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实之思

2016-02-13 13:58:34邹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价值观

邹欢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实之思

邹欢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健全人格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格现状总体是好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但随着社会转型期带来诸多动荡的因素,给大学生人格扭曲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迫在眉睫。同时,人格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对人格教育与个人价值追求关系的探讨,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人格发展的规律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人格魅力的塑造。

价值;大学生;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教育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可见,爱因斯坦对学校的教育功能的理解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和谐的、健全人格的人。然而,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原有的道德体制也遭遇了冲击,社会上不时出现某些大学生抑郁、自杀、伤害他人事件的报道。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格的缺失,都值得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思考。

一、人格和人格教育

(一)“人格”词义的阐释

“人格”是一个词意丰富的词,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原意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演员表演时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沿用“面具”的涵义,转用为人格。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没有“人格”这个词的解释,但有“人品”“品格”等,中国讲的“格”强调的是做人的方式。我们现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真理,也要靠“人格的力量”。目前,在我国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使用人格:1.中国典籍中提到“人之格”的,见于《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行有格”即是行为有方式,等于做人的“规范”。在中国道德教育中,把“人格”看成是一种代表“为人”的形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把培养完美的圣贤、君子人格作为最高的追求境界。2.在伦理学上,作为一个范畴,是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一般认为高于个性的概念。它的普遍意义大于个性,但个人的人格相同而个性则相互有差异。此词义常用以表明人的道德品质。在这里,人格是个人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精神价值(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体)的自觉意识,或者说人格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就这个意义上而论,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3.在法律范畴内,人格是人的一种权利,即“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不可分割的权利。同时,法律人格的另一面是作为公民去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即人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由上可见,“人格”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的概念。从上面的论述来看,人格是用来规定人或描述人的,而人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现实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从人的各种规定性出发来抽象概括出人格的含义。

笔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一种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动机等情感方面的一个有效的整合,是个人在社会化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模式。

(二)“人格教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仰的缺失

理想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信仰是表达人们行为对象的名词,是人们至爱的情感、至信的知识、至诚的价值观念所组成的思想观念体系,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动力。大学生是当代知识青年的主体,肩负着建设伟大中国梦的重任,当前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追求的是共产主义信仰。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人类有史以来都很重要且当前人类文明视如珍宝的事物,那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冷落了信仰。

(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国家是由个体组成的,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对社会的关注是分不开的。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健全人格的标志之一。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利益深刻变动的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天平倒向了个人利益的一边,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遭到侵蚀,政治冷漠、爱心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心理素质的弱化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却缺乏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经常起伏波动,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大学生中抑郁、自杀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因其论文答辩未能通过,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有因承受不了就业压力而结束自己生命的;也有因自卑心理而把屠刀伸向同学的。我们在惋惜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多的是担忧。

(四)人际关系的扭曲化

人际交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与他人联系的重要的互动形式,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交流。在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卑或者自大的人格倾向。而且,大学生群体思维开阔、个性独立,但也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性。如果不能适时、适当地引导大学生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痛心的莫过于“同室操戈”的悲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上演。诸如网络上的流行语“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格缺失的缩影。

银杏外果皮是银杏种子硬壳外面的肉质皮层,俗称白果衣胞[3],通常情况下只取其仁,而将外果皮丢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因而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实现其综合利用。目前有关银杏外果皮研究多侧重于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得到黄酮、脂肪酸、银杏酚酸等多种类型化合物,而对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则鲜有文献报道[3-5]。笔者对银杏外果皮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生物活性开展了研究,旨在为更好地利用银杏外果皮提供依据。

三、人格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人格是由现实的我、真实的我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健全自我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真、善、美的凝结,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化身。健全、理想人格的塑造,对于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实践的可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价值层面上的要求,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的提炼。它覆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我们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标准。而个人的行为正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就不会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也就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更谈不上为建设伟大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们要重视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位置,把塑造个体健全人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为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实践的可能。

(二)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主体成为可能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人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体,要取得成功,往往取决于一个人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自身角度来看,人格素质的高低对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在个人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些特质虽然不如其他显性的因素明显,但正如我们熟知的“冰山理论”一样,作为人格特质的这些因素往往是淹没在水平面之下,是我们平时看不见的,然而这些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哪怕知识再高、技能再强,他取得的成就也是短暂的,也难以维持。因此,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关键差异不是智力、能力的差别,其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有时又找不到成功的立足点。既然人格因素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有发展健全人格的个人,才能更好地促进人自身这个价值主体的发展,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价值主体的可能。

四、人格发展规律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健全人格是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时,人格教育活动是一项完善个人价值观的价值实践活动。如何遵循人格发展的规律来引导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高校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人生阶段的。西方的学者对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有许多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国内学者人格发展十阶段等等。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个体生理规律下的必然特征。但是,无论人格发展到哪个阶段,我们要做的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特定阶段的人格教育作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一个既想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展示自己独立人格的一面,但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极其容易误导他们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扭曲的人格形态。对此困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突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格教育,通过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在核心位置。

(二)人格发展的目标定向性

目标定向性的作用普遍存在于对模范人物或英雄人物的崇拜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独立的人格日益增强,独立行动的欲望也在增强。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常常遭受失败。可是,他们内在的本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于是他们就不断树立起模仿的人物。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人格发展的目标定向性,提示我们把模范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人格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起与榜样一致的良好人格。尤其在学校中,特别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灵感染,进而影响他们人格的塑造,这是任何教科书、道德格言、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正如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力量”。

(三)人格发展的自我需要性

个性鲜明是人的特性,也是我们人格发展里面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人格发展需要也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个人的潜能、创造力、理想、信念等需要的实现与人格形成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施教,以达到最优效果。

(四)人格发展的可塑造性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希望能够独立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否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无法改变?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人的行为、态度和心理特征的形成都是来源于社会,根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不断地形成符合自己的人格特性。也就是说,个体人格的形成是可以根据社会的实践活动塑造的,那么,如何利用人格发展的可塑性规律来实现对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结语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格素质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格教育如何利用人格发展规律的特点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说它是理论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去探讨人格教育,才能为高校的人格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说它是实践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发现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人格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模式。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马兆明,王彩云,潘恩群.人格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4]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5]贾馥茗.人格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荣敏.论人格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8(6).

[7]张道明,刘福芳.论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12).

[8]楚群山,廖小燕.试论人格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40-43.

[9]童茜.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6).

G641

A

1673-0046(2016)10-0052-03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4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00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8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