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群,石 艳,胡彦武,2,于晓艳,李相军
(1.吉林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2.通化师范学院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药学专业“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教学改革*1
任立群1,石艳1,胡彦武1,2,于晓艳1,李相军1
(1.吉林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2.通化师范学院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摘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吉林大学开设的具有特色的省级精品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之特点.为适应药学学科发展和多元化岗位工作的需求,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教学改革研究,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对培养药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药学教育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药学专业相关课程从传统的理论知识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不仅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是促进药学学科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在吉林大学药学院开设的一门具有特色的省级精品课程,作为专门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的课程,与传统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实验动物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对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简介
因人类疾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医学研究中须针对疾病过程进行各种观察、分析和检验,以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而上述工作大多不可能以人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施,必须借助于小鼠、大鼠、家兔、狗、猫、猴等实验动物及其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研究.而供医学研究用的这些实验动物具有与所研究的人类疾病相似的特点,故称之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是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原理和技术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是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神经、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等系统常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原理、方法和基本病理变化,还包括肿瘤、炎症、疼痛、发热、应激、衰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体内、体外模型的制备及药物研制开发的相关应用技术.
2开设“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的必要性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生产制剂、新药研发、药品营销等工作,他们在校期间应掌握新药研发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实验动物评价药物的药效、毒性及药动学过程.药效及毒性等方面的评价不可直接通过患者验证,而是需要先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础研究.因此,依据临床患者疾病发生机制及症状体征特点,复制出理想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疾病模型),成为现代药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新药药效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各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则有赖于其对“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应用.因此,该课程在我国医药专业类院校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内容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3“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3.1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导”为主,通过由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围绕某一问题主动查找资料、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所查询的资料,并参与多方面研讨,促进教学相长,使研讨式教学内容不偏离主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因此,研讨式教学可作为药学专业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教师将研讨式教学的时间由以往课程计划中的2学时增加至6学时,同时扩展研讨内容,由原来的支气管哮喘、肾纤维化扩展到肿瘤动物模型、高血压模型、糖尿病模型、肝纤维化模型等,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研讨式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综合资料、分析信息、发表不同见解的能力和素质,改变教学中仅由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3.2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案例式教学是利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进程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合适的教学案例,并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组织其对案例进行文献调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药学专业学生引入此种教学方法,可加深其对医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亦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肿瘤动物模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动物模型、血液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炎症和免疫异常动物模型、发热、疼痛动物模型、骨关节疾病动物模型等章节,为学生布置相关疾病的案例题目,引导其查阅上述各类疾病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在学习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之前,系统掌握各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教学反馈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明晰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理论依据.
3.3多媒体结合网络教学方法的实施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属于医学基础课程,为了阐明复制动物病理模型的机制,教师授课过程中会重点介绍各种实验动物与人类在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异同点.如单纯以文字和语言对上述内容进行描述,枯燥生涩,不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往教学过程中,曾运用挂图、幻灯片等教具,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以提升教学效果.随着科技学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逐步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动物与人类器官、组织形态结构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比如将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制成动画,在课堂上展示,引入实验教师进行心肌缺血模型、脑梗塞模型制备的手术操作视频,生动形象、直观具体,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过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对“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中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编制习题,并对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完成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互动讲解和学习过程,实现互联网+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4“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将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必然要求药学专业教师首先成为复合型教师.以“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专任授课教师为例,其应该是既能讲授“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又能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药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的全才,因为只有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性药物药效、毒理等医药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给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按照理想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教师应该是本科阶段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药理学、病理学专业课程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本课程组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且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所修专业及课程亦可满足上述复合型教师能力要求.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专业学生,提升教学效果,尚需要求教师们不应只关注教学[5],更应该关注临床疾病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新药研究的热点,推广成熟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同研讨新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此外,“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教师应该争取更多机会参与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尤其是在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及毒理学研究工作,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知识、经验、教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给学生,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5“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使研讨式、案例式、多媒体结合网络等多种教学方法成功实施,本课程组进行了“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即改变传统的、仅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出勤、课前备课、课堂表现、参与研讨式、案例式、网络教学的表现等都计入平时成绩,学期末考试成绩按权重系数计入最终成绩[6].此种考核方式,既能避免个别学生对研讨专题内容文献查阅不充分、专题报告准备不认真或参与研讨不积极的情况,又可提高教学效果、真实反应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
学生教学反馈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容易接收此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题报告和学生集体讨论的教学模式,并对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表示认可.学生们认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运用研讨式、案例式、多媒体结合网络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对某些疾病发生发展产生极大的兴趣,课后能够自愿地查阅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对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均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改革,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药学学科发展和多元化岗位工作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展药学专业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势在必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课程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培养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健敏,何金莲,方巧媛,等.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药物分析课程的实证研究[J]. 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6-38.
[2] 李才,任立群,于晓艳,等.建立“疾病模型与实验病理学”特色课程,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130-132.
[3] 李坚军,陈志卫,翁意意,推进药物设计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86-87.
[4] 夏文颖,顾兵,黄珮珺,等. 案例式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23-925.
[5] 申强,李建伟,李囡囡. 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0,12(9):893-895.
[6] 张曦文.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电子商务课程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4,36:132-133.
[7] 张群,贾志敏,游文玮,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成果[J]. 基础医学教育,2010, 12(6):597-600.
(责任编辑:王海波)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4.029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药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立群,女,河北涞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6)02-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