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文武王对唐策略研究

2016-02-13 16:34李春祥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百济文武新罗

李春祥(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新罗文武王对唐策略研究

李春祥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文武王(661年—681年在位)是新罗第30代王,善于调整对唐策略,在助唐消灭高句丽的同时,不断壮大新罗军事实力,暗中收罗、扶持高句丽余众,与唐朝抢夺胜利果实,扩大新罗的实际占领空间,逐渐形成了与唐朝抗衡的军事局面。针对文武王的对唐策略,唐朝政府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和新罗的关系中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最终放弃对新罗的进攻。唐罗战争结束后,唐朝的势力退出了新罗、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南部地区,新罗统一国家出现。

新罗;文武王;对唐策略;百济;高句丽

新罗第30代王文武王时期 (661年~681年在位),东北亚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百济于文武王即位前一年(660年)被唐消灭,新罗趁机“封百济故地,遣兵守之”[1]1711,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旧城往往入新罗”[2]5319。朝鲜半岛由此前的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足鼎立变成了唐朝与新罗角力的新战场,面对新的形势,文武王及时调整了新罗对唐策略,公开与唐朝对抗,基本实现占领朝鲜半岛的政治图谋,唐朝虽然在消灭高句丽后收回了此前被高句丽占领的辽东故土,但在新罗的不断进攻下,唐朝所得到的朝鲜半岛百济与高句丽原控制地得而复失。

一、文武王其人

文武王,名金法敏,新罗29代王太宗王金春秋(654年~661年在位)的嫡长子。新罗与百济、高句丽矛盾尖锐,经常发生冲突。如642年八月,百济将军允忠率军攻陷新罗大耶城,守城都督伊餐品释与其妻死于战火,其妻为金春秋之女,金春秋闻讯,“倚柱而立,终日不瞬,人物过前而不之省。既而言曰:‘嗟乎!大丈夫岂不能吞百济乎!’便诣王曰:‘臣愿奉使高句丽请兵,以报怨於百济。’[3]67”至高句丽后,高句丽王高臧以新罗让出竹岭西北之地做为出兵百济的条件,遭到金春秋拒绝,“臧怒其言之不逊,囚之别馆,春秋潜使人告本国王。王命大将军金庾信领死士一万人赴地。庾信行军过汉江,入高句丽南境。丽王闻之,放春秋以还。[3]67”660年,太宗王金春秋助唐灭百济。661年金春秋死,金法敏即位,为文武王,至681年文武王病逝,在位20年。金法敏曾在650年(真德王四年)奉命朝唐,献上真德王所织五言大平颂锦,受到唐高宗的赞赏,“拜法敏为大府卿以还。[3]72”655年(太宗王二年),金法敏被立为太子。660年(太宗王七年)六月,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大将军苏定方率十三万水陆大军讨伐百济,太宗王派金法敏领兵船一百艘,在德物岛迎接苏定方,协助平灭百济,后辅助唐朝消灭高句丽。金法敏有勇有谋,善于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对唐策略。高句丽灭亡后,金法敏暗中扶持高句丽亡众,不断壮大新罗军事实力,新罗羽翼渐丰,野心膨胀,新罗由以前对唐俯首称臣转变为与唐朝分庭抗礼。经过充分的军事准备,于670年挑起了极具冒险性的唐罗战争。此时恰逢吐蕃对唐朝鄯州等地发起进攻,威胁内地安全,唐朝被迫抽调驻守朝鲜半岛的军队进行支援,唐罗战争至676年结束,新罗占领原百济全部领土和部分高句丽领土。后唐朝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移至辽东,新罗完全控制朝鲜半岛。

军事上发动唐罗战争的同时,文武王于674年改用新历法,675年“以铜铸百司及州郡印,颁之。3]100”试图以此摆脱唐朝的影响,显示新罗的独立。他信奉佛教,修建浮石寺、四天王寺,同时滥用民力,大修宫殿,674年于“宫内穿池,造山种花草,养珍禽奇兽。[3]99”679年又“重修宫阙,颇极壮丽。[3]101”这虽然耗费了新罗大量人力物力,但对文武王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起到一定作用。681年,文武王病逝。

二、文武王即位前朝鲜半岛政治局势

文武王于661年继承新罗王位,此前的朝鲜半岛局势比较复杂。总体看,朝鲜半岛处于从隋到唐的国家大一统范畴内。从隋朝开始,要完成对朝鲜半岛的统一,首先就要消灭高句丽,隋朝时期与高句丽发生了四次大规模战争,战争从589年到614年,“对隋而言,是其统一战争的一部分,即其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环节。[4]”而这个“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隋末农民起义而功亏一篑。隋丽战争期间,新罗在与高句丽的连年争斗中基本处于劣势,故积极参与到对高句丽的战争中,如611年“隋炀帝将征高句丽,王使国智牟入请军期。帝悦,厚加赏锡。遣尚书起部郎席律来,与王相谋。[3]322”在隋与高句丽激战之时,新罗渔翁得利,“乘釁夺高丽五百里之地,城邑新罗皆据有之。[5]5322”为了应付与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默许了新罗的这个行动。615年,新罗派遣使者到隋朝贡,隋炀帝“大会蛮夷,设鱼龙曼延之乐,颁赐各有差。[6]88”对新罗“夺高丽五百里之地”的事只字未提,这坚定了新罗实行结好大国,打压高句丽、百济的策略。

618年唐朝建立后,高句丽“变得更加强大,继续扩张领土,对唐的属国肆意侵夺。特别是辽东地区历来是中央王朝的直辖地,却被高句丽占据,无意退出。[7]179”这个问题只有武力才能解决。至贞观初,唐先后用武力征服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降服薛延陀部,天山南北诸部臣服大唐,稳定了西北边疆,而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成了唐朝稳定东亚统治秩序的最大障碍,642年,盖苏文杀掉容留王,唐太宗认为“辽东故中国地,而莫离支贼杀其主,朕将自行经略之。[8]”决定出兵消灭高句丽。644年,唐太宗第一次发兵讨伐高句丽,在此后的647年、648年,唐太宗又发起两次对高句丽的讨伐。其间新罗曾出兵助唐军攻打高句丽,百济则乘机袭扰新罗,645年“夏五月,太宗亲征高句丽,王发兵三万以助之。百济乘虚,袭取国西七城。[3]68-69”在这种情况下,新罗必须密切与唐朝的联合,方能自保。

649年唐太宗病逝,唐高宗即位,延续了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方针政策,与新罗联合,消灭高句丽和百济,完成唐朝统一大业。新罗与百济、高句丽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又加速了唐朝统一朝鲜半岛的进程,自650年至661年文武王即位前,新罗与高句丽、百济经常发生战争,为了自保和彻底消灭这两个宿敌,新罗频繁向唐朝遣使朝贡,请求唐朝出兵。如650年“六月,遣使大唐,告破百济之众……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3]71-72”651年“波珍餐金仁问入唐朝贡,仍留宿卫。[3]72”652年“遣使大唐朝贡。[3]72”653年“遣使大唐,献金总布。[3]72”654年真德王病逝,太宗王即位,“唐遣使持节备礼,册令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王遣使入唐表谢。[3]73”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轶我北境,取三十三城。王遣使入唐求援。三月,唐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右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句丽。[3]73”656年“遣子右开卫将军文王朝唐。[3]73”659年“夏四月,百济频犯境,王将伐之,遣使入唐乞师。[3]74”上述事实表明,在高句丽、百济的进攻下,新罗局势岌岌可危,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不利于唐朝统一大局。660年,“三月,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金仁问为副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三万军以伐百济。[3]74”苏定方自莱州出发,舳舻千里,随流东下,与前来接应的新罗太子金法敏约定于七月十日唐罗兵会和,“屠破义慈都城。[5]74”后新罗以金庾信等帅5万精兵前往汇合,金庾信部在黄山之原与百济遭遇,激战中杀掉百济将军阶伯,但贻误军期,苏定方要处死新罗督军金文颖,遭到金庾信强烈反对。同月,唐灭百济,百济义慈王投降。金庾信贻误军期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从“庾信言于众曰:大将军不见黄山之役,将以后期为罪,吾不能无罪而受辱,必先与唐军决战,然后破百济。[3]75”的表现可以看出,新罗的军事实力此时已很强大,足以抗衡唐军。

灭百济后,唐以郎将刘仁愿率兵一万镇守泗沘城,苏定方带百济王及王族、臣僚93人、百姓12,000人自泗沘乘船回唐。唐高宗派遣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辖百济。此时朝鲜半岛局势十分混乱,百济余部不断掀起新的反抗,新罗成了消灭百济余部的主要角色,在文武王即位前,新罗攻取并收降了尔礼城等20多座百济城,同时新罗的七重城、述川城、北汉山城等地又受到高句丽和靺鞨军的进攻。唐朝虽然消灭了百济,但安抚百济余众、消除高句丽军事力量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文武王在位时对唐策略变化分析

文武王在位时期,新罗对唐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分界点应在668年唐灭高句丽。从661年文武王即位到668年唐灭高句丽之前,文武王对唐朝十分谦恭,听从唐朝的敕命,其策略核心是彻底消灭百济残余势力,配合唐军消灭高句丽,扩大新罗势力范围。661年“六月,入唐宿卫仁问、儒敦等至。告王:‘皇帝已遣苏定方领水陆三十五道兵伐高句丽,遂命王举兵相应。’[3]80”接到唐朝敕令,文武王以金庾信为大将军,金仁问等为大幢将军,他亲率诸将,做好战斗准备,并奉敕旨向包围平壤的唐军运送军粮,“王命庾信与仁问、良图等九将军,以车二千余两(辆),载米四千石,租二万二千余石,赴平壤。十八日,宿风树村,冰滑道险,车不得行,并载以牛马。二十三日,渡七重河,至蒜壤……二月一日,庾信等至獐塞,距平壤三万六千步。先遣步骑监裂起等十五人赴唐营。是日,风雪寒冱,人马多冻死。[3]81”因天气等原因,平壤久攻不下,苏定方撤兵。新罗趁机攻取百济残余占领的翁山城、雨述城、内斯只城、居列城、居勿城、沙平城,斩杀百济残兵数千,并于662年收降此前一直臣属百济的耽罗国。

665年,唐高宗诏命敕使刘仁愿、熊津都督扶余隆与文武王在熊津就利山歃血而盟。扶余隆是前百济大司稼正卿,唐灭百济后被唐任命为熊津都督,管辖百济故地,以镇守使刘仁愿、刘仁轨共同经略这一地区。由于百济余众经常反叛,高句丽不断侵扰,新罗不断蚕食百济故地,为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辖,对文武王进行一定的约束,唐高宗诏令进行这次三方会盟。盟文体现了唐朝的意图,“立前百济大司稼正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各承诏命,永为藩服。[3]83”唐高宗以“予若观火[9]169”的洞察力,看到文武王绝不是一个“永为藩服”的新罗王,盟文要求新罗 “各承诏命,永为藩服。”不要有不臣之心。要以熊津之盟对文武王进行约束,盟文中有些用词非常严厉,如“既盟之后,共保岁寒。若有背盟,二三其德,兴兵动众,侵犯边陲。明神监之,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守,禋祀磨灭,罔有遗余。[3]84”但盟文对文武王作用甚微,会盟后扶余隆受到新罗威胁,逃到长安,唐高宗诏命扶余隆“令归本藩,安辑余众”[10]5334,由于 “新罗强,隆不敢入旧国,寄治高丽死。[11]6201”尽管意识到新罗的强大可能会失去控制,但高句丽未灭,唐朝对新罗也无有效对策。

666年,文武王基本肃清了百济残余,“王以既平百济,欲灭高句丽,请兵于唐。[5]84”当年“冬十二月,唐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司列少常伯安陆郝处俊副之,以击高句丽。[5]84”668年二月,李勣率唐军水陆并进,渡辽河至新城,进攻高句丽。至当年九月,唐军攻下平壤,俘高句丽宝臧王,高句丽灭亡。唐灭高句丽,去掉了新罗的宿敌,同时文武王意识到新罗处境的危险,在配合唐军进攻高句丽的同时,网罗高句丽残部,壮大新罗军事力量,以抗衡唐朝。

高句丽灭亡后,唐罗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新的局势,文武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形势变化。

第一,下达安民教令,稳定民心。669年,文武王下达安民教令:“往者,新罗隔于两国,北伐西侵,暂无宁岁……今两敌既平,四隅静泰。临阵立功者,并已酬赏,战死幽魂者,追以冥资。但囹圄之中,不被泣辜之恩,枷锁之苦,未蒙更新之泽。言念此事,寝食未安,可赦国内,自总章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犯五逆罪死已下,今见囚禁者,罪无小大,悉皆放出。……其百姓贫寒,取他谷米者,在不熟之地者,子母俱不须还。[3]87-88”这项教令起到树立文武王在新罗百姓中威望,安定民心的作用,为新罗与唐朝对抗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第二,网罗高句丽残余,壮大新罗军事力量。670年六月,“高句丽水临城人年(牟)岑大兄,收合残民,自穷牟城,至江南,杀唐官人及僧法安等。向新罗,行至西海史冶岛,见高句丽大臣渊净土之子安胜,迎致汉城中,奉以为君……王处之国西金马渚。[3]88-89”七月,文武王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其册曰:“维咸亨元年岁次庚午秋八月一日辛丑,新罗王致命高句丽嗣子安胜……避危难於山野,投单身于邻国,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夫百姓不可以无主,皇天必有以眷命。先王正嗣,唯公而已,主于祭祀,非公而谁,谨遣使一吉餐金须弥山等,就披策、命公为高句丽王。公宜抚集遗民,绍兴旧绪,永为邻国,事同昆弟,敬哉敬哉。[3]89”册文吹捧安胜“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令安胜感激涕零,文武王让安胜“抚集遗民,绍兴旧绪。”新罗和安胜傀儡政权“永为邻国,事同昆弟。”扶持安胜为王,可以借助安胜的影响,网罗高句丽残余,壮大新罗军事实力。

第三,公开与唐朝抗衡,挑起唐罗战争。高句丽灭亡后,文武王趁机扩大势力,“新罗的目的很明确:在不招致唐朝大军压境的前提下,西吞百济,北并高句丽南部旧地。[12]114”670年,唐高宗“以王擅取百济土地遗民,皇帝责怒,再留使者。[3]88”唐高宗的“责怒”使文武王意识到战争的临近,做好随时与唐开战的准备,“三月,沙餐薛乌儒与高句丽太大兄高(意补)延武,各率精兵一万,度鸭渌江,至屋骨□□□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待之。[3]88”唐罗战争打响。671年七月,大唐行军总管薛仁贵致书文武王,指责他“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近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3]91-92”批评文武王收留扶持安胜是“恃为外援,斯何谬也![3]92”警告他“亦由持弹而往,暗于枯井之危,捕蝉而前,不知黄雀之难,此,王之不知量也……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恨始吉而终凶,怨本同而末异。[3]92”指出文武王的出路只有一条,既归以流谦之义,存于顺迪之心,血食依时,茅苴不易,占休纳祐,王之策也。[3]93”致书1,300多字,既有言真意切的规劝之言,又有对文武王的严厉警告。

接到致书,文武王以3,000余字的报书回复薛仁贵,这份答薛仁贵书语气强硬,前半部分对新罗侵夺百济土地进行辩解,说唐太宗时已经将平壤以南的百济土地许诺给了新罗,后半部分反复强调新罗如何不畏艰难地给驻守熊津和攻打平壤的唐军运送军粮,“刘总管遂共某相随,先打兑山城。既拔山,仍于熊津造城,开通熊津道路。至十二月,熊津粮尽……熊津送粮,路上逢雪,人马死尽,百不一归……南运熊津,北供平壤,蕞小新罗,分供两所,人力疲极,牛马死尽,田作失时,年谷不熟,所贮仓粮,漕运并尽,新罗百姓,草根犹自不足,熊津汉兵,粮食有余。又留镇汉兵,离家日久,衣裳破坏,身无全褐。新罗劝课百姓,送给时服。都护刘仁愿,远镇孤城,四百皆贼,恒被百济侵围,常蒙新罗解救。一万汉兵,四年衣食新罗。仁愿已下,兵士已上,皮骨虽生汉地,血肉俱是新罗。[3]94”表面看四年来新罗牛马尽死,田作失时是倾全国人力物力供应熊津等地唐兵衣食所致,事实上文武王大肆渲染运粮之苦,是避重就轻,对薛仁贵指责文武王“率户征兵,连年举斧”,不断侵吞百济土地避而不谈,却反复强调百济残余不断进攻新罗,对于扶持安胜也只字不提。对所指责的新罗反叛一事,则狡辩说“百济构架奏云:‘新罗反叛’。[3]96”摆出一副被冤枉的姿态,“今略陈冤枉,具录无叛。[3]97”反过来指责薛仁贵对新罗“滥加非罪!”这份可能由新罗大臣强首所写的答薛仁贵书[13],代表了文武王的意愿,文武王由以往对唐朝的顺从变为公开与唐朝抗衡,誓与唐朝决一雌雄,强硬的底气源于新罗不断壮大的军事实力。

671年 “九月,唐将军高侃等率蕃兵四万到平壤,深沟高垒侵带方。冬十月六日,击唐漕船七十余艘,捉郎将钳耳大侯,士卒百余人,其沦没死者,不可胜数。[3]97”新罗先发制人,对唐军运粮漕船发动进攻并获得胜利。

第三,放低姿态向唐示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唐罗战争初始,新罗获胜,但很快战局发生了转变。672年“秋七月,唐将高保(当‘侃’)率兵一万,李谨行率兵三万,一时至平壤,作八营留屯。八月,攻韩始城、马邑城,克之。进兵距白水城五百许步作营,我兵与高句丽兵逆战,斩首数千级。高保等退,追至石门战之,我兵败绩。[3]97”面对不利形势,文武王马上改变对唐强硬的态度,放低姿态对唐示好。九月,文武王上表乞罪,言辞卑微,“臣某死罪谨言,昔臣危急,事若倒悬,远蒙拯救,得免屠灭。粉身糜骨,未足上报鸿恩,碎首灰尘,何能仰酬慈造。[3]98”并将罪责推向了百济,“然深仇百济,逼近臣蕃,告引天兵,灭臣雪耻。[3]98”由于“臣在破灭,自欲求存,[3]98”新罗才不得不反叛。为了博得唐朝同情,又重申“臣前代已来,朝贡不绝,[3]98”因为百济的缘故,“再亏职贡,遂使圣朝,出言命将,讨臣之罪,死有余刑。”最后以极尽卑微之辞,希望取得唐朝的原谅,“南山之竹,不足书臣之罪,褒斜之林,未足作臣之械。潴池宗社,屠裂臣身,事听敕裁,甘心受戮。臣榇舆在侧,泥首未乾,泣血待朝,伏听刑命。伏惟皇帝陛下,明同日月,容光并蒙曲,德合乾坤,动植咸被亭毒,好生之德,远被昆虫,恶杀之仁,爰流翔泳。傥降服舍之宥,赐全腰领之恩,虽死之年,犹生之日,非所希冀,敢陈所怀,不胜伏剑之志。谨遣原川等拜表谢罪,伏听敕旨。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3]98”上表的同时,又进贡银、铜、针、牛黄、金、布等物品。此举果真奏效,唐军随即停止了对新罗的进攻,错失战机。新罗得以喘息,重新部署兵力,增筑西兄山城、沙热山城、国原城北兄山城、召文城、耳山城、首若州走壤城、达含郡主岑城、居烈州万兴寺山城等山城。673年九月,唐与新罗再次开战,唐、靺鞨、契丹联军被新罗打败,唐兵“溺瓠滤、王逢二河,死者不可胜计。[3]99”文武王深谙朝贡认错从中获利之道,这种策略使文武王掌握了对唐战争的主动权。反之,在与新罗的斗争中,唐朝多处于被动,终致失败。

第四、终止朝唐,巩固新罗统治。676年二月,唐“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今辽宁盖州青石关古城)。[14]6378-6379”当年十一月,唐罗最后一次交锋,唐军大败,唐罗战争结束。唐朝的势力逐渐退出新罗、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全部为新罗所占。此后,直到681年文武王去世,史书上不见新罗与唐的任何交往,说明文武王针对当时形势,再一次调整对唐策略,完全终止朝唐进贡。

与唐断绝正式交往的同时,文武王积极采取措施巩固统治,如677年“始置左司禄馆。[3]100”678年“置船府令一员,掌船楫事。加左右理方府卿各一员。[3]101”681年“置右司禄馆。[3]102”进一步完善新罗官职设置;强化与高句丽傀儡安胜的关系,于680年“三月,以金银器及杂彩百段,赐报德王安胜,遂以王妹妻之。[3]101”。安胜非常感激:“臣本庸流,行能无算,幸逢昌运,沐浴圣化,每荷殊泽,欲报无阶,重蒙天宠,降此姻亲……事非望始,喜出意表。[3]102”安胜由此更加效忠文武王。通过这两项措施,新罗国力进一步增强,统治更加稳固。

四、结语

文武王从661年即位到681年去世,统治新罗20年,期间根据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唐策略,终获成功。由一直对唐俯首称臣的属国,到公然与唐开战并取得胜利,新罗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朝鲜半岛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武王对唐策略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新罗多年来向中原皇朝不断遣使朝贡的经验为文武王提供了重要借鉴,文武王将这种遣使朝贡发挥到了极致,他既能精准把握遣使朝唐的最佳时机,又能使用最适合的语言文字,什么时候语气强硬,什么时候态度卑微,派什么身份的人朝唐,进贡什么物品,文武王掌握的非常好,新罗由此获得最大的收益,上文所述672年九月文武王上表乞罪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次上表乞罪成为化解新罗危机的关键因素。与文武王相比,唐朝对新罗没有长远有效的斗争策略,没有应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对策,轻易相信文武王的上表,导致唐朝在与新罗的斗争中经常处于被动,最后功亏一篑,招致失败。

第二,唐朝西部紧张局势为文武王对唐策略的成功提供了良机。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偶然与必然并存,当唐罗发生战争的同时,唐朝西部局势也日趋紧张。670年“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暹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吐蕃。[10]6363”然而“薛仁贵及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15]68”薛仁贵的失利对唐朝震动很大,势必影响对新罗的用兵战略,唐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世,“竭中国之力取高丽,仅得之后,旋即退出,实由吐蕃炽盛,唐室为西北强敌所牵制,不得已乃在东北方取消极退守之策略。[16]139-140”东西线同时开战,对唐朝来说十分被动,唐高宗在675年感叹道:“朕未始擐甲履军,往者灭高丽、百济,比岁用师,中国骚然,朕至今悔之。今吐蕃内侵,盍为我谋?[17]6077”我们无从了解唐高宗当时的想法,但从“朕至今悔之”可以猜测唐高宗之悔应有两层含义,一悔灭高丽、百济消耗了大量国力,二悔以此沉重代价却没有最终消灭新罗,以至于现在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唐朝西部出现的危机无意中帮助了新罗,使得文武王对唐策略终获成功。

第三,从唐灭百济、高句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唐朝主动攻灭百济、高句丽的意愿不强,某种意义上说,“是新罗为了消灭竞争对手、实现半岛统一而对唐朝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18]9”这种“战略拉动”是在文武王之前完成的,文武王则把此前新罗“战略拉动”的果实收入囊中。尽管在668年灭高句丽后,唐在高句丽旧地“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14]6357,但在新罗逐渐强大的形势下,高句丽旧地大部被新罗侵蚀,唐朝的势力则从朝鲜半岛步步后退,“676年2月,唐安东都护府从平壤移至辽东故城,次年再次移入新城,唐朝军事势力完全退出朝鲜半岛。[19]”

唐罗战争后,直至681年文武王去世前,唐朝与新罗往来中断。公元8世纪以后,新罗继续保持与唐朝的藩属关系和正常交往,新罗使者入唐主要是朝贡、宿卫、贺正、贡献方物,唐入新罗使者主要执行册封、告哀、吊唁等使命,“九世纪的交涉则表现出官方交往的理性多样化和民间交往经济文化蕴涵的增大。[20]210”两国的这种和平交往一直维持,直至907年唐朝灭亡。

作为一个目光远大、有勇有谋的新罗国王,文武王以灵活善变的对唐策略,在与唐朝博弈的中最终获胜,从此新罗以统一国家的面貌出现,为以后王氏高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朝鲜半岛局势由此发了根本性的改变,东北亚政局亦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1]王溥.唐会要·新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刘昫.旧唐书·新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金富轼.三国史记[M].孙文范等校勘.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003.

[4]苗 威.试论隋与高句丽战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0,33(3):101.

[5]刘 昫.旧唐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魏 征、令狐德芬.隋书·炀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8]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阮 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刘 昫.旧唐书·百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百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王小甫等著.中韩关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3](韩)李丙焘著,许宇成译.韩国史大观[M].台北:正中书局,1961.

[1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高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8]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9]拜根兴.论唐罗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1):48.

[20]拜根兴.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徐星华)

BO-0

A

1008—7974(2016)03—0092—04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5.018

2015-11-27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国史记》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2013B319)

李春祥,吉林通化人,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百济文武新罗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误言行举止端
神秘的代码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韩国“百济文化”中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