过窄,学生再深造相对较困难,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果“订单班”学生思想发生变化,或者“订单”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不能安排“订单”学生就业,学生再就业就相对困难些,因为“订单班”是“按需施教”,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就学习,岗位不需要的就弱化或者不学,这是典型的“量身定做”,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很强的应用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效益可能会发生变化,职工的工作岗位也可能发生变化,这样“订单班”的学生明显地出现适应性较弱的倾向。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忽略了职场沟通、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课程,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会产生诸多不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一线人才,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合市场的要求。
(三)校企师资队伍难以保证“订单”质量
在座谈、访谈中获悉,职业院校的95%以上的教师来自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虽高,但对职业教育比较陌生,他们是出了校门进校门,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和企业一线生产经验。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地区只有天津职业大学一所学校安排了中青年教师轮流定期下企业顶岗实践,教师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难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这是校内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
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但学历水平及综合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讲课水平不高,现代化课件技术水平也不高,加之岗位工作比较忙,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教学,普遍反映出岗位指导教师授课内容的系统性、知识性不强,岗位教师的课程一旦超过20学时,他们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
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根据调查“订单班”教师队伍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基本上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订单班”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最低应是1:1。此次调查总体反映出“订单班”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都存在很大问题。
(四)“订单班”管理缺乏制度性、人性化
1.“订单班”学生管理缺乏淘汰机制
“订单班”的组建一般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过学校、企业的选拔进入“订单班”学习,学习期间只要各门课程考试合格或补考合格了,基本上就不会被淘汰,所以“订单班”学生会产生工作已定,就业危机已经解除的安逸心理,学习便不思进取,从而影响了“订单班”的培养质量。
2.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
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渴望被重视,他们需要得到校内外教师的更多指导。调查中40%的学生认为老师指导到位,还比较满意,60%的学生认为学校疏于管理,师生只是不定期的用电话沟通,学校教师从不到企业来,学生初到实习岗位的许多思想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独立上岗工作,调查中发现30%的企业安排专业的岗位指导教师,并且管理到位,指导比较认真、负责,只是岗位教师指导不能很好的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效联系在一起,缺乏专业性、系统性,更多倾向于技能性,悟性好的学生可能吸收的会好一些,悟性差的学到的更多是皮毛;50%的企业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岗位指导教师不起什么作用,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企业指导教师不愿意指导也没有时间指导;10%的企业不设岗位指导教师,这种情况主要是企业把许多“打杂”的活交给学生来做,没有太多的技术性工作,企业认为只要遵守规章制度去工作即可,忽略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更多的心理、思想的需求。有些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或免费劳动力,学生实习期间工作量是无限的,但薪酬很少,甚至没有任何生活补助,而且经常要求学生无条件加班。还有一些企业向学生收取服装费、培训费等费用,这些非人性化的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留在企业的积极性。
(五)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
调查数据显示,“订单班”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能够结合企业工作内容、顶岗实习任务真题真做的只占35%;40%的企业忽略了这一环节,认为只要学生在岗位上踏实工作、技术好就可以了;25%的企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重视不够,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去研究、去写作毕业论文。在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也只是走过场、走形式,论文的选题基本都是偏重理论性、知识性、学术性的,题目太大,太过高深,跟普通高等院校的论文没有什么差异,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这样,导致学生驾驭不了课题,于是学生东抄西抄,文章思路混乱、条理不清,观点不明确、不集中,论据不恰当,这使得毕业前的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如同虚设,严重影响了教风、学风和校风。由于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两者内容是脱节的,学生往往是顾此失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上,草草地写作论文,导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二、成因探析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到目前为止,我国职业教育还是以国家为主的办学模式,所以政府办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出现很多问题,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
1.缺乏具体的宏观的政策支持
虽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与企业实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但在实际中,政府并没有出台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紧缺性人才“订单培养”的学校、企业,政府应该给予实训环境建设支持、设备支持、税收支持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想有效运行并且取得长远发展,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是少不了的。
2.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倡导推行“订单”培养,但是却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中虽然有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都是指导性政策和宏观指导性意见,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实训基地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且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而且,某些指导性的法律法规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协调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等。没有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容易产生纠纷,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在发达国家,以澳大利亚为例,高职教育的单位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62倍;在发展中国家,以马来西亚为例,高职教育的生均培养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84倍。高职教育培养成本高于普通本科教育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然而,我国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却一直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要切实把高职教育实习、实训的实践环节落到实处,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需要国家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二)行业指导作用不够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在国外,除了学校、企业、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外,社会机构也是一个主体,行业组织是“订单式”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信息,对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咨询,提供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帮助。在我国,行业是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四方最薄弱的环节,行业的参与程度严重制约着“订单式”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体体现在行业参与度不够。“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订单班”的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都需要行业站在一个科学、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校的教学实施做出指导,在调查中发现行业的参与度远远不够,行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其原因是行业自身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客观原因是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行业指导在整合实训基地、规划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提高育人质量、订单培养中的作用,企业没有意识到行业指导在企业人力资源预测、人力资源整合、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管理机构的缺位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不能顺利实施的一个原因。在国外,除了学校、企业、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外,社会机构也是一个主体,行业组织是“订单式”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信息,对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咨询,提供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帮助。
(三)学校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订单培养理念错误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很重视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中却出现了偏差。
学校过分看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教育部把“一次性就业率”作为评价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核心指标,因此学校的就业率就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正所谓“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把就业摆在了首要位置。“订单”培养模式,学校首先看重的是学生未出校门就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订单班”的培养质量就出现许多问题。
学校为了能把学生尽快“推”出去,只要有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就不顾学生的利益,不看专业是否对口,也不管学生以后的发展前途,就会跟企业签订“订单”。有些企业“订单”打着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旗号,其实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了企业就上岗工作,没有学习、培训的时间,学生在企业里从事的是与专业没有关系的简单劳动工作,如酒店服务类、保健产品销售类等。这种只看重眼前就业,而不顾学生长远发展的“订单”培养,短期看损害了学生的利益,长期来看,影响了“订单”质量,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影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2.学校综合实力弱
学校综合实力是影响“订单”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学校的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学校科技转化能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订单”培养的质量。
(1)学校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构上存在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出了校门进校门,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上来,关键是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首先,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弱的原因是经费问题。教师的人事关系、福利待遇都由学校管控,教师如果下企业锻炼必将花费一定的费用,而这笔费用一般都由学校支付,高职院校的经费本来就是捉襟见肘,学校根本没有更多的经费支持教师去企业实践。这是制约教师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如果教师去企业实践,那就要外请教师授课,又带来一笔经费的开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打乱,所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就成了一句口号。
(2)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体制存在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教学时数、教学效果和发表的论文以及科研项目为主要指标,没有把企业实践纳入评价体系,也没有把企业实践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弱,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3)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差。学校实验设备陈旧、台套不够,实训条件差也是造成“订单班”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如“汽车制造与维修订单班”的校内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能够熟练拆装常见汽车的零部件,常见故障基本上会检测分析,这就需要学校建立校内维修工厂,而实际上学校不具备这样的实训条件,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受到影响,致使“订单班”培养质量下降。
(4)学校组织管理不到位。经过调查得知,学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订单”培养管理机构。大多数学校只是设置“订单班”班主任,这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不能顺利实施的一个原因。“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想把“订单班”做好,从课程的设置、实施,顶岗实习,到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考核都要研究其特殊性,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目前学校的“订单”培养项目是校企合作办或招生就业办引进的,负责签订合作协议,具体的培养过程由各个院、系组织实施,缺乏宏观指导,缺乏具体的统一组织管理,容易出现短期行为。
(四)企业对“订单”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1.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缺乏正确认识
(1)企业有大量人才可供选择。从现在人才市场情况看,是需方的市场,供过于求,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人才可供企业选择,而且人才市场招聘操作简单,时间短,成本较低。而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组建“订单班”则周期长,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
(2)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订单”培养对企业的益处。“订单”培养是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可谓是用得上、留得住、适应性强的人才,为企业省去了很多员工培养费,节省了很多人力资源的成本,按道理企业应该积极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为了推进学生就业,积极主动找企业合作,企业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企业也就不会主动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太多的支持。
2.企业对“订单”培养的参与度不够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应该是双主体教学-学校和企业,要想使培养的人才和企业岗位达到零距离对接,企业和学校都要积极投入。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构建教学内容,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共同参与学生的考核。可是由调查得知,在实际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程度并不深,有些企业只是为学校提供了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在厂实习,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更没有深入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估等环节。企业的参与度不够是制约“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唐晓鸣,陈松洲.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7,(06).
[2]朱向辉.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3.
[3]党素芳.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物流科技,2010,(09).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in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Shu-wen
(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Tianjin, 300410)
Abstract:The mode of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ducation mode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n effective way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gear to talents demand of enterprises. In spite of so many advantag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model of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ten failing to achieve the ideal effe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existing in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problems; cause of 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3-0020-06
作者简介:王淑文(1969-),女,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AE3004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