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016-02-13 04:46:34辛俊会樊卫宾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辛俊会,樊卫宾

(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高中思政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辛俊会,樊卫宾

(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征。就国外来看,可以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找到其理论支撑;就国内来看,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侧重于内涵的界定、作用的研究、经验的总结以及本质的探讨;在实践层面上国内的一些学校已经对语、数、外等学科付诸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非常少。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课程,在学生自我修养的形成,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品德的完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成功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无疑于锦上添花,有利于营造自主性学习轻松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现状;评析

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一词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最先提出,通常是指在特定教学思想或理论引导下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架构和程序。[1]为分析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笔者采用文献检索法和归纳法检索了1996年到2016年间中国知网有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华博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优缺点,以探求该模式的实质、原理和课堂实际操作方法,为高中思政课实践性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缘起及其国外研究现状

1.教改与新教学模式的缘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基教课改的深化,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授课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应用依然是讲练结合,并未突破常规,侧重于对学生应试技能的训练。题海战术成了许多教师的“制胜法宝”,他们盲目地以为只有对学生进行超强度的试题训练,就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考试成绩,成功应对高考。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人性的扼杀,思维的摧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反而会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抵制和恐惧情绪。

面对国际竞争和社会变革的浪潮,转变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已在所难免。在美国,有一个研究教育教学的著名专家——埃德加·富尔,他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教育不是以老师给学生的知识传授为主,而必须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2]这个“困难”就是学校必须转变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态度,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新课改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课标的实施顺应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对未来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围绕新课改的种种探索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是课改的重中之重,自然也成为新课改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样一种趋势,成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优势也在不断凸显。

2.“学案导学”模式国外的研究现状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国具有本土特色,国外并无这方面的研究。但纵观教育发展历程,在国外相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中,依然可以找寻到有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先提出该理论。他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认知的定义”(即认知是什么)与“认知的的方式”(即怎样进行认知)两个方面作出阐述。[3]在认知的定义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汲取,来源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知识的无限追求。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借助于外力,搜集、整理他人已有的先进成果,在脑海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反思,实现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和实施评价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学情、由情生境、以境激情、情境交融、生生互动、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者基于自己的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是在一片白板或者完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他已有的知识经验、信念、情感等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4]在学习问题上,建构主义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很好地说明了人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以及怎样学习。同样,“学案导学”模式也是建立在知识的自我启发、自我更新、自我转化基础上,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了引导与帮助的作用。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是“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而有待开发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理论。[5]这一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脑海中已有的水平;二是有待激发的潜能,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距离差,就是“最近发展区”。老师引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感觉到,只要手伸一伸,就可以摘到桃子,也就是获得新知,而不是怎么伸也摘不到,那样,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这种以学生已有水平作为基础,进而开发他们学习机能并使之迸发的做法,对学生的进步创新有重要意义。学生已有的水平,与学生的遗传、生长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学习就是向一种潜在的发展水平努力,与学生的爱好、性格、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育必须凸显受教育群体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如果应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各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不利于“最近发展区”第二层次的开发。因而,有效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美国,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 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从人的内在本质来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对人的全面认识。这一理论认为,人要想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必须经过自己后天的付出和艰辛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从他所认识的世界开始。要想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改变,首先必须改变他的思想,因为只有在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做出必要的行动。如果没有思想,人类和低级动物没有任何差别。当然,你对一件事光想不做,不付诸于必要的行动,最终导致的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罗杰斯等人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完善,突出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设置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教学的手段等都来源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处理,从而使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走向学生,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

从上述理论观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案导学”模式在国外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而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出现有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它既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借鉴,同时又与西方教学理论相接通,推动了教育的人文性发展与思维的个体创造性。另外,2011年,首先在美国兴起了一种独特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与国内的“学案导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很大程度上,“翻转课堂”是“学案导学”模式中导学案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对未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现状

“学案导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根据本地区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导学”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有利于教改的推进和新课标的实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学案导学”模式内涵的界定。大多数学者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视作一种学习与教学的方案,认为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思路,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练习配置和作业布置等进行展示。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合作讨论,课后总结反思,使学生把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充实生活,在快乐中学习。王祥在《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6]一文中认为,所谓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将教材重新编写和组织,以适应学生当前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知识框架的学习过程。本文发表的时间相对比较早,对学案的定义有一定的合理性,突出了教师在学案编写中的主导性作用,但是,它缺乏学生对学案适应性的分析,不同的学生其智能发展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学案的制定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另外,关世伟在《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7]一文中则将“学案导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案例,是学生在教师的框架引导下直接参与学习的活动,是一种全程性案例解剖的过程。该定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符合目前新课改的总体要求,但同样缺乏不同学习主体对客体适应程度的差异。总的来说,目前对“学案导学”模式内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对学生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考虑有待我们进一步深究。

其次,是对“学案导学”模式的经验性研究。此类研究多以某地和某校的具体个案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对“学案导学”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例如,谢芳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8]一文中,以江苏的某个学校为例,鉴定了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引出本校实施“学案导学”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李增君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学案导学教改实验报告》[9]一文中,对“学案导学”进行了实证探讨,通过事实对比、成果展示,对“学案导学”的原则和内容进行归结和总结。总体而言,此类研究多以课例形式出现,研究内容虽较为详细,研究的针对性相对也较强,但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再次,是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在相应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认为在当前新课标要求下,“学案导学”的实用性比较强,既满足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需求,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何善亮从宏观角度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线教师实践经验的结晶。”[10]它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学生从苦学、死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促使教育者不断学习,整合知识,强化专业素养,令教育教学观念焕然一新。江敏认为学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活跃思维。[11]王越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案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有利于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三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12]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重组。

最后,是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本质性的探讨。该方面研究认为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让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行为,使教育活动的起点始于生命,落实到对师生生命状态的关注。余宏亮、石耀华从“学案导学”的本质出发,指出“学案导学”的价值追求是“立足人的共同提高、凸显教与学的自由结合、最终实现教育的本来面目”。[13]关燕云在《新课程“导学案”的创新设计和运用》一文中,指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终落脚点,必须符合自主性、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梯度化与创新性,从实质上阐明了“学案导学”的优越性。[14]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转变。

综上,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和学者对“学案导学”及其模式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初步界定了其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经验总结、理论概括与实践反思。二是证明了该模式确实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塑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提升“导学”的能力,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扩展到整体专业水平的发展。

2.“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践的探索

只有通过实践,认识才能更加完善,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负面效应。为了真正有效地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率先在浙江省金华一中、山东省平邑一中等学校实施。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这三者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特别是三者关系处理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浙江金华一中教师多年来一直围绕这三者进行实践与反思,认为原有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教学链条不合理,一方面,对教师来说,主要是教师面向学生对教材“一言堂”式的灌输,片面地认为一堂课效果的好坏,精彩程度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讲台功夫”。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案为主,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下降,依赖性增强,一味的的等着老师对知识的传授,形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据此,在1997年的时候,金华一中教师率先提出一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案”,“学案导学”法由此产生。

同年,山东省平邑一中教师提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当时主要应用于化学学科,继而在各学科推广。其具体的做法是以“三线”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法,即知识线、方法线、能力线的有机结合。所谓知识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方法线,主要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最终使得教学目标达成,构建出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真正凸显出“学案导学”的功能;能力线,这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相对较高的一个层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三线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知识线是基础,方法线是过程,能力线是延伸,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评析

目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还比较少,多数是一些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反思,还没有真正形成思政课较合理的“学案导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阶段一门重要而特殊的课程,其地位与作用不可撼动,它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必修一《经济生活》中讲到了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必修二《政治生活》阐述了政治与国家制度的关系;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涉及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用通俗化的实例使哲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而,课堂教学过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将大打折扣,思想政治课就只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那么,怎样架起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的桥梁,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高中思政课“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

高中思政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政课的智育、德育特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学案,对所教内容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互助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愉快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该方式的运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课堂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的习惯,加强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高中思政课“学案导学”模式中学案设计的原则

1.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当然,整合的过程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照搬教材内容,而要特别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某个问题的内涵,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分析其原因,即知道为什么,只有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就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面向全体的层次性

每一位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自身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案的设计中,一定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达标检测与练习配置,尤其在学案中要体现出对学困生的特别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老师放弃,进而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思想政治课与时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时代,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提升自信心。而高中思政课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案导学”一般分三步走:一是课前发放学案,学生依案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完成老师学案上设计的预习内容;二是课中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这是“学案导学”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特点。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可以互相讨论解决,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老师可进行适当启发,最终实现答疑解惑,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课后练习巩固,实现能力提升。课堂是对学习任务完成的一个过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实现能力的提升,完善自我,所以,课后巩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案中,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课后思考,进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升华。

四、结 语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15]适应了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涵盖了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当然,“学案导学”还可以和其他教学模式结合使用,向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迈进。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00.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9.

[4]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5.

[5]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35).

[7]关世伟.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8]谢芳.初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D].苏州大学,2008.

[9]李增君.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学案导学”教改实验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05.

[10]何善亮.基础教育学校“学案导学”教学变革的理性思考——“学案导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超越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50-54.

[11]江敏.浅谈导学案的编制[J].化学教学,2011,(4):40.

[12]王越.浅谈对思想政治“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68.

[13]余宏亮,石耀华.试论学案导学的本质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110-115.

[14]关燕云.新课程“导学案”的创新设计和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15]徐兵.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析[J].考试周刊, 2013,(85):47-48.

〔责任编辑艾小刚〕

A Research Review of“Learning Plan Guidance”Teaching Mode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Xin Junhui,Fan Weib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Learning Plan Guidance”teaching mode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students’cognitive rules,which can be supported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However,its appli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rarely utilized.The successful utilization of this mode will surely add panache to its effect.

senior high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Learning Plan Guidance”teaching mode;re⁃search status;evaluate and analyze

G631

A

1671-1351(2016)05-0118-05

2016-06-11

辛俊会(1981-),男,甘肃威武人,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樊卫宾(1966-),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36:22
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效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32:37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