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建构

2016-02-13 08:08
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共识利益价值观

任 政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过分看重GDP增长,忽略了价值观的深层建构,价值缺失严重。由此,发展的价值发生错位,方向迷失,进而导致中国社会矛盾与群体冲突加剧,产生了深刻的价值危机与信仰危机。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63-64。这里的贫穷不仅指物质的贫穷,也指精神的贫乏,也包含价值的贫乏。价值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要消灭价值的贫乏。因此,社会主义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价值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建设[2]160-162。然而,如何看待与把握当代中国价值观,如何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当前理论界和现实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来看,价值的本性及其现实规定性根源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因而,价值观不能从抽象的价值概念、范畴来理解。脱离了现实社会关系的单纯的价值观考量与建构只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回归现实社会是把握价值观的必然途径。这样,才能祛除价值观的抽象性、神秘性,才能正确认识价值观、理解价值观、把握价值观。

从这一意义而言,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不能从价值观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价值发展的一般状况来理解,其本性与内在规定性只能从中国现实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来理解与把握。当代中国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规定性,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特殊价值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161。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出发不断探索与揭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丰富、多样的本质及其现实规定性,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内涵。从价值共识的角度看,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多元社会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意义与功能体现为引领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诉求,丰富社会关系,塑造价值共同体,形成“社会共识”。当前我们正处于构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整合与引领作用,在满足多元社会主体的精神需求和利益诉求中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集聚群众力量。

1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理论本性与价值指向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价值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实多元社会主体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适应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发展需求,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代表与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需要与利益诉求。因而其理论本性决定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1.1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人民群众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因为这不仅仅是单个人的意识,而是同整个社会联系着的单个人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3]200。由此可见,价值是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价值观是人的产物、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就没有价值,更没有价值观。价值观总是通过具体的社会主体来实现的。因此,价值的主体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中的个人。

这些现实的人就表现为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4]286。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念当然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产物。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指向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的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讲,虽然价值观的生成不是社会个体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未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但却是人民群众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社会交往对价值观具有再生、创造与整合的功能。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整合与创造各种各样自发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了代表多数人意志的价值观,即上升为一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中创造历史的精神产物,是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彰显了人民群众实践中的价值共识。

1.2 当代中国价值观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发展需求,丰富了其精神世界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共识,体现了其思想发展需求。从本质上讲,人的生存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活。人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归属和爱、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5]26-29。因此,精神生活与思想发展的需要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迅速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利益取向的多元化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当今中国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矛盾化的发展趋向,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方面,不同社会群体和利益阶层由于价值诉求的不同,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因而造就了价值观上巨大的张力和碰撞。另一方面,社会的急速变化与转型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社会群体的思想动荡与混乱。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消解作用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显现,也导致了一些社会成员走向了价值虚无主义,抛弃了价值信仰,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追求。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价值取向庸俗、精神生活空虚。因此,广大人民群众亟需共同的价值观作为思想支撑,确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以此满足自身的价值需要,应对当前社会变革中的价值缺失困境。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价值表达与反映,既是当今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产物,吸收和整合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价值观念。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丰富和充实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为解决人们的精神困惑与价值迷茫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观支撑,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发展需求。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有利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观的发展,统一思想,形成价值共识。

1.3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在取向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价值与利益是内在统一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是价值共识形成的基础与前提。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187利益是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交往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286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利益既是人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实际根据,也是思想观念的现实界限。当然,这些利益是人们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细小的’利益”“利己的利益”。

个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是价值观多元化的生成来源,而根本利益的一致则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7]359。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单个的社会主体自发追求自身利益,而共同利益则依赖于社会整体的价值规范与引导。从最终取向来看,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内在关系,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才能得以有效维护。价值共识就是人们在基于内在统一关系基础上对价值活动中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的一种追求。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是价值共识生成的群体根基,这种利益共同体必须是在尊重社会个体利益差别和正当利益追求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这种价值共识也是在尊重个人多元价值观基础上的共识。作为一种价值共识,当代中国价值观本质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同时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追求。

在当代中国社会,虽然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存在着利益诉求上的差别与对立,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广大人民有着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存在着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达成广泛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又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诉求,体现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具有最大的利益兼容性和包容性,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最大交集”[8]。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是中国人民价值共识的理论表达,也是根本利益一致的价值反映,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 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内在层次与辩证生成

当代中国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最具有活力,其影响力、感召力与凝聚力,能够增强价值观的选择、整合与规范能力,推动价值共识与价值自觉。为此,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之间是相互建构、相互推进的,具有深层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要通过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深层互动,塑造和引导价值认同,彰显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正能量,增强价值共识与价值自觉,将之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行动。

2.1 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

从社会个体而言,不同的社会主体,价值取向与追求也是不同的。但是,一种价值观念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实现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广泛认同,形成价值共识。当代中国价值观要整合与引领社会思想发展,汇聚群众力量,达成社会共识,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价值认同。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认同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才会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评判标准,才会把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才会在生活实践中把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引领。

当然,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价值观价值认同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这既是一个价值灌输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介入的过程。为推进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通过各种媒介、多种形式与途径宣传、推广与灌输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成员领会其核心要义与精髓。特别要通过网络技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最大程度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促进人们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主体,所以也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人民群众才会积极主动按照其要求改造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达成价值上的共识。因此,价值认同是价值观整合与引导的路径,也是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创造力生成的内在机制与动力。当代中国价值观首先要通过价值认同形成价值共识来凝聚社会共识。

2.2 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

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固然重要,但是,要想从更为深层的维度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就必须推动广大人民群众从价值认同走向价值自觉,最终实现价值自信。要达到价值自觉就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心理层面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深入到人们的无意识、潜意识层面。人的意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深层的内容往往是无意识与潜意识的,难以被人意识和察觉,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指引着人的行为。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只有在心理层面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与潜意识,成为他们自觉遵循的价值要求,内化为他们心理上自然而然的东西,才能真正接受与认同这种价值观,进而才能走向价值自觉。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思想动态,了解当前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当今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一些群众的“社会心态也因价值无依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动荡、无序、迷茫、惶惑和无所适从”[9]。这些矛盾与困境,一方面,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心理上亟需一种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与引领,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推广与社会共识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所遭遇的问题,必须通过引导与整合各种社会心态,最大化凝聚人心,才能实现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其次,要充分尊重与利用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规律。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发展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以适应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根据社会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心理状况,创新表达话语,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宣传方式。通过在社会上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渗入人心,深入人心,最终成为社会集体的心理无意识,自觉把它当作人民群众内在的价值追求,当作现实生活中所必须的价值指导,进而在多元价值交往过程中坚定价值信仰,充满价值自信。

2.3 价值转化与价值实践

价值观是实践的先导、方向和指南,实践为价值观开辟现实路径。价值观念只有转化为实际的价值行动,才能形成现实的力量。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1。也就是说,价值观要想转化为现实力量,就必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践行。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历史的精神产物,是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集中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主体和主人的价值观,是主权在人民的价值观。”[10]因此,当今中国价值观根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样,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实践转化也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主体,塑造的对象,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践行的主体。为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实践转化不能从抽象的价值观念出发探讨其现实力量何在、如何实现,那样只能导致价值的虚假转化。相反,我们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双重主体地位,坚持依靠人民践行当代中国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164。因此,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内化为其精神追求与价值信仰,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外化为人们自觉的价值行动,才能形成现实的力量,才能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前进[11]。因而,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转化功能与意义,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成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共同维护的价值观念、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以此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和精神实质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行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践行当代中国价值观,发挥其现实力量,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最大程度地汇集群众力量。当然,当代中国价值观实践转化的效果还取决于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程度与方式。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实践转化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坚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践行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生产与生活、利益诉求切实结合起来,渗入具体活动过程中,促进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自觉感受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力量,才能积极实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实践转化,自觉走向价值行动。

3 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价值表征,也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最高成就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撑核心与价值灵魂,它凝聚着中国的价值传统、价值观念与价值走向,规范和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因而,其未来发展必须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基点,建构当前中国社会的共识。

3.1 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基点,强化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信仰

当代中国价值观要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凝聚力,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从而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信仰,并以其为指导,约束和规范其日常生活。当然,就当下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推广与价值灌输,强化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信仰。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当代中国价值观确立与重构中国人的价值信仰。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其一,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信仰情况与需求采取多样的价值推广与灌输形式。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主体的人民群众不是单一主体,而是多元主体,其价值追求、价值信仰也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层次与需求。所以,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单一的价值灌输的方式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必须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信仰状况,根据不同的人群、群体采取不同的价值推广与灌输的方式。为此,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12]。其二,要遵循人民群众价值信仰与认同的规律和特点。人民群众的价值信仰具有自身内在的生成规律与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价值信仰的特点,挖掘与遵循人民群众价值信仰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引导与确立人民群众科学、合理的价值信仰。其三,还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推广与灌输。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多领域的。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推广与传播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要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到国家与政治的整个运行之中,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过程,融入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的整个教化体系等。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的共同作用,真正使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内化为共同的价值信仰。最终以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信仰为基础,塑造价值共同体。社会共识的生成离不开共同价值信仰和价值共同体的塑造。价值共同体是社会的精神纽带,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价值共同体可以增强群体之间的价值与身份认同,营造共同的文化记忆,引导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通过塑造价值共同体,提高社会群体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真正凝聚社会共识、汇集群众力量。

3.2 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主导,整合与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发展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交往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带来多元价值的交流与碰撞,引起人们价值的多元发展,价值的异质性不断增加,价值共识越来越难以达成。社会主体价值的多元化发展间接地引发了价值对立与冲突,造就了现实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分化与瓦解了社会共同体。在这种状况下,必须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引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发展,促进广泛价值共识的形成。

为此,需要在多元社会思潮发展过程中融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与精神,贯穿其目标与要求。一方面,我们应正确看待与汲取多元社会思潮发展的合理内容与价值精华。多元思潮是多元社会的必然产物。为此,当代中国价值观需要与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吸收借鉴。价值封闭、盲目自大,只能导致价值衰落,甚至灭亡,更无法形成社会共识。只有通过包容性、开放性发展,当代中国价值观才更具影响力、更具凝聚力。这样,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为社会共识注入新鲜活力,激活社会整合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社会思潮发展,实现价值共识与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因此,我们必须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包容性、开放性发展。包容与开放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包容性、开放性发展就是要主张和谐、崇尚自由、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收并蓄,充分激发一切文化活力,吸收一切有益的价值元素,推动多元价值之间平等交流、互动与碰撞,实现价值的融合与互补,价值的选择与进化。在坚持包容性、开放性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扩展其内容,提升其层次。

另一方面,面对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根本价值判断标准和要求,对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要给予科学的批判和坚决的揭露。为此,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发挥主导价值观的作用,引领非主流价值观发展,规范与整合价值观发展,推动人民群众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信仰。因此,我们要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引领能力,发挥其支撑作用,整合与引领社会思潮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认识的统一、价值共识的达成,最终促进社会共识的凝聚和群众力量的汇集。

3.3 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规范,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

价值观与利益观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代中国价值观在本质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当前中国正在进入“差异性社会”,“人民在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趋于一致,而在局部利益和当下利益上存在着各种差别和矛盾”[13]。在社会现实中,每个个体的利益诉求总是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也不可能代表每个具体个体的利益。只有协调好不同社会群体和成员的利益诉求,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因此,需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规范,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让当代中国价值观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利益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自觉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也才能在共同利益的充分实现中得以保障。

当然,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制度保障,改革与发展是其实现的现实路径。为此,需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改革成败、得失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改革的根本目标。坚持改革的方向与性质,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最大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以此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总之,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指针,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凝聚社会共识、汇集群众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林致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4):34-38.

[9]江畅.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147-154.

[10]梅萍,杨珍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心态的有效引领[J].中州学刊,2015(3):94-100.

[11]张国祚.文化产业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前线,2014(12):39-40.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3]任平.论差异性社会的正义逻辑[J].江海学刊,2011(2):24-31.

猜你喜欢
共识利益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