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共同体凝聚力的路径选择
——社会网络中心性视域下人际交往实证分析的方法启示

2016-04-02 02:10:24
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人群成员

杨 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每个个体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在社会中的表达。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际交往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当下,我们深刻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的变化。将这种主观感受到的变化用相对客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是极为困难的,甚至无法完成。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方式来揭示人群交往的内在规定性。在这一方法启迪下,将为增强社会共同体凝聚力的路径选择提供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1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视域下的现代人际交往实证分析

1.1 研究方法

1.1.1假设

(1)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内容涉及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类因素。

(2)人们在社会交往扮演的角色可以体现其在该交际圈中的地位。

1.1.2组织内部结构的模拟:在人际交往中地位的考察

对于某个人或某些人在特定组织内部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其在人际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代替。具体来说,将通过调查得来的受访对象在进行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交往时形成的人和人的关联关系,在GEPHI①GEPHI(gephi.org),一款信息数据可视化利器。其主要用于各种网络和复杂系统,动态和分层图的交互可视化与探测开源工具。可用作探索性数据分析、链接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生物网络分析等。软件中视化为点与点的关系并输出人群网络图(在图中,一个点代表的就是一个人,而一条边代表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另外同步计算出各个点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以便对他们进行分类。

1.1.3组织内部分类的考虑

在人群网络图中,我们可以预测出三大类型。一是较高的点度中心性(Pointness Centrality)①点度中心性,社会网络用语,表示某个点在网络中的解构的中心地位,其数值用点度中心度表示。某个点的点度中心性(度)越高,则说明该点在该网络中处于越核心的位置。的群体,他们在人群网络图中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本群体的核心人物;二是较高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②中间中心性,社会网络用语,表示某个点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其数值用中间中心度表示。某个点的中间中心性(度)越高,则说明该点在该网络中的桥梁作用越大。的群体,他们在人群网络图中扮演桥梁作用;三是处于人群网络图边缘的群体,他们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都很低,甚至就没有参与到人群交往之中。

绝对点度中心度和绝对中间中心度的计算方式:

其中,xij=0(当节点ni与nj不直接相邻),xij=1(当节点ni与nj直接相邻);

1.1.4对分类群体的考察

根据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以及社会地位。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也通过这一方法对分类群体进行考察。但因为研究对象都来自同一校友会,所以认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是相同的,故只考察剩下的两个变量因素。具体来说,又将社会地位细化为社会兼职数量、对工作以及生活的满意度等因素进行考察。

1.2 调查结果

1.2.1在人群交往中涉及经济话题的,其人群网络图如图1所示。

图1

按照研究设计,根据点度中心性,将所有节点根据度的多少分成中心的和非中心的。因为平均度为1.301,故选择平均度3倍,也就是度值在4及以上的节点为中心的,其他为非中心的。

根据统计,有43个节点的度值大于等于4,我们将其定义为中心节点,其余为非中心节点。

接着,根据中间中心性,将所有节点根据其中间中心度分成桥梁的和非桥梁的。根据实际的运算结果,中间中心度的差值非常大,从0到915,故将中间中心度为0的定义为非桥梁的,只要大于0的都被定义为桥梁节点。根据统计,共有33个桥梁节点。如果剔除掉桥梁节点中还是中心节点的部分,桥梁节点剩余22个。

总的说来,在这个人群网络中,中心节点有43个,桥梁节点有22个,其余有211个。

这三类人群在整个群体中分别是什么情况呢?

一是考察中心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表1)。

表1 中心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

结论:点度中心度越高,与收入成正向相关,且相关性较为显著。与幸福指数成反向相关,相关性较不显著。

二是考察桥梁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表2)。

表2 桥梁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

结论:中间中心度越高,与收入成正向相关,且相关性较为显著。与幸福指数成正向相关,相关性不显著。

三是把奖金等各种收入以及现金福利都算在内,了解个人过去一年税后从这份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工作中总共现金收入(图2)。

图2

结论:中心节点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桥梁节点也高于平均水平。

四是考察个人对现在的工作状况(图3)。

图3

结论:工作满意度差异不显著。

五是分析个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图4)。

图4

结论:中心节点生活满意度高于其他。

1.2.2在人群交往中涉及社会、文化话题的,其人群网络图如图5所示。

图5

按照研究设计,根据点度中心性,将所有节点根据度的多少分成中心的和非中心的。因为平均度为1.382,故选择平均度3倍,也就是度值在5及以上的节点为中心的,其他为非中心的。

根据统计,有21个节点的度值大于等于5,我们将其定义为中心节点,其余为非中心节点。

接着,根据中间中心性,将所有节点根据其中间中心度分成桥梁的和非桥梁的。根据实际的运算结果,中间中心度的差值非常大,从0到764,故将中间中心度为0的定义为非桥梁的,只要大于0的都被定义为桥梁节点,其他为非桥梁节点。如果剔除掉桥梁节点中还是中心节点的部分,桥梁节点剩余46个。

总的说来,在这个人群网络中,中心节点有21个,桥梁节点有46个,其余有209个。

这三类人群在整个群体中分别是什么情况呢?

一是考察中心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表3)。

表3 中心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

结论:点度中心度越高,与收入和幸福指数都不相关。

二是考察桥梁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表4)。

表4 桥梁节点与收入和幸福指数的相关性

结论:中间中心度越高,与收入不相关。与幸福指数成正向相关,相关性不显著。

三是把奖金等各种收入以及现金福利都算在内,过去一年税后从这份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工作中总共现金收入(图6)。

结论:收入状况差异不显著。

四是对现在的工作状况(图7)。

结论:中心节点工作满意度最低。

五是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图8)。

结论: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的生活满意度较低。

图6

图7

图8

1.2.3结果比较

由涉及经济话题交往而形成的人群网络:

(1)在基本情况,如性别、所学专业等方面,各层级受访者的差异不显著。

(2)中心节点的升职频率最快,桥梁节点次之。

(3)桥梁节点的跳槽频率最快。

(4)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在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指数等方面都高于其他。

(5)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有明显的同步性。

由涉及社会、文化话题交往而形成的人群网络:

(1)各层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在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上,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低于平均水平。

1.3 调查结果分析

1.3.1经济话题有更显著的聚类和中心度特征——紧密结构、核心凸显;社会、文化话题有更大的网络直径和平均路径长度——高参与度、松散结构。

1.3.2两组数据中不同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的比较

(1)在经济话题交流中的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与其他受访者差异较为显著;在社会、文化话题交流中的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与其他受访者差异较不显著。

(2)在经济话题交流中的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同步性较高;在社会、文化话题交流中的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同步性不高。

(3)在经济话题交流中的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在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指数上较为显著地高于其他受访者;在社会、文化话题交流中的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在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指数上略低于其他受访者。

1.3.3在得出的结论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群体内部的差异,甚至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隐忧。

(1)总的来说,一个共同体的核心还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的统一使得中心节点群体毫无疑义地成为共同体的主角。

(2)桥梁节点在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超越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为他们向中心节点的靠拢,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同步性。

(3)在日常社会和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节点在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感等方面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可能产生对共同体交流氛围的疑惑。

(4)共同体中,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的比例不低,占据了相当位置,足以见得在共同体当中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又集中体现在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上。

2 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法对增强社会共同体凝聚力的方法启示

一般而言,社会共同体是由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特定关系和纽带联系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国家和民族是其最高形式。维系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不仅需要共同的物质基础,更需要趋同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对人群的分析,要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路径选择可以确立为:经济发展是基础,文化认同是根本,个人与群体间的互动是关键。

2.1 增强社会共同体凝聚力,需要夯实物质文明这个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以物质基础为前提。社会共同体的建立本身就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结合社会网络中心性在经济话题上的对人群的分析结果,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维系和发展一个社会共同体,首要前提就是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普遍提升全体成员的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

2.1.1 大力创造社会进步的物质条件

遵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还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也就是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社会共同体(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显然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并支撑其持续发展。

从上述对人群交往涉及经济话题的分析结论我们可看到:一是经济话题有更显著的聚类和中心度特征,也就是节点的高度紧密结构和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的核心凸显,可能带来人们对同一话题的高度关注。二是一个共同体的核心还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这在人群话语体系中如此,上升为整个社会共同体,实际情况也依然如此。三是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之间的同步性较高,揭示出节点在认同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是根本以致于成为人们的共同关切。但另一方面应看到:一是中心节点的核心凸显,也可能造成中心节点的话语主宰和非中心节点的话语式微;二是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与其他受访者差异较为显著。在这种差异性中,应引起关注的是:各个非中心节点和非桥梁节点的排他性滋生和蔓延。因此,只有努力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激发社会活力,才有可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从根本上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2.1.2 努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获得感

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是社会共同体的根本保障。但只有社会财富公平为民众所享,增强获得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社会对共同体的普遍认同和追随。在社会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经济性、社会化、心理支持与影响、社会控制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功能。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个体来说,既依靠共同体获得身份、地位和权力,也依靠共同体帮助其满足各种依靠自身无法满足的需要。简而言之,成员个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包括提高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

从上述对人群交往涉及经济话题的分析结论我们看到:一是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他们在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指数上较为显著地高于其他受访者。这一方面说明这三者的聚合性强,另一方面揭示出中心节点与节点的差距性。二是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的统一使得中心节点群体毫无疑义地成为共同体的主角。这揭示了社会整个财富固然是社会共同体的基础,但社会成员的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才是形成社会共识最为核心的东西。这也是增强一个社会共同体凝聚力的根本路径。基于当前我国实际,一方面需要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防止这一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造成社会聚合力减弱;另一方面,应普遍地公正地实现社会成员的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所以,发展经济只是前置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才是关键,因为只有按照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目标,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发展才能成为增强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2.2 增强社会共同体凝聚力,需要抓住文化自觉这个根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就是历史形成的命运共同体,维系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纽带是文化认同。社会网络中心性在经济话题上的对人群的分析结果,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维系和发展一个社会共同体,不仅需要积极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领域建设,还需要普遍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

2.2.1 坚持搞好社会主流价值的核心引领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总开关”,即对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观念形态反映。不容忽视的是,这一反映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动具有方向上的导引作用。正是这种导引作用,又使其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即对同一价值客体,不同的价值主体,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所处利益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自然有着多元的价值诉求,但维系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只能是主流价值占据核心地位,并发挥引领作用。比如在当下的我国,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揭示着社会成员普遍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

从上述对人群交往涉及社会、文化话题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到:一是文化话题有更大的网络直径和平均路径长度,即在文化交往过程中,社会成员有很高的参与度,但又存在结构松散的特征。二是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与其他受访者差异不太显著,这说明社会成员在文化交往上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和平等性。三是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之间的同步性不高,并且共同体里面中心节点和桥梁节点的比例不低,占据了相当位置,这说明社会成员在文化交往上具有极高的自发性和自由性,表现出不同个人和群体的价值差异性。同时我们还看到,中心节点与节点间还存在同步性不高现象,这进一步揭示出社会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是多元的。而社会共同体的维系离不开共同价值观的确立,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尤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而不是放任自流。

2.2.2 普遍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

任何社会共同体本质上都是文化共同体。核心价值观反映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理想与追求。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与建设,则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1]370。“我们需要懂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为什么不同,只有抓住了比较研究,才能谈得到自觉。”[1]213没有社会成员的普遍文化自觉,显然就不可能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大计,更是需要全民族的普遍共识和力量聚合,这是须臾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高度文化自觉的。

从上述对人群交往涉及社会、文化话题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到:一是中心节点与桥梁节点,他们在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指数上略低于其他受访者。二是在日常社会和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节点在收入、社会地位和幸福感等方面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两个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一定同步,繁荣的经济并非一定带来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社会成员中“高文化”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经济”(高收入、社会地位、幸福指数)。显然,这即便不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太成熟的反映,因为这意味着可能产生对共同体交流氛围的疑惑,进而造成对社会聚合力的消解。因此,应积极主动致力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提升,而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是随着经济发展就可自然而然解决的问题。对于处于“中心点”和“桥梁点”出现失衡的现象,应将文化自觉提升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理念、合理制度安排、公正分配方式等结合起来一起推进。

2.3 大力促进社会成员个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遵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人不仅以“类”存在,也以个人存在。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对人群的分析,即通过人群交往和社会活动、站在“人群”角度的探讨,实际上是中观维度对社会成员研究的具体实现。由此启示我们,增强社会共同体凝聚力,需要实现社会成员的个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我们对社会成员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性的基本认识,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类”。人民群众中的“类”属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所以他们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力量,是具有改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都呈现出新局面的当下,人民群众也创造出了符合时代精神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人群”。基于“群体”层面的社会活动和人群交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实现和研究人民群众的具体对象。社会活动和人群交往的展开又都是基于影响(推动和制约)社会历史条件的经济、政治和精神三因素。通过这三方面对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的探讨,能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能分别从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顶层设计导向两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更好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三是“个人”。在普遍性上,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特殊性上,每个人的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等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不难看出,前两点都是社会成员社会性的集中体现,第三点则是社会成员的个性外化。显然,只有实现社会成员的个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才能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

总之,无论是在经济范畴,还是在社会和文化范畴,中心节点、桥梁节点和一般节点分布均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话题中,点度中心具有集中性特征;在文化、社会话题中,点度中心具有分散集中性的特征,而点度中心表示的是一致性或总体整合度。所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话题上的集中并非社会成员意见的一致,现实是多元社会主体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诉求、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而文化所呈现的分散集中性,则更是反映了社会成员存在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并非天然的一致性。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高度关注点度中心,具体到实践上就应该在关注个人意识和群体观念发展变化的同时,注重社会成员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共同体人群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在逃犯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共同体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