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荷
推进温岭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荷
当前,温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需求升级,原有的供给结构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已成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温岭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资源配置相对匮乏。温岭市土地总面积143.06万亩,“四山一水五分田”,人均耕地面积1.32亩,长期以来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土地被大量占用,设施用地资源日渐紧张,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受限。“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政策大大限制了畜牧业发展空间,宜养区畜牧业整治用地指标难落实,巩固整治效果压力大。林下经济水平比较低,林下食用菌、中药材产值低,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农业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不够优化。“十二五”期间,虽然温岭市农业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发展模式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设施农业所占比重不高,除局部地区已经建成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和生态休闲农业精品园以外,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条件、农业科技研发等仍然比较薄弱,农田排灌渠道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滞后、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公益性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少和覆盖面窄等问题存在。如何补齐短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等薄弱环节建设,未来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不高,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建设滞后,农产品供给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从而限制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导致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比如,2012年遭遇卖柿难,由于牛奶柿品质一般,口感不佳,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再加上外省运进来的优质柿子种类较多,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供给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导致产品无人问津。又比如,2011年箬横镇3000万斤大白菜滞销,受上年市场行情定下一年生产的影响,加上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品牌观念不强,导致了供过于求。农业供给侧的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直接影响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生态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村生态建设历史欠账过多、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药废弃物、包装物回收体系尚不健全,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畜牧业产业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小型的养殖场较多,养殖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化、生态化、信息化,严重污染周围环境的土壤、水源和空气。全市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当地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强大,农业物质装备落后、科技水平不高、辐射面狭窄,周边带动能力不强。补齐生态农业短板,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建设,是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以智慧温岭建设为引擎,启动建设由数据库云平台、中央控制指挥中心、数字农业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的数字农业骨干平台,利用数字农业联姻农业经营主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调结构的本领。积极支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培育养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其更好扮演新技术的运用者、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农业结构性改革大潮的推动者。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产品价格和收储政策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农业结构性改革的体制机制;通过财政支持,以奖励、补贴等方式,强化设施装备,提高农业经营者规模经营能力;开展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以农民信息应用、农产品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培训。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规划,出台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的具体政策,吸引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培养敢于创业、善于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
加强长效监管,做好农业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2015-2017”年奖补资金建设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农业发展方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进投资精细化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效等关键信息。加强投资和项目管理,完善决策机制和制度建设,强化对各类涉农建设性资金的统筹安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启动建设浙江温岭农生态农业示范园(生猪养殖),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强项目库的建设,推进曙光生态农业园、王龙口高新技术农业园建设,搞好项目储备。鼓励本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现代农业,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带动温岭农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加强产需对接,创新经营模式发展配套产业。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多产化的新模式,推广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的高效农作制度和农牧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的新型种养模式,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做优做精粮食产业,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品种品质,强化品牌打造,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现代农业企业转型,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形成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和特色品牌效应,推动农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转变。重点推进优质粮油、特色果蔬、优质畜禽、优质水产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拉长西瓜、草鸡、葡萄、高橙等特色生态农业的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绿色消费、假日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业态。
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高效农业发展。以建设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为契机,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依托数字农业骨干平台,将“数字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开通农业生产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在全市农业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户)实现全过程监管。加大“肥药双控”力度,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能力。要把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恢复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大研究运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鲜活农产品储运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示范村。
作者单位: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