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迅(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隐秀”释义
成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元至正本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原文无缺,其文语意已足,无需补述。此本刻工漏刻一字,为“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中的“朔”字。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所引二语应为张戒自己所理解隐秀之意,非《隐秀》篇原文,这是古今引文中常见的现象,“隐秀”一词不是并列的单纯词,而是联合结构的合成词。《文心雕龙》除文体论部分外没有用并列的单纯词作文章题目的例子。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元至正本《文心雕龙·隐秀》云: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玄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玄体变爻而成化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园。“[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
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采也。或有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秀句所以照文苑,盖以此也。
赞曰: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辞生牙体,有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1]。
这一篇文章,论者历来认为有两个问题,一是补文真伪,二是“隐秀”之意,问题的关键在于“隐秀”之意。下面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
这一段文字,明万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版本,没有人怀疑其有缺文。首先提出怀疑的是明代朱郁仪,《明杨升庵批点曹学佺评〈文心雕龙·隐秀〉》一书中,朱郁仪眉批云:“《隐秀》一篇,脱数百字,不可复考”[2]。但未言何据。同书,谢耳伯眉批云:“‘凉飚动秋草'上或怨曲也,句下必脱数行。前云隐之为体,此当论秀之为用”[3]。谢耳伯此语实因不明《隐秀》之意,作出的错误判断,并无实际证据。李孔章云:“凉飚怨曲上下信有脱文,但该篇俱发秀义,恐非脱秀之为用”[4]。李孔章也认为应有脱文,但也未言所据。明末补文出,是非蜂起,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心雕龙》研究专家均卷入其中,人言言殊,没有定论,但是未见有人怀疑其原文本无缺佚。
现据上引元至正本《隐秀》篇看,原文文意文完意足,文无剩义。不存在缺文的问题,只存在缺“字”的问题,即“朔风动秋草”,缺一“朔”字,应为刻写之漏,古人刻书,非常严谨,但误漏一两字的情况应为人之常情。
从此版本的异文来看,所有异文和后出版本相比较,其意均胜过后来各种版本,可见此本弥足珍贵。
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所引二语:“情在词外曰隐,犹溢目前曰秀”。这是后人据此定《隐秀》篇为缺文的重要根据,但其情实属想象,并不能作为事实根据。原因很简单,张戒以自己对《隐秀》篇的理解来阐述隐秀之意,并非“隐秀”原文,这在古今人的引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古人行文并无标点,故后人误读。现代著名的研究者在研究“隐秀”之意时,常常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隐秀之意,因而歧义纷呈,这是研究工作中的正常现象。“知音其难”,古今一理。刘勰《隐秀》篇所表现的文学思想,实际是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的继承发展以及魏晋时代秀句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这种秀句理论和实践的风气影响深远,至中唐发展到顶点。
另外,这篇文字过短,也是引起疑问的原因之一,但是,文章写作,不拘一格,语尚体要,文完意足即可。“隐秀”之意,《文赋》已有所述,刘勰后出转精,本无须赘述。明末补文,实无补文意,徒增滋扰,应为谋利者衣食计所为。
“隐秀”一词之意,研究者歧义最多。
《隐秀》一篇紧接练字后,实为论秀句之意,这是六朝文论和创作实践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隐秀》一文直接的文化资源,应来源于陆机《文赋》,《文赋》篇论文术云: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荃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悽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怷佗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张少康云:“这四小段论文术,分析了文章写作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5]。这四小段的逻辑顺序相似于《文心雕龙》的“练字”,“隐秀”,“指瑕”三篇。文字上也多有类似之处,其内容可以和《文心雕龙》互相发明。
《隐秀》一篇虽分论隐和秀,实际上是论秀句。这和《风骨》篇虽分论风、骨,实为总论“风骨”的论述方法是一致的。《文心雕龙》创作各论的标题,都是作为一个合成词来使用的,并无作并列的单纯词使用的情况,此为《文心雕龙》惯例,此篇也不例外。
《隐秀》篇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二云:“隐以复意为工”,三云:“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似乎“隐”主要指的言外之意。但刘勰本意要复杂的多。《隐秀》篇又云:“一爻之变,而成化四象”,“辞生牙体,有似变爻”。所以“隐”意应为二意和二意以上多意。其文又云:“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既云“秘响”,就不仅是单指文句所直接表现出来言外之旨,又云“旁通”,当然也可指文句所触类旁通表达出来引义和转义。故而“隐”是指秀句所引发出来的各种含义,即“文隐深蔚,余味曲包”。其产生的原因是“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矣”,“言之秀矣,万虑一交”。
《隐秀》论秀:一云:“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二云:“秀以卓绝为巧”。应是指诗文中突出的名句,这是两汉魏晋六朝诗文创作实践在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反映和时代的要求。其风影响古今,唐宋为盛。创作实践中,这种秀句古今并不多见。“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因为秀句的产生,“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采也”。“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完全来自于天机自然。
刘勰《隐秀》文中曾举秀句例云:“‘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这句表面写景,而实际有兴,使人可以联想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以及无穷悲情思绪,此即为隐秀一词之意。
所以,《隐秀》实际是谈秀句问题。后来研究者对“隐秀”一词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由于文字的能指与所指的偶然性原因,在研究工作中所造成的复杂情况。
从研究者自身条件来看,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结构,各种情景下的思想变化和时代环境发展的制约,都可能导致研究者的不同理解。
当然,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根本上是时代的选择,是时代的理解。如果时代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时代的先行者,则时代的理解即是先行者的理解。这是研究工作中不同之处的共同之处。
更重要的是文章自身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所以《通变》篇认为博观精阅,目合神遇,是能够正确认识作者之意的,这是刘勰在《知音》篇讨论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语言就失去交流的作用,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从文章的逻辑性和统一性来看,我们能够弄清原文的比较确切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隐秀[M]//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文心雕龙》资料丛书:上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朱郁仪.《文心雕龙·隐秀》眉批[M]//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文心雕龙》资料丛书: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谢耳伯.《文心雕龙·隐秀》眉批[M]//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文心雕龙》资料丛书: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李孔章.《文心雕龙·隐秀》眉批[M]//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文心雕龙》资料丛书: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5]张少康.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刘红)
Interpretation of“Yinxiu”
CHENG Xun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During Zhizheng years in Yuan dynasty,the book written by LIU Xie“Wenxindiaolong,Yinxiu”which original is intact and semantics is enough,without added. The unfortunate is that the character“Shuo”in the sentence“Shuofeng chui dongcao,Bianma you guixin”was missing while carving at that time.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citation that the songees ZhANG Jie cited this sentence in his poetry“Shuihantang Sihua”by his own interpretation not by the original meaning. The word“Yinxiu”is one word which is not tied to another word,but one compound word of joint structure.“Wenxindiaolong”didn't use single-morpheme words in parallel as examples except stylistic parts.
Key words:LIU Xie;“Wenxindiaolong”;Yinxiu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142(2016)01-0037-03
作者简介:成迅(1959-),男,江苏阜宁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