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杰
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叶德杰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浙江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浙江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笔者对浙江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作些回顾和思考。“十二五”时期,浙江循环化改造已经取得以下进展与成效:
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浙江紧紧抓住国家部署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的有利时机,开展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系列工作。全省31家国家级园区(开发区)和86家省级园区(开发区),共计117家园区(开发区)中已有54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工作,其中国家级园区16个、省级园区38个,实施率分别为61.5%、41.8%,超额完成了国家和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
投资拉动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绍兴滨海工业园区、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先后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安排项目共计163个,总投资10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2亿元。2014年以来,确定了三批共21个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安排项目共计473个,总投资50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据测算,全省园区循环改造工作将带动有效投资达3000亿元以上。
资源环境效益充分显现。各园区通过推广清洁生产和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积极引进和实施产业补链项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均在3.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均超额完成省政府的年度目标。
浙江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压力依然较大。据初步调查,2015年,全省92家园区(开发区)涵盖医药化工、机械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主导产业,能源消耗总量为3870万吨标准煤,取新鲜水量约为2977亿吨;COD排放量约为9万吨,SO2排放量约为15万吨,氨氮排放量约为1.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为8万吨。二是“循环不经济”现象依然存在。当前不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做到循环起来,却很难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三是园区中循环构建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总体上来看,园区废弃物交换和循环利用信息不通畅、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园区中循环构建存在困难,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动数量偏少。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持续推进浙江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如下建议:其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相对于传统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主要依靠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循环化改造中的先行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有效组织科技攻关,使循环化改造实施主体从资源循环利用中获得超额收益。
其二,构建产业循环链条,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对于园区产业链上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要适当放宽审批条件,打通园区内的物质循环路径,搭建园区内企业之间合作共生机制,促进当地企业内、企业间及园区间物质循环利用,并通过引进园区内缺乏的关键补链项目延长物质循环使用链条,优化整个园区循环网络架构。建立信息交换平台,以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为切入点,满足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社会监督、企业合作等方面需求。
其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示范引领。在现有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列入对地方领导干部考核范畴。释放示范试点效应,把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的实践探索升华提炼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不断放大试点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