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感动中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探究
张丽娜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感动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杰出英雄人物,他们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感动中国》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在教学中组织课堂观看、观看后分组讨论等形式发挥其对大学生情感激励和榜样示范的优势作用,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感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实效性
《感动中国》是从2002年开始,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台大型评选活动。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中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爱岗敬业,对工作兢兢业业。他们中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26年如一日地保护滇池的张正祥;他们中有用自己娇柔的身躯为学生抵挡车祸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他们中有虽然病魔缠身,但是毅然捐献自己器官的何小朋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他们牵动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他们用行动感染和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他们激发了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经历或行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的颁奖节目,感动中国人物更是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脊梁,对中国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激励意义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榜样示范作用。《感动中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融合对大学生的品德提升和教育意义无疑至关重要。随着世界多极化,各种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和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大学生迫切需要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涵括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感动中国》是从现实层面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感动中国》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主课堂的作用。
1.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需要
思政课教学中单一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感觉离现实相距甚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激励,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认同和体悟。而将《感动中国》融入课堂,感动中国人物都是一群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平凡的身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平凡见伟大。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以现实生活中感人至深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能够真正让学生有所感、有所获,激发学生心底里最柔软的情愫,获得学生情感的共鸣。
2.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每年评选的十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和杰出表现的人物,让人们耳熟能详、感动一生的人物。比如,有志青年徐本禹放弃读研的机会,到偏远山区去支教;无臂少年刘伟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用她的柔情书写了对学生的爱……这一系列身边感人至深的榜样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人生的意义,能够让学生从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学习到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做人和做事。通过真实的榜样的影响,能够起到更好的激励和示范的效果。
3.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的需要
良好的舆论环境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环境会消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感动中国》中许许多多感动人们的事迹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这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舆论导向在思政课教学中会使大学生深受其影响,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与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向发展。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感动中国人物来感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4.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要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感动中国》融入思政课课堂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现实生活中感染人的事迹,让学生深受感动,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反思,反思和反观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升华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感人至深的事迹能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用心感悟的内容会终身铭记。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动中国人物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感动中国》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感动中国》融入到思政课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认同,能够用实例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增强其教学的实效性,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极其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过程中播放、预设问题后播放、课后观看等多样化的方式,将感动中国人物融入其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教育功能,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
1.根据授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观点的认同和感悟。如何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并使思政课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变化课堂形式,改变教学方法,成为亟待所需。《感动中国》每年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中评选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这些人物中有乡村医生、最美教师、捐献器官的何小朋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择性地播放一个人物事迹让学生观看。如教师在讲到《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内容章节,可以播放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少年英雄刘伟,通过讲述他在面临人生的困难、挫折和身体的不便利时,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环境的难题,砥砺前行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从而引起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升华其情感。感动中国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他们在平凡中见伟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播放《感动中国》,能够有效地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能够有效地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
2.预设问题,观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在思政课教学中具体的形式可以多样性,通过形式的变化来吸引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感动中国人物激励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以问题导学,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看后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采取问题和《感动中国》视频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引发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的导学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生动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
3.指导学生课后观看,并选取适合教学内容和感悟深刻的视频,在课堂上分享并谈自己的感受。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学生情感的激励和生成是最重要的。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自行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视频,通过观看选取适合下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对该视频的感悟和感想。这样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让学生课余时间充实有效,更能够加强学生对感动中国人物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身在受到深刻影响和情感共鸣的同时,能分享给其他的同学,让其他的同学也能够有所获、有所悟。
4.教师指定具体观看内容,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并写感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得到检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需要经过内为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并外化自己的品德行为习惯两个阶段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检验,高尚品德行为习惯的锤炼和检验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统一于变革的实践。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在改变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很难实现其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但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班教学,班级人数众多,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由教师指定具体《感动中国》内容,让学生下去以后观看,观看后写观后感,教师再抽时间进行课堂的点评和总结。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能够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闻战线,2015(1).
[2]唐兴,蒙晓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05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