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敏树与桐城派之关系

2016-02-13 14:52吕坤鹏
天中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桐城派归有光桐城

吕坤鹏

(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830)

论吴敏树与桐城派之关系

吕坤鹏

(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830)

吴敏树是晚清著名古文家,他因学习古文的路径与桐城派相类而推崇归有光、方苞,因与桐城派梅曾亮、曾国藩等人交往密切被同时代的人归入桐城派的阵营。然而他本人却表示不愿与桐城派为伍,原因是:他认为宗派是为文之大厄,对有意识地建立宗派的行为颇为反感;他学习古文越过桐城三祖直接学习归有光,与当时的桐城派文人大有不同。吴敏树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卓尔不群的态度,是他异于桐城派的关键。

古文;宗派;桐城派;吴敏树

吴敏树(1805—1873年)是晚清著名古文家,巴陵(今湖南岳阳)人。他在当时文名颇高,郭嵩焘曾经盛赞其“湖南二百年文章之盛,推曾文正公及君”[1]1285。吴敏树自幼好古文,熟读经书,尤其喜好归有光之文。他进京应试期间,手录《归震川文别钞》为梅曾亮等人激赏,以擅长古文之名盛传于京师。同时代的人一般把他归入桐城派的阵营,吴敏树本人却矢口否认,表示不愿与桐城派为伍。这种现象,颇为耐人寻味。吴敏树与桐城派,到底是貌合神离,还是殊途同归?带着浓厚兴趣和种种疑问,笔者展开了一番探究。

同时代的人为何把吴敏树看作桐城派呢?这与当时的文坛状况以及吴敏树个人的交往大有联系。

第一,吴敏树学习古文的路径与桐城派颇为相似,都是由归有光上溯至欧阳修、曾巩、韩愈而远宗《史记》《汉书》。吴敏树在《与筱岑论文派书》中对于桐城派的古文取径有精辟的论述:“今之所称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间姚郎中姬传,称私淑于其乡先辈望溪方先生之门人刘海峰。又以望溪接续明人归震川,而为《古文词类纂》一书,直以归、方续八家,刘氏嗣之,其意盖以古今文章之传系之己也。”[2]394桐城派由方苞、刘大櫆、姚鼐三家上溯至归有光,再追溯至唐宋八家及司马迁,而吴敏树“自年二十时,辙喜学为古文,经、子、《史》《汉》外,惟见有八家之书,以为文章尽于此尔。八股文独高归氏”[2]395。他称赞归有光之文“真得古人文章之意”[2]375。桐城派对归有光也极为推崇,吴敏树此番言论,与桐城派不谋而合。

第二,吴敏树与当时桐城派领袖梅曾亮个人私交较好,对其文章颇感兴趣,这又成为他和桐城派发生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吴敏树早年曾认真学习梅曾亮古文,“甲辰,都下始见梅伯言、余小坡二君之文,惊而异之,以为过我,因钞取梅氏文数篇,以归案头,用洁纸正书之”[2]239。他请梅曾亮为其父作墓表。梅曾亮去世后,吴敏树作《梅伯言先生诔辞》,感叹:“其才俊伟明达,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进士不欲为县令,更求为赀郎。及补官老矣,而归又逢世之乱,可伤也。”[2]486如此情深义重,桐城派文人对吴敏树生发出由衷的亲切感甚至把他当作“自己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吴敏树和桐城派中兴功臣曾国藩及曾门弟子交往较多,关系密切。咸丰二年(1852年),吴敏树赴京会试,他所携带的《归震川文别钞》经由项传霖介绍,为杨彝珍、梅曾亮①所见,受到高度评价。经由梅曾亮极力推荐,吴敏树扬名京师,一时京城文人朱琦、邵懿辰、王拯等,皆登门拜访,吴敏树遂闻名于世。曾国藩时任翰林院庶吉士,吴敏树与之结交亦在此时。咸丰四年(1854年)与八年(1858年),吴敏树曾经两次面晤曾国藩。此后,曾氏多次邀请其入幕共事,吴敏树皆婉辞。虽未正式进入曾国藩幕府,吴敏树却与曾国藩终身保持友好关系,密切关注曾国藩的军事行动,并以书信往来出谋划策,俨然是其智囊团成员之一。鉴于此,李鼎芳编《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一书将吴敏树也收入其中。同治七年(1868年),吴敏树游江宁,与曾门弟子吴汝纶、黎庶昌、赵烈文等人交往订为“忘年交”[2]341。他与这些人物书信往来,诗酒唱和,开怀畅谈,神游天地,其乐融融。

第四,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论及桐城派在湖南的流衍传播,将吴敏树归入桐城派的阵营,为扩大桐城派之声望而造势。“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趋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3]204-205因为曾国藩的此番言论,吴敏树是桐城派在湖南的接班人和传播者,几乎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不料吴敏树看到这段文字,极为较真,专门作书,力自剖别,表示不愿被归入桐城派:“独弟素非喜姚氏者,未敢冒称,而果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则侍郎之心殊未必然,然弟岂区区以侍郎之言为枉,而急自明哉!惜乎不及与功甫究论之尔。”[2]395那么,吴敏树为何不愿承认自己是桐城派作家,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吴敏树与桐城派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和瓜葛?

牛仰山提出:“评论他是不是桐城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对这个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没有宣传过,在创作上是否遵循这个观点。”[4]186以此作为依据,笔者翻检吴敏树的文集发现,他没有对桐城派的核心理论表示过赞同,也没有按照桐城派的理论进行创作。当时许多学古文的人,都拜梅曾亮为师,“以求方、归之所传”。在这种氛围中,吴敏树不为所动,还认为像这样建立文学宗派“是为文之大厄也”。他宁可自我求之古人,走自己的路,创建自己的文风,也不愿进入桐城派的行列,亦步亦趋。

吴敏树之所以如此坚决地与桐城派划清界限,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于所谓的宗派之说、古文之道,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与桐城派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

其一,吴敏树与桐城派对于宗派的理解大相径庭。在《与筱岑论文派书》中,吴敏树明确表明自己对于宗派的态度:“文章艺术之有流派,此风气大略之云尔。其间实不必皆相师效,或甚有不同,而往往自无能之人,假是名以私立门户,震动流俗,反为世所诟厉,而以病其所宗主之人。”[2]394他认为那些假借他人之名,“私立门户,树立宗派”以震动流俗、博取声名者,往往是一些无能之人。他认为学习古文的途径是“文必古于词”[2]485。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吴敏树在《与筱岑论文派书》中说:“今之所称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间姚郎中姬传私淑于其乡先辈望溪方先生之门人刘海峰,又以望溪接续明人归震川,而为《古文辞类纂》一书,直以归、方续八家,刘氏嗣之,其意盖以古今文章之传,系之己也。”[2]394吴敏树对这种有意建立宗派的现象非常反感。吴敏树在京师时,梅曾亮、朱琦、王拯等桐城派作家,都因为他携带的一部归有光文稿,登门向他请教,并把他看成是桐城派中人。他却在《记钞本震川文后》中说:“盖观古人之文章,而录出其尤可喜者,时手而书之,此学者之恒事也。余之别钞归氏之文者亦犹是。”[2]374这完全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涉及其他的想法,至于“今世言古文,又皆相尚以归氏,余特未知也”[2]374。吴敏树虽然在学归有光文章上与桐城派有些不谋而合,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桐城派作家。不过,吴在京师与桐城派的往来,难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人认为吴借杨性农的关系,才和桐城派作家建立了密切联系,并认为他的这种举动是“猎取时名”。吴敏树为此特意写信给杨性农,一则表示他素来不愿与人拉帮结派,二则对传播流言、指责他“仰人鼻息,以壮容颜”的人表示非常愤慨。

其二,吴敏树学习古文的路径与桐城派有本质区别。桐城派古文家有意识地建立宗派,由所谓的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上溯至归有光,乃至唐宋八家、司马迁。而吴敏树则越过桐城三祖直接学习归有光,由归有光上溯至唐宋八家、司马迁。柳春蕊认为,当时京师文坛归有光大热,文人举子莫不学习归有光,然而很多人不过得其形而遗其神,真正得到归有光真传的,大概只有吴敏树一人而已[5]145。吴敏树也自称“余以身居野逸,为文不免类欧,且喜且惭。归氏特与我同,此性质耳焉,可为天下倡乎!欧有旧本,韩文珍之如异宝,而为文辄不类之,真豪杰矣,是可师也”[2]375。言下之意,他与归有光意会神和,颇得其为文之真谛。吴敏树认为归有光之文“远宗乎司马,近迹乎欧曾。其为学大精博,而其意见亦绝高,岂区区甘为帖括者,徒以老困场屋?而从游请业之徒,舍是亦无问焉者,故出其余而遂绝一代矣”[2]374。吴敏树肯定归有光、方苞的古文成就,但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弱点所在:“盖归氏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虚声几欲下;望溪之文,厚于理,深于法,而或未工于言。然此二家者,皆断然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其所以能尔者,皆自其心得之于古。可以发人,而非发于人者。”[2]395吴敏树认为古文的典范是《六经》和司马迁文,韩愈学司马迁得其“奇”,欧阳修又学韩愈而得其“逸”,归文亦学欧阳修,而未逮其极。他所要弘扬和传播的是古文之道,是为文典范,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因而提出“世有知古文之道者,虽不喜归氏可也”[2]375的主张。他学习梅曾亮的文章,但“在案头用洁纸正书之,即见其多不足者”,马上转为“书韩书碑志,细注而读之”[2]239。吴敏树对归有光、方苞、梅曾亮等人批判地继承,全面地评价,既看到其长处,也敢于直指其缺陷,不迷信,不盲从,体现了其难得的独立精神。

吴敏树反对建立宗派,不愿被归入桐城派,在创作上博采众长,不专宗一家。他学孟子、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的文章,对归有光之文情有独钟。因此,读他的散文,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他在叙事上曾经下过一番苦功,这和韩愈的某些文章长于叙事相近;他的记叙文委婉曲折,善于描绘细节,显示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真实性,与唐宋以来小品文特别是归有光散文颇为相类;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恬适自然,这也是受韩愈、欧阳修、归有光等人反对雕饰、提倡平易自然之风气的影响。

在吴敏树生活的时代,文坛宗派林立,散文领域桐城派一家独大,影响深远,由于吴敏树与桐城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曾国藩有意识地提倡和拉拢,吴敏树自然而然地被归入桐城阵营。但吴敏树不慕名利,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所推崇的是由六经开创,司马迁、唐宋八家以降的真古文;他所要传扬的是古文之道。这体现出了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卓尔不群、难能可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① 梅曾亮作为姚门四弟子之一,当时正在京师提倡古文义,文名颇高。

[1] 郭嵩焘.吴南屏墓表[M]//养知书屋诗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2] 吴敏树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2.

[3]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M]//曾国藩全集·书信:2.长沙:岳麓书社,2011.

[4] 牛仰山.吴敏树为何否认他是桐城派[G]//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组.中国近代文学百题.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5] 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伦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宁〕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Min-shu and Tongcheng School

LV Kun-pe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Wu Min-shu was a famous ancient prose writ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ople in his time regarded him as a member of Tongcheng School. The m ain reasons were as follow: his way of studying ancient prose was similar with Tongcheng School, he admired Gui Y ou-guang and Fang Bao, and he h as good relationship with Mei Zeng-liang and Zeng Guo-fan, who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Tong cheng School. However, Wu Min-shu himself den ied this and expressed reluctance on school crowd. He believed faction was a scourge of writing proses and was disgusted with intentionally sectarian behavior; he studied classical proses directly from Gui You-guang instead of Tongcheng three progenitor,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ongcheng literary at that time. This spir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unique attitude is the key point which distinguishes Wu Min-shu from Tongcheng School.

Ancient prose; school; Tongcheng School; Wu Min-shu

I206.5

A

1006-5261(2016)04-0091-03

2015-11-06

吕坤鹏(1988—),女,河南周口人,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桐城派归有光桐城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安徽桐城六尺巷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论《西洋杂志》的延与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