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学视域下高校学报出版环境研究

2016-02-13 18:02康光磊
统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报媒介学术

康光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06)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高校学报出版环境研究

康光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山西太原030006)

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对高校学报出版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学报当下面临三大危机:制度标准失当,片面简单;媒介办刊趋同,量多质贫;学界急功近利,学术失范。而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自留地模式导致学报媒介生态缺乏活力,以刊评文模式造成学报媒介生态丧失平衡,非学术因素介入造成学报媒介生态恶性循环。同时,提出从“人-媒介-社会-自然”这一链条整体宏观地把握学报生态,改革学报管理体制,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打造学报学术公信力,实现学报错位发展,加强作者、编辑与读者互动,平衡学术生产与接受,最终实现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学报出版环境。

媒介生态学;高校学报;出版环境;媒介生态危机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4.016

一、引言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优化学术民主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优化学术诚信环境,树立良好学风;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1]。其中,多次提到“环境”一词,可见国家对于学术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优化学术环境,净化学术空气,对于高校学报这一学术媒介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媒介生态学在上世纪60年代末率先在北美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尼尔·波兹曼语)、“媒介是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语)等表述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经典观点。这门新的学科借鉴了生态位、环境、系统、平衡等生态学概念,用生态学的理论系统和方法模式来建构媒介生态学的理论体系,探索“人-媒介-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意味着方法论上的突破[2]。

作为高校出版的以传播和交流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术刊物,学报无疑是重要的学术媒介[3]。学术界对于学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关于学报编辑方面的研究,包括编辑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把关能力、审稿水平、情商智商、职业方向、发展路径等;(2)关于学报工作方面的研究,如编辑审稿组稿、编辑策划、编辑选择、编辑工作流程等;(3)关于学报规范化方面的研究,如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作用、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4)关于学报史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在学报“人-媒介-社会-自然”这一完整的生态链条中,学界太过偏重于“人-媒介”层面的研究,而几乎忽略了“社会-自然”层面的研究,更不用说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研究了[3]。而将媒介生态学引入媒介研究恰好弥补了这一明显不足。

如今,人口膨胀、信息爆炸、环境污染……这些在当今工业信息社会不绝于耳的词汇背后便是生态失衡这一突出问题。在功利主义大潮的席卷与驱使下,国内媒介生态的破坏与失衡也不可避免,在利益面前,人类常常肆意违背媒介发展规律,罔顾媒介生态平衡,对媒介进行过度开发,竭泽而渔,导致了媒介弱智化和媒介低俗化等一系列媒介生态危机。覆巢之下无完卵,学术媒介也未能幸免,由屡见不鲜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学术腐败现象可见一斑,一些学术媒介沦为个别机构和个别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学术媒介品格的丧失与堕落造成学术媒介生态的失衡、混乱、无序和污染,伤害了整个学术媒介生态,而这也正构成了目前国内高校学报真实的出版环境。在媒介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报这一重要的学术媒介来说,如何实现“人-媒介-社会-自然”这一生态链条的平衡和出版环境的优化,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因此,从媒介生态学角度探析高校学报出版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媒介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论著包括《媒介生态学》(专著)、《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建设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中国媒介生态系统》《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与建设》《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等,对于媒介生态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而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研究高校学报的文章为数不多,主要有姬建敏的《学报编辑出版环境论——从媒介生态学出发》和《论高校学报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平衡》、但瑞华的《解析学术期刊问题的媒介生态学视角》、周丽萍的《从媒介生态学视角看高校学报的生存现状》等,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进一步从媒介生态学视角考察当前我国高校学报出版环境。

二、学报出版环境现状、危机及成因辨析

(一)学报出版环境现状与危机

高校学报出版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在于拥有数量众多的作者和丰富的稿源。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高校承担了60%的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产出了50%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和全国75%以上的科技论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分别占全国的54%、55%和48%[4]。

然而,现实并不容乐观。我国学术界正如林塞·沃特斯在《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一书中所揭示的,现代化、极其复杂的量化方式在学术界评估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致使学术工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被掏空了。就出版数目的增长来讲,我们似乎正在“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只不过是掩盖学术萧条的虚假光辉。实际上,增产的要求和量化的导向导致更多废话的生产和学术的泡沫化,一些急功近利的学者常常会不择手段地宣称取得了一些貌似新颖却无法验证甚至虚假的成果,于是,这种因文化通胀而产生的价值衰落便随处可见[5],学术研究也由此逐渐走向黄昏季节。可以说,学术繁荣的背后是学术品格的丧失,学界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以刊评文的学术机制失当愈演愈烈,学术界腐败更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诚信和道德危机,加之高校学报暴露出的办刊模式单一、趋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这些都从侧面构成了学报出版环境的糟糕现状和发展困境。对此,保持深度反省和独立批判才是学界应有的态度和立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的,因为教学的内容,对象是十分具体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改革原有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具有定的原则性,而在应用时,要根据教师本身,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灵活安排,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机械搬用,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当前,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导致国内学报界高代价、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违背了媒介系统生态必须遵循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势必造成学报这一学术媒介生态持续恶化和优质资源更大浪费,这也是学报生态危机之所在,具体表现在制度、媒介和学界三个层面。

1.制度层面的危机:标准失当,片面简单。长期以来,不论高校还是各种学术研究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简单采用了学术研究成果量化考核模式,片面地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且其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学者的职称、待遇乃至学术机构领导人的业绩。事实上,一名学者要取得真正过硬、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学术成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背后是深厚的积淀和毕生的心血。然而,我们当下对于一名学者应该发表多少成果有着相当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学术界进入了“不发表则灭亡”的怪圈,完全背离了学术宗旨和规律。正如林塞·沃特斯深刻揭示的那般,一旦这种为出版而出版的行为和风气在学界受到推崇,那么,虔诚的教学和认真的写作就不可避免地被迫让位,其结果必然是学术泡沫和虚假创新的肆意横行。片面追求成果数量,导致学术著作变成了计件成品,就像从传送带上滚下来的零件。人们以一叶障目的态度进行生产,同样以一叶障目的态度来接受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学术成果已经在这个体系中蜕变成我们扳着指头计算和崇拜的象征物,而不是用来读的[5]。

2.媒介层面的危机:办刊趋同,量多质贫。科学的媒介生态建设与发展尊重差异,提倡多样。学报界本应遵循差异多样的原则,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现实却是学报界千刊一面、高度雷同的困境,在期刊定位、栏目设置、发行渠道、出版时间、读者定位、编排手法、赢利模式等方面创新不足、缺乏特色、大同小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日趋式微,难以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力。最终,这种过度趋同化的信息资源和生态位选择极大削弱了学报的受众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报快速发展的态势,进而导致学报量多质贫的现象:2001年,全国8725种期刊中的1518种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入选的790种社科期刊中,高校学报仅有43种,占5.4%,比例非常低。其中,50种“双奖”期刊中没有学报,25种“双高”期刊和76种“双百”期刊中学报各仅有1种,646种“双效”期刊中学报有41种[4]。

3.学界层面的危机:急功近利,学术失范。学术一旦与利益紧密结合,将为利益所驱动,而扭曲的体制终将导致学术的衰落。现在学术界到处弥漫着浮躁之风和铜臭之气,失去了往昔的淡泊宁静和安贫乐道,太多学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每天忙于拿项目、发论文、评职称,为追名逐利“跑步前进”,手中的成果越来越多,离真正、纯粹的学术却越来越远,且一旦“功成名就”,学术这块“敲门砖”或被束之高阁,或被弃如敝履。长此以往,身上沾满铜臭气的学者愈来愈像查理·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流水线上的工人,机械麻木地为了生产计件而拼命工作。学术界已经变得太像“真实世界”,教授不再与众不同,不再是苦行僧、禁欲者和一些憧憬彼岸的人[5]。学风的堕落导致优质稿源的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优质稿源的学报办刊质量必然下滑。与此同时,学报界屡见不鲜的人情稿、关系稿、版面出售、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制造学术垃圾、助长学术腐败的行为也深为学界所诟病,甚至被赤裸裸地指责为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

(二)学报生态危机的原因辨析

学报生态危机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对学报媒介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具体原因在于“自留地”模式、“以刊评文”模式和非学术因素介入三个方面。

2.“以刊评文”模式造成学报媒介生态丧失平衡。当前,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科研成果考核、职称评定和学位授予中普遍采取“以刊评文”模式,即不看论文内容质量如何,仅看发表在哪级刊物。也就是说,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于学者学术成就优劣的独立判断,而是更加依赖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的判断。这种貌似合理的评价机制及导向给学报系统造成两种明显与生态学主张相悖的现象:一是由马太效应带来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即核心期刊作为“学术制高点”炙手可热,非核心期刊少有人问津,影响力日渐式微,这使得学术资源的分配难以实现平衡,造成学报媒介生态失衡。同时,学术界的过度追捧和趋之若鹜造就了核心期刊及其编辑空前膨胀和过于集中的学术权力,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与学术风险;二是对核心期刊的过度追捧,使得核心期刊评刊标准成为办刊“指挥棒”,导致千刊一面、单一化的同生态位竞争局面,浪费了珍贵的学术资源。事实上,核心期刊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严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屡遭质疑,可以说,对学术期刊机械划分等级的观念和模式,以及将这种等级作为评定学术论文价值和水准的倾向与做法,违背了学术期刊既定的办刊宗旨[4],破坏了学术媒介固有的生态平衡。

3.非学术因素介入造成学报媒介生态恶性循环。当前,各种以简单量化为依据的官方或民间考核与评比,迫使很多高校不得不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应付检查,对其而言,不能量化的东西就不真实。正如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中揭示的,在学术界的流行词汇里,没有一个关键词比“优秀”更空洞无味的了,构建象牙塔的砖瓦和水泥正是在这里松动的。加之很多学术拨款来自政府的资助,这迫使大学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日益膨胀的官僚机构,以应付来自各个拨款单位的文件。科研管理人员逐渐开始行使学术委员会专家们的权力和职能,并建立一个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问责文化和机制,以便对学院和学术研究进行越来越天衣无缝的行政控制,这就导致了一个“查账社会”,久而久之,数据本身就成了科学研究的现实目的[5]。在这种扭曲堕落的人文社会环境下,原本引领学术潮流、集聚学术品格的高校学报开始与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同流合污,金钱、权力等非学术因素逐渐对学报进行渗透、介入与干扰,学报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术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一些学报编辑甚至迷失在权力和金钱中,以致丧失了曾经坚守的学术良知和专业品格。学术腐败导致了学术科研空气的污染和学报媒介生态的恶性循环,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三、对学报出版环境修复与重建的思考

学报的出版发行与生存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资源和社会环境,并形成对这种环境和条件的依赖[6],近年来的学报生态危机正是传播环境恶化和媒介生态失衡的集中反映。因此,对学报出版环境修复和重建即化解学报媒介生态危机的策略与路径在于从媒介生态学角度构建和保持“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良性循环,实现媒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我们要把握学报媒介生态的逻辑链条,斩断学报出版过程中的灰色利益链,使学术成果在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坚持走一条低代价、可持续、可循环的绿色之路。

(一)社会层面:改革学报管理体制,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1.改革学报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扭转学报生态恶化趋势的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改变学报“自留地”的旧有模式和观念,使其按现代市场化的媒体运作方式来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主动扩大受众面和发行空间,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报评估体系,为学报生态圈的平衡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事实上,学术期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很多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并未刻意进行分级,像《科学》《自然》《细胞》等举世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其权威形象和国际声誉的树立正是靠着持续发表最优秀、最高水平的论文积淀起来的。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曾作过明确意见,目前,国内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学术期刊无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区别,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期刊评估考核体系更符合学术研究与期刊出版的规律,建立平衡和谐的媒介生态,保持媒介间权力和资源分配的适度平衡和谐,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思考、研究与实践。

2.改革量化考核体制和以刊评文的评价模式,让学术回归本位。国内学界现行的考核评价模式引发了“不发表则死亡”的学术趋向和对于核心期刊的过度追捧,对于学者的学术动机、学术风气的纯正都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造成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层出不穷的弄虚作假和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可谓贻害无穷。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评价一名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优劣以及确定该学者能否晋升职称,往往不是看其发表文章的数量以及发表的刊物层次与级别,而是要是看他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与这些成果是否发表并无关系,这种学术环境无疑对于学者进行长期钻研是有利的。因为真正的学术研究与流水线的生产计件、真正的创新者与流水线工人有着本质不同,思想成果是不能量化和计件的,对其评价应该有更科学的手段。真正的创新者往往是在思想国度跋涉了千山万水,经历过无数次迷失,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在险峰中得到灵感,因而显得弥足珍贵。真正有创见的学者就像探险者一样为抵达极地而努力,而且因为大雪蔽日,无法确切判断地理位置,不知是否已经成功。最好的作品常常出自那些不匆忙下笔、不匆忙发表的人。现在太多的人急于发表,而很少有人能熬得住时间,让一个课题在自己头脑中慢慢发展成有分量的东西[5]。为此,我们要努力从学术体制层面祛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生态的干扰,让科学求真成为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改变当前学术圈弥漫的泡沫化、失真化和功利化等不良风气,号召高校学术委员会真正发挥学术评判作用,自己管理自己,不再只是依赖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严格学术规范,净化学术空气,让学术回归本位。

(二)媒介层面:打造学报学术公信力,实现学报错位发展

1.加强学报自身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学术公信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报作为“社会公器”的学术媒介和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在学术传播、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中处于纽带位置,起着引领学术风气、体现学术水准的作用,对于学术风气的优化与改善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任何有损其学术公信力的不端行为都会引发一连串学术危机、诚信危机和道德危机,从而破坏学术生态。因此,学报要摆脱当前的生态困境,寻求良性发展,就必须严格自律,严守学术规范,净化学术生态,远离钱学、权学等灰色交易;树立良好的学术公信力,坚守学术品格、学术道德和学术良心;打造精品栏目,吸引忠实读者;培养优秀编辑,提高编校质量;汇聚大批作者,保证优质稿源;发表高水平论文,引发学界关注,以此产生社会影响和体现应有价值。总之,学报要靠办刊特色和质量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以生态型良性循环建设为目标,做好自身环境治理,走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实现真正蜕变。

2.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学报错位发展。学报间相互竞争形成了学报的行业生态环境,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学报生态圈要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局面,处于各个生态位的学报要百花齐放,在竞争中彼此促进,均衡发展。若所有学报都在单一的生态位上争夺资源,有限的资源必然导致惨烈的竞争,加上非学术因素的介入,必定会造成学报界的混乱、无序和整体的衰退,便不会有学报生态圈的繁荣。因此,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带来两败俱伤和同质化竞争带来资源浪费,学报应该采取错位发展的竞争策略。比如,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就是采取的错位竞争策略,扬长避短,发挥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以特色发展之路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弯道超越,于2006年跻身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之列。若是该学报在办刊模式上毫无特色,只是一味地与其他传统名刊进行同位竞争,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地位和发展的,只能是裹足不前或淘汰出局。

(三)人的层面:加强作者、编辑与读者互动,平衡学术生产与接受

1.编辑方面:发挥“把关”职责,当好学术“守门人”。由于高校学报编辑手中拥有最终裁定论文能否发表的学术权力,因此,编辑当好学术“守门人”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报办刊质量。一方面,对于每篇来稿,学报编辑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包括选题、内容、文字等方方面面的把关,这对于媒介的传播效果起着关键作用。为此,学报编辑要不断积累学术素养和判断力,练就一副发现优质稿源和明辨是非真伪的火眼金睛,方能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同时,要不断提升编校加工能力,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更好地完成对于学术产品的处理,为学报高质量的出版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报编辑要高度警惕学术权力带来的道德风险和学术风险,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美好情怀与职业心态,淡泊名利,拒绝钱文、权文交易,当好学术风气和学术品格的“把关人”,实现个人的主体价值,确保学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坏。

2.作者和读者方面:强化学术道德自律,坚守学术良知与规范。就学术生态圈而言,学术产品的生产者往往又是消费者,那就是国内30多万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近百万的硕博士生,在学报运作和传播过程中,这支庞大的队伍构成了产品生产环境和受众生态环境,构成了学术研究、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学术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互动使得学术产生价值、影响和意义,涵养了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在学术生产过程中,大家应该共守一套公认的学术规范,每个人都要严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优化学术风气。众所周知,潜心钻研贡献学术精品必将惠及读者,心态浮躁制造学术垃圾必然危害学界。蔡元培倡导的“学术至上”、洪堡主张的“寂寞与自由”都是回归学术本质的经典观点。学报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学者应该以研究学问和追求真理为己任,而不是以名利为追求目标,学术生活要淡泊明志,不为纷繁世俗所干扰,不为功名利禄所移情,甘于寂寞,矢志不渝,摒弃浮躁和浮华,沉潜下去,自由思考,做真正的学问。只有这样,良好的学风才能得以涵养,我们也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报出版环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报媒介生态系统的破坏积重难返,对学报出版环境的修复和重建亦非一日之功,我们应努力从“人-媒介-社会-自然”这一生态链整体平衡的角度去研究、把握和遵循媒介生态规律,对症下药,下大力气根治问题,实现学报生态的恢复与重建。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生态全面退化,人们对于生态的关注与日俱增,生态观念也逐渐渗透到诸多学科之中和普通人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从媒介生态学视角进行观察和探析,如同艾斯勒从人类学角度去观照人类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用整体宏观的思维把握问题全局。中国关于媒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始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传统,我们应该秉承传统,开拓视野,向古今中外广泛学习,借鉴北美等国外的研究,以期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最终实现学术的当代化和本土化,促进中国学术发展,建设平衡良性循环的媒介生态系统。

学报作为重要的学术媒介,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本文尝试把学报这一学术媒介放在媒介生态学这一视角下进行观察和探讨,我们也期待更多这方面的思考、尝试和成果,以加深对于学报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以更加科学的方式促进学报健康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以生态学视角观察学报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对中国媒介生态学进行理论原创和本土建构,以及编辑职责在信息化时代的更迭,是未来值得关注的课题。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A/OL].(2016-01-13)[2016-09-21].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6-01/13/content_10591.htm.

[2]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2-13.

[3]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4]周丽萍.从媒介生态学视角看高校学报的生存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2-165.

[5]林塞·沃特斯.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91.

[6]但瑞华.解析学术期刊问题的媒介生态学视角[J].江汉论坛,2007(6):136-139.

[责任编辑:冯霞]

Research on University Journal’s Publishing Environment in Media Ecology Horizon

KANG Guang-l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s publishing environment in media ecology horizon,and point out that university journal is faced with three crisis,which are system standard misconduct and one-sided,media’s plentiful quantity and poor quality,academia quick success and dishonesty.The reasons are that journal media ecology is lack of dynamic because of reservation mode,journal media ecology is out of balance because of the mode that issuing a article by journal,journal media ecology is in a vicious circle because of non-academic factors involved.The paper proposes that we can grasp the journal ecology broadly from the chain“people-medium-society-natural”,refor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journal,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build the academic credibility of journal,achieve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of journal,strengthen interaction among editors,readers and writers,keep the balance of academic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and realize the journal’s publishing environment with balance harmonious and virtuous circle.

media ecology;university journal;publishing environment;media ecological crisis

C237.5

A

2095-106X(2016)04-0070-06

2016-10-10

康光磊(1985-),男,河南焦作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是传播学和学报编辑学。

猜你喜欢
学报媒介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