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然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高职教学中的积极归因浅论
李惠然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不同的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归因动向,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积极归因,还要防止归因偏差。在高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鉴归因理论,研究学生的归因特点,运用科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归因;学习动机
1.归因的含义
归因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和解释。归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在人们对事件结果进行追根溯源,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它往往对人们的期望、情绪和动机产生一定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错误的归因则与之相反。所以,学习并掌握归因理论,对于解释人们的过往行为,以及控制、引导人们的未来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2.归因理论的产生
1972年,著名的归因研究者、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在对过往动机理论剖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基于动机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归因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归因不同,动机相异。如果一个青年教师将自己上课效果差归因为自己没有当教师的天赋,那么他就根本不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因为天赋是无法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他会觉得“努力也是白搭”;相反,如果这位教师将自己上课效果差归因为自己备课不够认真和充分,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在下一次备课的时候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备课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因为备课是否认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同理,如果一个学生将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自己脑子笨,那么他必然无心学习,因为脑子笨是天生而无法改变的;相反,如果他将成绩差归因为自己学习不够努力,就可能“知耻而后勇”,为成绩不落在人后而刻苦学习。这表明,归因是影响教师和学生未来行为的重要因素。
维纳的归因理论表明,无论教师和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一定比归因于能力会引发更强烈的动机水平。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看其学习结果,更要看其努力程度,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业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在高职教学中,恰当运用归因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掌握了归因理论,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归因,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教好课程,除了对相关教育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之外,还需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合理归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归因方式不同决定着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而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1.能力归因
倾向于能力归因的学生,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头脑聪明、能力强,易骄傲自满;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归因方式的消极影响。如在课堂教学中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肯定中指出其不足,避免其骄傲自满;难度不大的题可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肯定中指出其亮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其自卑心理。
2.努力归因
倾向于努力归因的学生,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或努力得不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具有一定合理成分的回答)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寻找学生的进步和亮点,让学生感觉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有回报”,从而坚定继续努力的信心。
3.难度归因
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往往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小,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将结果归因于外界因素。对于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教学上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学习难度要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最好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还可以预先给学生准备好“梯子”,使得学生在关键时刻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样有助于学生就题目难度进行思考,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目标。
4.运气归因
倾向于运气归因的学生,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运气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徘徊不前。如果“运气”主导了学生的归因倾向,必然导致其学业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运气归因倾向,可以通过绘制学习成绩折线图的方式,从纵向对比中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不是运气决定的,而是平时努力学习的结果,逐步将他们的运气归因转变为努力归因,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1.根据学生的归因特点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归因特点因材施教的典范,当属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据《论语》记载,一天,子路和冉有先后问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听到合于义理的事就去做吗?”孔子分别给予两人截然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你的父兄在,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呢?”对冉有则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为什么回答会这样不同?孔子的解释是:“子路脾气鲁莽,所以,我提醒他退让;冉有性格懦弱,所以,我鼓励他进取。”
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归因倾向因材施教,堪为当代教师的榜样。教学中,教师要纠正学生把成绩不理想归因于没有学习天赋的错误倾向,增强其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消除其学习中的自卑情绪体验,强化其努力程度不够的归因,增强其成功信心。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越无信心,学习兴趣越低,成绩也就越差,最终进入恶性循环,导致放弃努力。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训练,引导其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让其摆脱失望和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让其体验到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所进步的喜悦。引导学生坚定“只要坚持努力、调整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获取成功,并取得更高层次成功”的信心。
2.多使用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在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往往根据老师的评价和自己的学习体验,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线索。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有时教师的一句话,甚至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失败表现出同情和遗憾,认为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导致其失败,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被挫伤,从而降低对成功的预期;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失败表现出不满,认为他努力不够,则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内疚并自责,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获得成功,激发出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运用归因理论教育学生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积极归因,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在归因时出现偏差。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鉴归因理论,研究学生的归因特点,科学地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学习能力。
[1]B维纳.论心理理论的建构和动机归因理论的整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9(3):17-29.
[2]黄桂明.高校教师激励过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1-32.
[3]孟勇.归因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4):96-97.
[4]莫顺婷.浅谈程序性知识的英语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1(19):68-71.
[5]崔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21-23.
[6]于东.归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百家争鸣,2012 (6):98.
G44
A
1673-0046(2016)5-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