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杰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城市建设与管理]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以合肥市高新区为例
曹红杰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打造智慧城市日益成为各个地区振兴经济、变更发展方式的首要抓手。文章介绍了合肥市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近况,剖析其面临的障碍,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从而对当前各个地区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不无裨益。
智慧城市;高新区;探究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对于创新经济驱动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整合难度大等千式百样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简述智慧城市缘由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合肥市高新区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目前智慧高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从而对当前各个地区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起到借镜观形的作用。
1.智慧城市理念的来源。2008年,IBM高层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得到了以美国政府为首的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而“智慧地球”理念的落地实施,离不开作为地球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城市的支撑。两年后,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被各国政府当做抢夺下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和话语权的智能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建设的热潮。
2.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容。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智慧城市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生、公共安全、交通堵塞等各类问题及需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整合都市各类资源,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可分为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个层面。具体包括宽带网络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金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各个领域。
3.智慧城市的特征和意义。智慧城市的实现得益于四个方面:其一,信息感知网络以系统的需求为导向,对城市时间、空间等各个维度进行广泛覆盖。其二,传感网、互联网等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种网络的“应用融合,深度互联”。其三,以云计算技术作为有力支撑,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其四,信息开放,资源共享。从本质上看,智慧城市理念反映的是城市发展既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更要实现城市经济、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智慧城市建设的功用在于:首先,从政府、公共服务组织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创新经济驱动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其次,对企业来说,助推产业智能化改造。最后,对市民而言,提升生活品质,促成全面发展。
(一)智慧高新建设现状
1.整体的智慧网络架构初具规模
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终端、APP)构成了高新区整体的智慧网络架构。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2015年合肥高新区全光网络已经覆盖到城区所有区域,光纤接入式宽带连接正广泛普及。在物联网产业领域,高新区内引外培,目前集聚了朗坤物联网、维天运通等一批物联网新兴企业。在终端设备方面,高新区所属的兴园小区预计2016年年底将会推出“智慧兴园”手机APP平台,助推兴园小区“一公里服务圈”的想法逐渐落实。
2.传统产业革故鼎新,新兴产业方兴日盛
家电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是高新区两大传统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要素,两大传统产业发展异常迅猛。以家电产业为例,高新区集聚以格力、惠而浦、工大先行为代表的150余家家电企业,面对销量“天花板”已然出现的困境,这些家电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选择基础产品升级、智能家居制造、智能家居服务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驱动力。面对经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光伏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节能环保五大领域。以光伏新能源产业为例,高新区共聚集光伏企业46家,基本涵盖了光伏发电、储能、产品应用及服务等热点领域,其中,引领国内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阳光电源,2014年业务收入达30.6亿元。
3.城市经营逐渐智能化、规范化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工程,高新区披荆斩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助力智慧高新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在智慧高新建设融资模式方面,高新区管委会秉承市场化、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成立“合肥高新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营公司”。在城市的运行管理方面,高新区推广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通过对应急、交通、公安、环保等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创立了高新区统一的实时运行态势和体征监测系统,大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准。
(二)智慧高新建设遇到的困境
第一,资源整合关山难越。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与智慧城市息息相通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智能孤岛”的威胁迫在眉睫。从管理层面来讲,由于政府部门行政分割的现象短时间难以根治,海量的数据和信息难以共享,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计划停滞不前。
第二,新兴产业结构偏散,智慧高新建设根底未深。高新区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中,以光伏发电领域为重点的光伏新能源产业一家独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滞后。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的智能语音领域独占鳌头,物联网、大数据管理服务等领域进展缓慢。
第三,相关人才匮乏,智慧高新建设裹足不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目前与智慧高新建设息息相关的人才严重匮乏。其一,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数量欠缺。其二,对智慧高新建设规划、相关政策法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殚见洽闻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
第四,现代服务业进展迟延,成为制约智慧高新建设的短板。其一,从高新区居民的角度来看,提供高质量的居民生活是智慧高新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目前高新区大型城市综合体、优质居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大部分还处于建设期,尚未发挥配套服务效应,短时间难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其二,从高新区众多科技企业的视角来看,助推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是智慧高新建设责无旁贷的义务。然而,目前高新区科技服务配套措施远远无法满足高新区众多科技企业的需求。
第一,智慧整合,破解“信息孤岛”。在技术层面,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标准规范缺失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之间要积极主动磋商,借鉴国外相关技术领域准则,创立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信息化架构标准。在管理层面,针对政府机构各司其职、管理分治造成的信息数据难以共享的困境,高新区要主动转变管理方式,以“互联网+”为手段,探索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例如:以高新区门户网站为平台,加强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系统建设,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
第二,着力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夯实智慧高新建造基础。其一,对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高新建设所依赖的核心技术要重点关注。以大数据这种新业态为例,合肥高新区应以发挥自身在健康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为切入点,与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进行合作,构建合肥高新区健康大数据产业集群。其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新区家电、汽车两大传统产业的嫁接、融合。以汽车产业为例,高新区要吸引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企业高端切入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等新领域。
第三,培植相关人才,为打造智慧高新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充分引入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新区要围绕与智慧城市紧密相连的重点产业领域,充分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徽籍人才,建立同乡各类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加入智慧高新建设的大军。其次,聚焦高新区重点产业需求,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园区企业、科研院所,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产品,通过技术人才培养、高端人才进修、研发技术团队“带土移植”等措施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鼎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破解智慧高新建设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方面,对于进一步显现的商贸娱乐及餐饮等生活、居住配套需求,高新区要加快道路、水电气热、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同时继续完善园区大型商超、餐饮、电影院等商贸设施,建设高档社区、专家公寓、青年公寓等不同档次居住用房,完善生活配套。另一方面,对于日益呈现的科技服务配套需求,高新区应施行“科技服务领航方案”,逐渐培育和完善一批技术创业、中试孵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打造企业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专业科技服务区、成果应用展示交易区等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为高新区各类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支撑。
[1]秦志光.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74-80.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01.
F29
A
1673-0046(2016)5-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