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完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研究

2016-02-13 11:50:17姜树杰侯晓静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机制

姜树杰,李 炜,侯晓静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0)



加强完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研究

姜树杰,李炜,侯晓静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0)

摘要: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劳动者的素质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任。加强和完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应正视和解决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探索中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提供保障。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机制

职业技能培训是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要求,针对劳动者进行的具备能从事某种职业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操守而进行的教育和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一、加强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背景的分析

我国因人口众多、基数庞大,长期存在总量过剩性失业压力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也伴随着产业、行业发展的不平衡面临大规模转产、转岗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压力。为让劳动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位置,就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其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说职业技能培训任重道远。

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培训体制脱离经济发展、脱离生产实际落后市场经济发展需的弱点也暴露的更加突出。严峻的现实也对我国传统教育培训事业的观念和思想、体制和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提出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教育培训就必须做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改革,唯有如此我国的教育培训事业才能大有作为,才能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当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社会缺乏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关注和重要性认识

当前社会上始终存在一种难以扭转的观念和现象既“轻职业教育,重普通教育”。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大有改善相比,职业教育却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绝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高职教育相当于是终结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节省自身的生产成本,没有从长远的角度看待技能培训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缺乏前瞻性、开拓性。

(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当下,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技能培训开展的可谓普遍,但培训效果差强人意,主要不足可归纳如下,一是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不能反映新技术新应用。二是培训科目设置单调、陈旧与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实用性不足。三是缺乏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师资力量。四是培训内容与考核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阻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也降低了技能培训的社会声望。

(三)职业技能培训欠缺服务企业的能力,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走校企合作之路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当前由于相应制度不完备、观念更新慢、认识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大多层次浅、水平低。高职院校本身在师资水平、技术力量、培训项目、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的短板使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达不到企业对上岗人员的要求。而企业需要的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工艺创新等方面的支撑能力的不足也阻碍了高职校企合作朝更高层次方向迈进的脚步。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一)充分发挥职业技术院校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职业技能培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服务社会、合作办学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调研得知高职院校本身都设有技能鉴定站,有超过95%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超过85%的学生参加获取高级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毕业时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达到70%以上,在校期间有意向参加不同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超过8%以上。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扎实开展职业技术院校基础工作建设,用更高的标准开展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对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认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各级各类技能鉴定站资质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职业技能鉴定考培不分,愈发愈滥的的技能证书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下降;“双师型”教师匮乏,实践技能水平的缺失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部分考评员资质不具备、对鉴定工作不重视,致使人为因素成分占了考核的很大比重。为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审核、现场考核、鉴定结果、证书发放等各环节加强管理,维护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

四、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当前,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坚持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和管理体制

1.用立法保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的开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做法和经验主要在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相关的立法保障工作,用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政府为职业教育发展确立保障机制的做法,各级政府要站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从完善健全政策法规入手,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政府无疑是校企合作的推动者,“政行企校”应设立以政府领导的产教合作的专门机构以促进校企合作内涵深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等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强化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并加快开发新兴职业的技能标准,推动技能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衔接。“政行企校”应联动建立“快速反应、动态调整”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办学体制。以项目合作和科技服务为纽带,以校企项目合作带动产学合作,为企业需要提供人才支撑,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构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机制

校企合作,学校要做的首先是从思想上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学校要站在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服务企业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校企深度合作使教师接触到了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学校通过引进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来做兼职教师,能给学校带来生产和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可以利用院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继续培训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员工可持续能力得到发展。企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职业培训体系

我国的职业培训事业如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没有专门机构来承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而培训机构和学校又提供不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过于形式化,学生或学员参加培训仅仅是为取证或评职称而将真正的技能学习放在次要位置等等。

1.建立多元、立体的职业培训体系

依据人才的社会需求实际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完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硕士之间不断递增的课程体系与相关学制,为职校学生提供充满希望的上升通道。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职业培训体系适应时代需求

职业教育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具体应体现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要与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的大背景相适应,符合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保留目前以初中、高中为起点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在职场能力提升、再就业职业技能、农民工就业、创业教育等多方面加以强化,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一种终身教育体系。

3.职业培训体系的有机衔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要有机衔接、融会贯通、实现互认互补机制。

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与当前的社会体制、产业体系、文化体系、其他教育体系有机衔接。具体表现应体现在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职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对接”。

另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必须与国家现行法律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相融通,遵循现有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对职业教育的规范,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

(三)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检查及教学督导评价体系

1.社会需求是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观的核心

职业技能培训如果能让劳动者储备了坚实的专业知识、练就了扎实的实用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是高职教育的成功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所追求的质量所在。培训质量的评估其根本目的是激励和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改进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培训质量评估,管理部门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培训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对培训的意见和要求,总结经验教训进而给出调控措施促进培训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提高市场竞争意识

面对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正如许多学者所认同的,“市场化办学的职业技能培训成功与否的标志更在于能否赢得社会的认可与欢迎”。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应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把握市场的最新需求,对用人单位对被培训者的评价、劳动者走上岗位后对培训总体过程的反馈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并及时跟进采取措施来提升培训工作质量,扩大市场知名度树立自己的品牌。

3.建立严格、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应包括:上级督导、自身督导、企事业用人单位督导。建立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职责的督导。将督导报告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和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用人单位等多元化的评价作用。要及时预测和发现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恰当的方法来估计这些偏差所造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及时矫正。

4.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多元评价机制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已形成了系统、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但在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下技能鉴定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空间、评价主体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因而,改革现行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探索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需要。多元评价机制的实施,有助于缓和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各方需求的不和谐与对立,有利于增强我国职业技能多元评价并存的意识,使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其他特殊群体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都受到尊重,对于维护职业技能鉴定的统一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建立就业需求预测体系与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1.就业需求预测体系建立

对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不仅有利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也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供求不平衡,解决就业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究其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人才政策的缺失、高校教育模式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大学生综合能力欠佳实践能力的缺乏、知识面的狭窄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就业差的一个因素,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严重不符、特色不鲜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建立就业需求预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主动、超前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人才需求预测很有必要。

2.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

近几年,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产业和技术,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能鉴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开发依托行业、企业强化生产一线所需专业技能,满足多种实训形式的技能培训资源显得尤其关键。

校外实训基地做为技能培训的重要资源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硬件,是实施实践教学、紧贴产业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

校外实训基地能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学生在校内练成的基本技能有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和检验的空间,并在生产一线得到师傅的指导获取相关的经验有利于技能的养成和提高。

“双师型”教师的紧缺和整体水平不高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和评价,将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在学校和企业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另外,到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依据专业需要,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都是丰富职业教育教师资源的有效办法。

五、结束语

完善和加强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始终围绕着职业技能这一个核心开展工作,其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以促进就业。它不仅提高了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地方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这不仅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规律,符合全球性的共识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效益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短期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信念和决心,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下大力量用改革的办法和精神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统筹、创新投入模式、增加投入总量、完善政策措施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办好做大。

参考文献:

[1]许文.关于现代企业员工培训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2013,(06).

[2]高吴军.高职院校做好社会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 .新西部,2013,(33).

[3]聂文学.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公安教育,2012,(10).

[4]吴应江,邓文莲.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讨[J].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5]陈旭峰.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阶层地位获得影响的实证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01).

[6]常兴华,尹力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Social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Mechanism

JIANG Shu-jie, LI Wei, HOU Xiao-jing

(TianjinMetallurgy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Tianjin, 300400)

Abstract: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labor and social protection work and tak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strengthening the worker qualitie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ocial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mechanism shall fac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work.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fundamental capability establishment of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modern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mechanism, it shall be highlighted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 and hel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o as to ensure every student to become talented and excellent.

Key words: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vocational skill evalu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2-0046-06

作者简介:姜树杰(1964-),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社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机制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论职业技能鉴定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1:42:38
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与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及相关问题阐述
职业技能鉴定中质量督导员的角色定位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