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锐
(太原师范学院 影视艺术系, 山西 晋中 030619)
【艺术学】
微电影中的微文化
李锐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微电影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以文化的视角分析微电影或者从微电影中发现文化的呈现,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微电影的艺术特质,从而折射时代的影视艺术要求及文化景观。
[关键词]微电影;微文化;艺术特质
电影诞生之初的作品都以情景剧的短片出现,表现一个场景或一个情节片段,展现视觉奇观是其主要特点,如《火车进站》、《水浇园丁》时长都仅有约一分钟,在《火车进站》中有火车迎面开过来的冲击感,在《水浇园丁》中有对于生活中戏剧化场景的记录。但诞生之初的电影不同于当下的微电影,微电影是适应时代发展产生的电影类别,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微电影对应微叙事,它应属于故事片的范畴,因为它往往包含完整的情节和故事,因而具有故事片的所有特性,仅仅在叙事内容上体现为微情节和微叙事。微电影不同于以音乐为主线的MTV,也不同于以情感表达为主线的影视散文和客观写实的纪录片。
微电影具有“四微”特征:“微播出时长”、“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和“微平台传播”,其艺术内核表现为微叙事。“也许从今天来看,微电影刚刚诞生,美学上还很幼稚,市场上还很弱小,但由于它高度契合了‘互动视频时代’,它将会拥有非常广阔的未来。”[1]正如一句口号所讲“这个时代流行微电影”。
微电影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叙事电影的微电影文化现象,成为微文化的一部分。微文化包含技术文化与精神文化,其出现基于新媒体的崛起,从形式和内容上成为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微电影中微文化的生成
1.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
微文化是个外延宽泛统摄性较大的概念,它是一种文化的变体,基于对世俗文化、传统媒体文化的加工和改造,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微电影是微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微电影展现了微文化的特征,是微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本文着重探讨微电影中的微文化现象,以此来理解微电影的文化特质。因为微电影是微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微电影从主题、叙事模式、镜头运用等方面对于传统电影进行改造而非简单的截取,因而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媒体文化,微电影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微文化表征。同时,“微电影在传播当代中国文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有利于塑造中国青春、时尚、富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形象,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的青年受众”[2]。
2.传播方式的变革
随着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体平台的发展,适应新媒体文化的艺术变体随之产生,微电影便是传统电影适应新媒体平台的变体。微电影主要在网络、手机等媒体播放,并不适应影院的播放要求,体现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载体的变化,导致表达方式以及内涵的变化。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微电影具有近7亿的网络受众群体。观看微电影是对传统电影观看仪式化的消解,因为其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其观赏更具有个性化、选择性、随意性等特点。
3.受众群体的产生
微电影观众人群目标性比较明确,被称为触屏一代,面对的人群是大量具有个人支配时间或休闲时间的喜爱视觉媒体的人群。“从百度指数‘微电影’的搜索人群来看,其关注人群中男性比例占多数,年龄多在20~29岁,以学生为主,教育水平集中在高中及以上学历。”[3]微电影的运营模式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体现为点击率和观影的时长。微电影最佳的时长也可以从受众的观看概率上获得启示,“在时间长度上,广告主定制的微电影时间应控制在30min以内才能保证受众在接触到影片后的有效观看;影片长度如果控制在10min以内,受众进行有效观看的概率最高;如果影片长度超过30min,受众基本上不会再选择观看影片,基本上很难得到受众的有效观看。”[1]传统电影以票房为商业上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微电影以受众关注度和点播次数为衡量标准。
4.文化伦理界限的模糊
许多微电影为了博人眼球往往碰触伦理底线,在情色方面、粗俗文化的表现上较为赤裸裸,在影片未分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鱼目混杂情况,同时由于网络监管的难度较大,使得微电影成为藏污纳垢的载体,不利于其成熟和艺术上的提升。微电影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商业性的胎记,因而在商业利益驱使之下,伦理文化规范的缺失很容易让微电影走入文化的误区在伦理上沉沦。因而用文化现象而非用艺术来定义微电影更为合理,因为许多质量较差的微电影不论在思想上还是情感上都属于粗糙低俗的,难以归入艺术的层次。
二、微电影中微文化的特质
1.消费文化
时代进步使人们能够享受更多的休闲时间,对于填充休闲时间的休闲供给产品需求增加迅速,对旅游观光、影视欣赏、健身娱乐等休闲类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消费休闲供给品成为当下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生活方式休闲化导致社会整体出现休闲心态或休闲心理,受到休闲心态的影响,将个人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休闲化成为趋势。休闲心理休闲文化塑造出特殊的观众群体,喜欢观光式的游赏,拒绝深刻和悲情,喜欢与主流价值无关的调侃戏谑而非深刻的幽默,喜欢猎奇的文化现象与异域风情。消费体验置换深度感悟,休闲消费的特点恰恰对应于观众对一类艺术题材的偏爱。
2.人性反思
微电影在文化上表现出内在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与文化消费性相冲突的又一特质是对于人性的反思。人性反思是艺术的终极追求,如以动画形式演绎的微电影《人性》将人性通过艺术思考哲理化的视觉表达,展示工业化下人性的物化与变异。人性反思的题材集中于现实生活的遭遇,是小人物悲喜情感的夸张表达,因而人性的表达更具有类型化、标签化的特征。人物的阶层性思想与情感的差异成为表达的对象,而这种阶层的划分显得更加简单,草根与成功者、普通人与土豪等阶层的划分更像是身份的平面化描摹。注重对于地域、时代背景的突出表现,彰显了在文化颓废或缺失的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过程;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之下,对被忽略的边缘化人群的人性关怀再次被强调,生活在工业文明边缘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被遗忘的人、迷失自我的人被关注被凝视。微电影对于话语权的主动争夺导致更多草根人群或高楼大厦背后没落的街区在这里亮相发声,这使镜头有了多向的视角,或浅或深地观赏着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影视记录的功能得以极致的发挥。虽然人性表现多停留于表面,但如公益类、道德关怀类等小而暖的温情题材,让现代文明下个体的感受还是被表现和被关注。
3.话题聚焦
围绕时代话题的作品,多是将时代的背景以新闻的形式镶嵌在作品中,显示故事的时代性、现实性,这是电影背景常用的方式。而过多的新闻镶嵌反而影响了故事的叙事,或者故事主要情节由背景镶嵌,将情节生拉硬扯肆意填充,最终不伦不类,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只有一种混乱的情绪,这是目前微电影中常见的问题。对于话题的关注,也显示微电影艺术的时代感、灵敏度和话语力量,如胡戈的微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话题表达最终成为一个事件,是“微电影抗击大电影的一个有名实例”。
4.情感宣泄
艺术中所表达的情感总是相似的,微电影是时代焦虑感的最佳载体;它以当下的情感为艺术表达的养料最为合适。转型时期的社会人群的情感多样而复杂,其最适合艺术的表达但也最难以艺术化的表达,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过滤器,它需要对情感进行提纯包装,即使不令情感高大上也需要为情感的宣泄找到一条出路,微电影的情感表达因而也就变得多种多样,当然情绪情感把握的越细微也就越富有艺术价值。
三、微电影中微文化的表达
1.综合嫁接——文化的拼贴杂糅
微电影在文化呈现上表现出马赛克式的文化拼贴的特征,这是现实中普通人的真实文化处境。文化马赛克后文化的主体变得模糊和不清晰,因而人物更加难以定义,人物的形象也具有了杂糅的痕迹。越是清晰单一的文化人物的形象与越明朗越有力量的情感表现越具有艺术性。情感的复杂性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的多元和游移不定,多元文化造成对人性的撕扯的痛感,现实的吸引力太强,使得艺术的星空距离地面不会太远,现实强大的吸附性让艺术逃不脱它的“地心引力”,使得生活在现实与艺术空间内的创作者有种窒息的感觉,表现在作品中即是一种文化的窒息感。人们需要找寻理想和希望甚至信仰,而其意志似乎在现实中饱受摧残,因而微电影文化往往偏离文化中心轨道,既想逃离也想皈依,成为文化的摇摆者。
2.解构重构——叙事元素的置换
如果微电影想真诚严肃地去讲述故事的话,它讲述故事的模式并没有变,因而对于微电影中的精品来说故事是第一位的,无论故事的背景是都市或乡村,人物似乎都有感同身受的时代焦虑困惑、欲望追求,正所谓“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故事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三十六种戏剧模式”说明故事的模式有规律可循,那么套在模式中的故事内核或情节片段可以大量置换。微电影中的这种置换显而易见,置换好的话依然精彩,如若缺乏创意则容易流入简单的模仿或抄袭。微电影中叙事技法尤为重要,也被创作者所重视,如用环形叙事、散文化叙事,在叙事时间上过多的跳跃穿插、穿越剧的时空组接等。微电影场景比普通电影要少很多,叙事时间更加集中,叙事的容量变化使其叙事节奏要进行相应变化,避免出现拖沓或者急躁的现象。
3.由内而外——心理叙事的诉求
微电影多为微成本投资(也有高成本投资的微电影,它承载了更多的商业宣传功能,是一种广告形式),受制于成本设备技术的原因,因而避免大场景制作,多用自然景观或室内人工场景、生活场景,室内场景戏较多,使其较多表现家庭伦理或个人心理意识流,心理叙事较多,由外在奇观转向内心情绪的表现或展示。微电影难以表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因而转向表现细致入微的人物情感,展示生活的别样状态,或者对人物内心的渴求进行夸张戏谑式的表达进行自嘲卖弄以博得受众舒怀。
[参考文献]
[1]盖琪.微电影传播与青年文化建构[N].光明日报,2013-12-24.
[2]张晟钧.微电影商业传播模式研究[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226/c150620-20023243.html.
[3]芭乐观察第7期:互动性对于新媒体影视传播的推动与效果影响[EB/OL].http://www.bale.cn/content-144-2296-1.html.
【责任编辑冯自变】
Culture in Macrofilm
LI Rui
(DepartmentofTVandfilmart,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Abstract:Microfilm is an artistic as well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alysis of micro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or study of the 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microfilm will help us grasp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microfilm deeply, thus reflecting the som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V and film art and cultural landscape.
Key words:macrofilm; culture; artistic features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098-03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锐(1981-),男,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助教,硕士。
[收稿日期]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