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见用于春秋诸国新论

2016-02-13 15:45:40左金众
天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子贡大夫论语

左金众



孔子不见用于春秋诸国新论

左金众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

春秋时期,孔子在政治上没有得到诸侯国的重用。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孔子的政治主张具有革新性,深深地触动了春秋诸侯国卿、大夫等执政者的既定利益;另一方面,孔子及其弟子组成的强大“软实力”集团,深为诸侯王和卿、大夫们所顾忌,从而使得孔子屡屡得不到诸侯国的重用。

春秋;孔子;从政失败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礼坏乐崩”的剧变时期,“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侵略与自卫、变法与守旧、新兴的封建制度萌芽与落后的奴隶制等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并且斗争激烈,正如孟子所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杀其父有之。”(《孟子 · 滕文公下》)乱世之中,强者思强而攻城略地,弱者思危而求强自保。于是,儒、道、法、墨、兵、侠、农等各种思想潮流竞相走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孔子的儒家政治学说就是在这种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孔子的思想形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儒家从本质上是人生实践之学”[1]463,“儒家,孔子所提倡的大人君子学,本就是执着者的政治学”[2]40。

孔子的思想能否适应春秋时代的需求,自古至今一直有着颇多的争议。“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3]803坎坷崎岖的从政生涯,使得孔子不被春秋诸侯国所重用的真实原因一直扑朔迷离。庄子把孔子不得重用的原因归结为其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4]532!司马谈认为孔子思想的庞杂、时效性低,不符合战乱时期的要求。“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史记 · 太史公自序》以下引用《史记》只注篇名)时至今日,人们依旧难以跳出古人思想的窠臼,或仍归咎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不合历史发展之要求;或固执认为孔子政治思想难于把握,且耗时长、见效慢,在战乱年代难以施行,不符合乱世之需要。现实的政治毕竟不同于单纯的学术问题,有着众多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我们就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一、非孔子政治主张不符合时宜

孔子不是完全旧文化的继承者,虽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先王之道和周礼,但他“法今不法古”,“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 八佾》)其援“仁”入“礼”,主张“仁政德治”,对原有思想和文化有所损益的继承和发展。孔子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个积极入世而又不大善于幻想的人,“他的学说具有经世特征,其本人的活动是一种救世实践”[5]249-258。他对管仲、子产等人进行的政治改革都予以褒奖,“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又“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论语 · 宪问》)。“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左传 · 昭公十三年》)。傅斯年认为:“孔子是个入世的人,其国际政治思想只有一个霸道,国内政治思想在于‘强公室,杜私门。’”[6]153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性质,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谈道:“孔子的基本立场是顺应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的……对以过去的文化部分的整理之外,也部分批判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7]680顾颉刚、傅斯年、冯友兰等人对孔子思想的进步性予以了肯定,认为其思想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思想的保守、落后并非主流。

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充满了自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 · 子路))。自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出任鲁国中都宰到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辉煌的政绩是对孔子政治思想最好的肯定。“孔子始用于鲁……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3]989,又“道不拾遗,市贾不预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8]705。孔子在任期间,运用和施展其仁政礼治思想。对外,夹谷之会,不战而屈人之兵,“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左传 · 定公十年》)。对内,弱私家,强公室,“帅师堕郈,帅师堕费”(《公羊传 · 定公十二年》),沉重打击了卿、大夫和家臣的势力。孔子以“礼”治国,“仁政德治”的施政理念使得鲁国不良习气逐渐好转,“沈犹氏不敢朝饮其养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踰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9]80。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世家》)。短短的四年间使得鲁国政治状况好转,也表明用孔子思想治国并不耗时。鲁国政治状况在孔子任职期间的好转引起了齐国的恐慌,“齐人闻而恐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孔子世家》)。齐国对孔子“为政必霸”的恐惧,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及其政治思想的时效性之高,说明它能够适应乱世之中强国和争霸的需要。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诸国公侯所重视,并不断地向孔子咨询治国之方。在齐国,齐景公曾两度问政于孔子。第一次问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回答深得齐景公好感,“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论语 · 颜渊》))不久,齐景公再一次问政,“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悦,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孔子世家》)。两次问政使齐景公对孔子的为政思想颇为满意。在卫国,卫灵公对孔子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喜,郊迎”,“奉粟六万……禄之如鲁”(《孔子世家》),并向孔子咨询军政要事。在楚国,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便派使者聘请孔子到楚国,并“将以书社七百里封孔子”(《孔子世家》)。诸侯对孔子或咨询政事,或者予以封赏,不外乎他们相信孔子对维护和巩固他们自己的统治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对孔子的礼遇是间接地对孔子政治思想的肯定,从而在侧面也证明了孔子思想对当时战乱时代的适宜性,其不被春秋诸国所重用显然与其政治思想的保守、落后和时效性低没有关系。

二、革新性的政治主张与保守卿、大夫的冲突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社会秩序混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 · 季氏》)。在政治主张上,钱穆认为:“孔子素来主裁抑权臣……在当时讲学授徒,以主张反权臣闻时。”[10]25-26孔子推崇周礼,提出“正名”思想,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 子路》),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 颜渊》),要求各阶层“务本”,不得僭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孔子对那些违背礼制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 八佾》)孔子“强公室、杜私门”,尊“周礼”和“正名”的政治主张,虽然赢得各诸侯王的好感,但有损卿、大夫、家臣的既定利益。周予同说:“孔子的政治学说只是尊君安民,只是斥责僭礼的卿大夫,他虽没有明显推翻贵族封建制度,但实际上对贵族封建制度是不利的。”[11]246当时,诸侯王不掌握国家政权,“禄之去公室……政逮于大夫”(《论语 · 季氏》)的政治现状决定了孔子政治生涯波折与坎坷的命运。如陈、蔡两国的用事大夫所言:“‘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世家》)在齐国,景公打算封赏重用孔子,却遭到晏子的抵制,晏子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博学不可以仪世,劳思不可以补民,兼寿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礼”[12]327。随后不久“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世家》),最终孔子在齐国没有得到重用。

当时之际,人们并不是没有看到孔子的贤达和他对国家前途的诸多益处,而是更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生怕因孔子的到来而有所损伤。这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政治主张与奴隶主守旧贵族的矛盾和冲突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执政的卿大夫也有对孔子强大势力的担心和恐惧。

三、势力的强盛与不受重用的从政生涯

孔子和他周围的一大批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形成了一个显赫而强大的“软实力”集团。对于孔子本人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才华我们毋庸置疑,他除了整理编订《诗》《书》《礼》《乐》《春秋》等之外,“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8]705正如达巷的百姓所传唱的那样,“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 · 子罕》)。同时,孔子的名声还远播于像长沮、滐溺和异国的狂人接舆这样的山野百姓之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曰:‘是鲁孔丘与?’”“又“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子)欲与之言。趋而避之。”(《论语 · 微子》)可见,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在外。此外,孔子的门下“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3]815,孔子也承认在众多的弟子之中“授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仲尼弟子列传》)。以子贡为例,齐国欲攻打鲁国,孔子遣使子贡以解救鲁国的危机,“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仲尼弟子列传》)。孔门之下可以与子贡比肩齐名的就有“十哲”“七十二贤”,他们都如子贡一样具有非凡的才华、谋略和胆识,而且可以独当一面,“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为友教士大夫”(《儒林列传》),这不难看出孔子门下势力之炽盛。

孔子强悍的势力深为各国执政卿、大夫所忌惮。正如楚国令尹子西劝谏楚昭王的对答:“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孔子世家》)一方面,频繁的弑君杀父、战争和政权的更迭,给执政者脆弱的心理打上了深深的危机和怀疑的烙印;另一方面,像孔子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团体,确实没有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位诸侯,在乱世之中能够完全驾驭。在卫国,虽然卫灵公对孔子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孔子到来后不久,卫国贵族发生一次叛乱,卫灵公顾忌孔子及孔门的势力而对其产生了戒备心,并且指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以监视孔子的举动。总而言之,孔子强大的势力和影响是诸侯国不重用孔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也可以从诸侯国分化孔子势力,避孔子而用其弟子的举措中看出来。哀公七年吴鲁会盟,季康子任用子贡参加会盟;季桓子临终遗言要求季康子请在外漂流的孔子回鲁国,“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孔子世家》),而季康子却只是召回冉求予以重任。《说苑》记载,曾子随孔子到齐国,齐景公“以下卿礼聘曾子”[13]431。避孔子而用其弟子的政治权术透露出,他们肯定孔子的治国理念,但惮于其个人的势力,担心尾大不掉,不易掌控孔子。因此,任用孔子学有所成的弟子为自己服务,这样既弱化了孔子强大的势力影响,又达到了治国的目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影响极大、争议较多的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潮流,但从政之路却坎坷崎岖。他之所以在春秋之际得不到诸侯国所重用,并非是其政治思想的落后和保守不符合时代要求,也并非如司马谈所说的“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时效性低,不符合战乱社会中强国争霸的需要。其最根本是由于当时之际,孔子的“正名”和“强公室、弱私家”的政治主张深深地触动了执掌国家政权的卿、大夫集团的既定利益,从而遭到排斥。另外,孔子本人庞大的势力深为诸侯国所忌惮,这也是其不被诸侯国所重用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克剑,王欣.梁漱溟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2] 释印顺.我之宗教观[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4]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杨朝明,修建军.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6] 顾颉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 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 蔡尚思.十家论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 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 蒋义华,张荣华,吴根深,等.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牛建兵〕

2016-04-14

左金众(1991―),男,河北广宗人,硕士研究生。

B222.2

A

1006−5261(2016)06−0110−03

猜你喜欢
子贡大夫论语
要补考的子贡
大海里的“鱼大夫”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进步太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邬大夫就诊记
间接性失忆
上海故事(2015年13期)2016-01-22 1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