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启示

2016-02-13 05:46莫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校企德国教材

莫竞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启示

莫竞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因培训质量高而举世闻名,是德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市场行为与企业行为兼具的特点,在德国受到广泛支持与应用,近年来也被我国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借鉴。本文将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特点与优势,从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分析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机制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并就实际提出若干参考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也是欧洲的经济引擎,其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所谓双元,一元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另一元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实践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相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型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做到企业一线实践和学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以培养符合实际市场需要、具备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一种兼具明显市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学习和效仿。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待完善,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的灵活度有待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在实际操作中无法适应企业节奏。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还有待加强,而如何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真正无缝对接地相结合,相关解决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设置课程

1.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特点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以下简称“双元制”)下,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理论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覆盖了专业所需相关理论,做到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课程则基于企业实际操作进行编排,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累积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以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基本从业能力(包括岗位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为目标,还注重培养“关键能力”,即纯粹的专门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如中途发生岗位或单位变动,学生可在自身专业水平及技能基础上进行调整与适应,从而在一定时间内重新掌握、熟练一门新技能,并重新投入就业岗位。此外,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企业培训则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

2.我国职业教育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日趋成熟,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逾千所,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然而,部分院校或专业在理论课程编排中并没有紧紧围绕“职业”二字,未能真正根据实际市场情况和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当中不排除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生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等。当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安排了脱离当前社会实际需要的课程,学生通过数年的努力,最终却掌握了一门较为冷门甚至面临淘汰的专业技能,结果在求职中屡遭碰壁,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工作岗位。

3.可借鉴之处及相关建议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最显著特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市场需求与经济需求。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将学校理论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情况有机结合,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可从如下三点考虑:(1)围绕培养目标,定期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改及更新,随时就行业最新动态、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充分调研,把一些已过时、与市场需求不符的课程去掉,突出职业特点,并做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2)深入企业调研,通过了解企业最新情况,进一步掌握行业信息及人才培养要求;加强与企业沟通,针对企业反馈调整课程结构,如会计专业,掌握当今企业普遍应用的核算操作软件类型,从而对软件操作课程作相应修改。(3)可每年对毕业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及近年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追踪,根据专业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如岗位技能要求及适应情况、设备使用情况、岗位考核制度、毕业生就业自我评价等,通过分析数据,获得当下较能客观反映市场实际和行业状况的资讯,了解企业需求与人才需求,修改与完善理论课程设置,进一步体现其与职业技能挂钩。

总之,理论脱离不了学校与企业和市场的沟通,始终以实际市场与职业需要为导向,并随时根据行业一线情况进行修改或调整;企业根据最新市场情况、经济导向、设备状况等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二字。

(二)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相结合

在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共同使用。理论教材根据联邦教学大纲而设;实训教材则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编写,作为通用的实训教材,进一步使培训体系标准化及确保培训质量。“双元制”模式下的理论课程设置与实践课程设置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双管齐下、共同协作,形成一套完整又互补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训。

反观我国现状:(1)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的界限较模糊,尤其文科,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方针或标准,部分院校则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教材种类,相对德国“双元制”的统一性,我国在教材征订上更偏向“个体性”。(2)部分教材缺乏时代先进性与实用性。以电子商务为例,目前跨境电商为该领域的新兴热门行业及时下讨论热点,备受国内外关注,在贸易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院校在所选教材上往往只侧重传统型电商模式,涉及跨境电商的描述较少,与当今领域发展趋势存在一定脱节。

针对以上问题,从德国“双元制”教育得出的启示与思考:(1)“双元制”模式设立统一大纲标准,对教材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明确分为理论与实训两类;鉴于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的特殊性,采用全国统一的大纲和制定教材并不现实,可行性较低;但可考虑相对缩窄范围,如以省为单位或经济状况接近的区域如珠江三角区等,设立省级专家评审组,根据当地经济情况、本土特色等制订省内统一大纲,并严格划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通过对教材实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其严谨度。(2)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家相关政策类文件,在征订理论教材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教材先进性与实用性;针对实训教材,在遵守地方统一标准大纲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可通过协商沟通,结合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修改调整,或酌情补充其他培训内容。

(三)加强校企合作,做到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合理分配

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年,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负责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工作。企业参与的培训模式具备以下优势:(1)同生产紧密结合;(2)企业的广泛参与;(3)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4)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拥有过硬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技能面,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也普遍认可校企合作模式,但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文科类专业;同时,实习时间多数采取集中安排,如某整一学期不安排任何理论教学,学生统一在外顶岗实习,进行技能培训。因此,学生在获取某一理论知识后未能及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作检验,当真正踏入社会时,难免产生生疏与不适应。在德国,受教育者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学徒,从其教学地点与课时编排可看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些学校甚至以周为单位,前半周安排理论学习,后半周则为实践培训,或一周内理论实践培训隔天交替,此做法既有利于学生对某环节专业知识通过技能操作及时消化吸收,也在某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此外,实训条件由实实在在的企业提供,并由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客观性和专业性得到有力保障。

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办学特点、专业结构、地方经济、政府政策等,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沿用的课时安排,加强与企业对话,条件允许下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一步有效结合,实现校企联动、共同育人,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确保其岗位适应性,提高其社会综合能力。

二、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致力于打造应用型人才,可见,企业在当中扮演关键角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这必然要求企业和学校密切配合,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视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然而相对德国,我国部分院校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笔者将结合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现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与政府合作,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

目前,我国职业类院校基本与企业存在合作关系,包括“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但在培训过程中,缺乏有效机制进行监督与把关,导致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模式制定了相应指导方针及政策,但仍缺乏具体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规定,从而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很多校企合作只靠短暂性热情,制度难以得到保障,从而使校企合作模式难以得到深层次推广。而在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方案由政府和德国工商会共同制定,工商会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各项指标,包括企业规模、培训师资质、设备情况、培训场地以及经营稳定性等,全方位进行评估审核,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充分获得技能培训。因此,我国可考虑仿效此举,与政府沟通,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或授权相关教育部门进行把关及指引,既考察企业质量,也审核学生水平,为学生挑选具备培训资质的企业,也为企业提供符合培训条件的学生;通过多方协作,学生与企业在学徒质量、能力表现、培训效果等都得到重要保障,也有效杜绝任何一方出现倦怠、不作为、敷衍了事等负面现象。

2.加强法律机制,做到有法可依

法律的存在,对社会各种行为进行监督与约束,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等,其中,教育机制也需要法律的支持与指引,在实施过程中将更完善和更规范。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监管与保障,德国十分重视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作为主要学习地点之一,必须遵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同时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并按照《职业教育条例》规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及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与考核工作;而学校方面,则依照州学校法、各州与联邦政府签署的相关教育协议履行自身职责。由此可见,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在各自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法律的指引与约束,进一步提高整个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并保障各方权益,确保人才质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对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等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但缺乏具体实施的细则说明与解释,以致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在某程度上有失严谨,甚至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主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因此,我国在职业教育尤其校企合作模式上,应重视并树立健全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划分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并明确其管理范畴;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与约束功能的基础上,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权益,并对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把关与管理,确保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进行。

3.建立津贴发放制度,实现企业学生互利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政府对培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统一分配中央基金(中央基金指所有国营、私营企业定期向国家上缴的一笔款项),而企业在整个培训周期内对学生发放该基金作为生活津贴,包括医疗、失业、养老、工伤保险等。这种津贴发放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保障学生生活各方面福利,提高学生积极性,尤其对于家境较贫困的学生而言,相当于勤工俭学;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发放的津贴实际低于正式职工的薪酬,通过相对廉价劳动力创造了价值,也降低了正式职工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成本。此外,一旦学生通过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并获得技能证书,与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随即终止,但学生仍具备选择正式就业机构的权利,而不受培训企业的限制与约束。津贴发放制度对于企业和学生而言,可谓互利而双赢,既保障学生福利,也为企业带来效益,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借鉴。

总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具有技术鲜明性及一定前瞻性,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在特定的“双元”环境中学习,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同现行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模式更受职业院校欢迎。这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近几年也被我国不少院校与企业借鉴采用,但由于国情、政治体制、经济因素等差异,在借鉴过程中决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如教育体制、市场需求、资源分配等作相应调整,甚至改革,做到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教育模式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之丰富和完善。目前,我国还处于借鉴学习阶段,应展望将来,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双元制”模式在全国职业教育中得到普及,学校与企业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专业技术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及各行业发展。

[1]李晓军.德国“双元制”课程特点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1).

[2]元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3]王秋玲.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启示[J].职业,2014(11).

[4]谢定生,龙筱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5]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7]邢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万烨锋.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G718.5

A

1673-0046(2016)5-0006-03

猜你喜欢
校企德国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