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型社区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2016-02-13 15:57刘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区建设文化

□刘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070)

文化型社区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刘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070)

文化型社区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当前在文化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对文化型社区的特点和内涵认识不清、管理体制不畅、资源整合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文化型社区建设的成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整合社会资源、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

文化型社区;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文化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层面,文化被视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层面,文化有利于促进阶层融合、弥合社会裂痕,建立社会共同体;在经济层面,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旺盛,文化已成为一种消费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基于这样一些因素,一些地区把文化建设作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文化型社区成为近年来社区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作为社区建设的新事物,各地在文化型社区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冲突,影响了文化型社区建设的成效。

一、文化型社区的内涵和特点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文化型社区、服务型社区、数字型社区、生态型社区、安全型社区等多种社区建设模式。作为社区建设的一种模式,文化型社区不等于社区文化。文化型社区是指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社区所蕴含的独特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确立以文化为本社区发展基点和原动力的社区发展战略,以期最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文化型社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要有以文化为引领的社区发展战略。文化型社区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文化建设,而是要有明确的社区文化发展战略,把“文化作为社区发展的战略支点,使区域文化事业对整个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1](P5)

二是要有较好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型社区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推动,而是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2](P892),需要社区群众、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一种广泛参与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三是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是所有的社区都能建成文化型社区,文化型社区需要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既包括已经存在的、各种显性资源,也包括潜在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再造产生出新的文化资源。

二、文化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型社区的内涵把握不准。在文化型社区建设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文化型社区的内涵和运作方式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有的地区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艺等同起来,把搞文化活动、建文化活动场所简单地等同于文化型社区建设,认为建设文化型社区就是建几个群众文化活动场馆,举办一些文艺演出、搞几个展览、办一些兴趣爱好培训班,丰富一下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文化型社区就建成了。这种观点对社区文化、文化型社区的理解都是狭隘和片面的,使得文化型社区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不能真正形成社区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氛围,社区文化也没有深入到社区居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当中,更无法起到带动社区其他事业发展的作用。

(二)社区建设行政化色彩浓厚。我国社区建设启动之初,就明确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3]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社会组织、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但在各地实践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仍然延续着传统体制的做法,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政府在社区各项事业中处于领导地位,通过街道和不同职能部门向社区居委会下达各种行政命令和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要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况,居委会疲于应付来自于政府各条线上的指示和任务,根本无法真正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处于被动状态,对社区各项事务没有决策权,参与热情不高。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力不足。建设文化型社区,社区文化建设是首要任务。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配置。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4]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虽然中央在政策层面对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作了部署,但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上,很方面仍然延续着计划体制下的做法,社区内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场馆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文化事业发展主要由文化部门具体部署实施,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人事、财务、经营上都有严格限制,没有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局面,制约了社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之处日渐凸现。

(四)社区文化对社区发展的引领导带动作用不突出。文化型社区建设要以文化作为社区发展建设的核心,这种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如自然环境、文化场馆、休闲娱乐设施、历史文物古迹,也包括隐性的文化,如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观念性文化。物质文化可以通过投入建设获得,观念文化只能经过长期培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建设文化型社区要把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形成引领和带动社区整体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很多社区把文化型社区建设局限在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上,认为社区中只要建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室、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就可以称为文化型社区了。但实际上这些社区的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没有建立规范高效的社区文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文化建设无序开展,难以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深入人心的社区文化。

(五)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足。在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资金投入不均衡、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的问题,造成社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匮乏和闲置浪费同时存在。有的社区由于政府投入少,缺乏社会资金进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但也有一些社区在文化建设上不顾实际实况,盲目投入硬件建设,导致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类型单一、利用率不高,管理不善、社会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许多社区的活动室、图书室虽然建好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或与居民的需求不相符,而长期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社区在文化资源的建设使用上,还存在重视对有形资源的建设,对无形资产发掘少;对显性文化资源利用多,对潜在的文化资源整合再造不足等问题。

(六)社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虽然近年来社区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实践中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仍然没有从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社区管理和建设缺乏自组织、自发展。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导致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参与热情不高,认为那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对社区文化缺乏认同感也是居民参与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社区自治的缺失,使得社区成员在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心理认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之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增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的认同感、依赖感等心理需求日益淡薄,彼此之间的疏离感较强,难以实现融合,导致对社区文化认同偏低,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文化型社区建设的路径

建设文化型社区迫切要求破除那些束缚社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整合社会资源、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区文化的活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是要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基层政府与居委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权责关系,理顺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自主、自治性质。二是制定新的社区管理政策、法规。原有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当前社区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甚至有些规定对社区的发展建设起到阻碍和局限的作用,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保证居委会居民自治的功能和性质。三是完善与社区文化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如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文化建设经费来源、文化事业的管理办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社区文化市场化运作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要出台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政策法律上的保障。

(二)创新社区文化建设体制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五项基本原则[5]。建设文化型社区要破除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和文化管制形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政府直接参与社区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模式,把权力下放到社区,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新格局。

第一,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理顺地方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分工。要明确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社区居民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恢复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性组织性质,社区居委会代表社区群众管理社区事务,与上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没有义务承担街道及各职能部门下派的各种行政任务。尤其是要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虽然在社区建设中政府起着引导、协调、支持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源调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不能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第二,优化社区文化资源配置。建设文化型社区一方面需要大力投入,打造新的社区文化、发掘潜在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还要盘活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当前社区内有很多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层级的法人团体、企事业单位,由于和居委会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往往不把自己当作社区的一员,对社区建设不关心,即使拥有文化资源也不愿与社区居民共享。为了解决这种状况,要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使这些辖区内的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中来。如成立市、区和街道三个层次的文化资源协调委员会,对辖区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调配,把各种文化机构、机关事业单位整合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实行文化资源社会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共建共享的效果。

(三)社区文化建设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6]。当前,社区居民来源广泛,他们从事的职业、文化背景、文化层次、经济能力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政府的力量建设社区文化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由政府为主的一元化运作机制向市场、社会、居民自治组织共同建设的机制转变,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具本来说就是,政府要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家投资和经营社区文化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对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在规划用地、税收政策等方面要给予优先和优惠。大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领和带动社区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保证社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应根据投资主体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能搞一刀切,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社区文化服务项目要允许其采取市场化运作,提供多层次文化产品,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对社会组织建设的具有公益性的文化项目,除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外,还要对其社会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居民能够得到较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四)打造社区文化特色品牌。建设文化型社区,必须形成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特色的社区文化既是对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也最能契合居民的需求、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社区,是没有灵魂、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当前文化型社区建设中一个显著问题就是特色不突出,辨识度不高,很多社区文化建设都大同小异,以至于文化型社区建设流于表面化,没有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更没形成深入人心的社区精神、价值观念和社区共同意识。建设社区特色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认真研究本社区居民的构成特点和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本社区文化发展战略,如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社区应着重挖掘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本社区的历史文化品牌;具有现代商业特色的社区,应着重打造现代、文明、诚信、活力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特色品牌;多地区多种族多国籍人员聚居的社区应突出其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打造包容、和谐的社区文化;文化教育资源较丰富的社区应充分利用好辖区内的文化场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较高品质的现代科教社区文化。只有形成了个性化的社区文化,打造出本社区的文化品牌,社区居民才能清晰地感受到社区文化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也会带动和引领社区其他各项事业,促进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合力。

(五)培育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型社区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数量和质量决定文化型社区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专职工作队伍。社区文化专职工作人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着规划、决策的作用,组织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现有的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往往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专业、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局限,难以承担文化型社区建设的重任。建设文化型社区必须“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引进社会优秀人才”[7],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职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对这些人员要着重解决他们身份模糊、工资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有身份认同感和价值实现感,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工作队伍的稳定。还要挖掘和整合社区内的人才资源,将业余文化爱好者、关心社区文化事业的人士充实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力量和活力。

第二,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扶持民间文化团体。志愿服务者是现代社区发展和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一般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具有较高品质的服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志愿事业的发展壮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区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专业性较高的服务。建设文化型社区,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利用好共青团、高校、社会组织中的志愿者人才资源,加强对志愿者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文化型社区建设中的有力补充。

[1]白晰.城市文化型社区建设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型社区建设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沈丽.历史街区之文化型社区建设的“3W”模[J].法制与社会,2007,(1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1—1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15.

[6]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

[7]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李三虎

G112

A

1003—8744(2016)06—0077—06

2016—10—26

刘杰(1971—),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