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

2016-02-13 05:25朱姝姝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0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人文精神

朱姝姝(辽宁师范大学 中文系,辽宁 大连 116000)



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

朱姝姝
(辽宁师范大学 中文系,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从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入手,研究其传达出来的内容特质,试图在人物刻画、思想蜕变及人文精神三个方面与读者一同探讨,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并论其原因、价值意义。

关键词:内容特质;艺术特色;人文精神

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作家的出现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就是萧军,从《跋涉》到《八月的乡村》,再到《第三代》,都为当时中国人民觉醒继而反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萧军的研究正如《现代文学研究》中说,“萧军研究虽起于30年代鲁迅为二萧处女作《跋涉集》作序,但后来并未有多大进展”[1]。目前对于萧红研究日趋繁盛,但对于同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萧军的研究可谓寥寥无几,尤其是其最突出的创作《第三代》,仅有张毓茂[2]、马海娟[3]、程义伟[4]、李凤吾[5]、陈光陆[6]等学者的论文。学术界对《第三代》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为此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对作品进行深入了解。

一、《第三代》的思想特质

《第三代》恢弘大气的构造,细腻幽默的言语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令读者不禁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情绪起伏,通过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作家为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探索,展现了作家对人类的关怀。

1. 各具特色的人物刻画

《第三代》通过一系列人物刻画向我们展示了各色各样的形象,个性鲜明。汪大辫子懦弱、隐忍、算计、自私自利,遇到事情只会想到自己,如果自私自利可以分层次的话,汪大辫子只能算作低层次的,他的自私不仅是牺牲别人,也是牺牲自己,在困难、灾难面前他不会挺身而出,为自己辩护,争夺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默默承受念着“算了吧”。汪大辫子的人生是狭隘的,拘泥于生活的最低级层次,若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划分,汪大辫子只徘徊于温饱、生理、安全和爱,至于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要在汪大辫子身上体现得就微少了,这样的形象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萧军形象地刻画出来,也是给我们一个借鉴。而作为汪大辫子妻子的翠萍则是干净利落,她有智慧,懂得反抗。作品中,翠萍着墨较多,从丈夫被捕到被逼去羊角山,从遭史仲居迫害到自杀,从信基督教到醒悟,翠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她活得有尊严,不愿亏欠别人,翠萍是倔强坚韧的,她不许别人践踏她的尊严,然而翠萍毕竟没受到过多少教育,也有迷惘,误入了基督教,听从卜教师的安排,幸好她是幸运的,在焦本荣与田家梅的帮助下看清了卜教师丑恶的嘴脸,逃离了魔爪。翠萍夫妇的对比滑稽又发人深省,让我们看到了反抗与不反抗的差距。至于林青和井泉龙,他们的形象自然不必多说,鲜明的反抗精神、不服输的勇气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特色,是《第三代》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而杨洛中与林荣二人都有狡诈、做作的痕迹,杨洛中自己家着火,却以林青“烤胡子”的名义将林青送入大牢,再惺惺作态地说是为村中除害,外善内恶、笑里藏刀。然而,杨洛中也是可悲的,他思想出现偏差,一直活在为村中人服务的意识里,甚至连他自己都会被自己感动,他也并不是真的想要井泉龙的命,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做村中的“土皇帝”,在把井泉龙送入狱中后,还是把他放了出来,杨洛中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在憎恨之余,同情也相映迸发。再者,林荣——林青之子,他不像他老子那样为人正直,时而偷滑取巧,自私冷酷,卖假酒,卖腐肉;时而又虚伪虚荣,作出彬彬有礼的样子,读者会鄙视,会厌恶;但林荣也有他的另一面,是他的自卑,友爱,包容。自卑、虚荣、自尊是三个交织的层面,“每个人有一点虚荣心,这很正常,因为虚荣与人的自尊心有关,自尊心这个东西不太容易掌握,一个人的自尊心若是过分、过强,或是走向极端,很容易变成虚荣心,虚荣心给人带来的只有伤害”[8]。过度自卑和自尊都会产生虚荣,而自尊和自卑又是相辅相成的,林荣是自卑的,流浪在俄国,处于社会最底层,为了补偿心理的空缺,装作谦和有礼的样子,也就不足为过了。佛民娜背叛了他,但在佛民娜也遭到抛弃时,他却重新接受了佛民娜,这何尝不是一种宽和?萧军笔下的人物是辛酸的,是强势力压迫下坚强生活的小人物,这个世间,无论是可恨还是可笑,都有他们可怜又可爱的一面。《第三代》是一部充满爱的作品,复杂又感动,刻画人物形象又有个性,是现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好书。

2. 思想的逐渐蜕变

《第三代》中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压迫中反抗,在反抗中觉醒的人。这种觉醒有本身意识的觉醒,像井泉龙,带领凌河村的人摘掉龙王的头,然而觉醒更是在外界帮助下形成的,七月在大辫子被捕后与翠萍的一番对话中醒悟,意识到女人的伟大,也消融了与老婆之间的憎恶,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人了,他走出思想的禁锢,在翠萍和井泉龙的带领下开始了思想的觉醒,走向一个真正的人。林青是受到了焦本荣的影响,向他传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展现爱国的伟人们,使林青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翠萍是受到田家梅和焦本荣的影响,意识到基督教的可怕,看清了卜教师面目的狰狞,他们是用搜刮弱者的钱财装饰自己的,终于意识到那些“洋巫婆们”和“中国的跳大神们”没什么区别。田家梅本身是受到过文化教育的,在遇到焦本荣之后,她开阔了思维,坚定了意志。而焦本荣自己又是受人影响,在朋友高天青的鼓励下,勇敢地扛起了示威的大旗,参与斗争。这里的觉醒都是在别人与自己的双重作用下展开的,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七月、林青他们相反,杨五爷一直沉浸在他的“大家族”里,唯杨洛中命是从,兢兢业业,奉献自己,为了所谓的和平常常委屈自己,崇尚“高贵的血统”,是一个骨子里的封建小人物,然而,他并没有得到他相应的回报,也可以说他恰恰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杨洛中的讽刺轻易地让“大公无私”的杨五爷病倒了,思想上的腐朽必然是遭到唾弃的,不恰当的和平也许是一种罪恶。至于《第三代》开篇春二奶奶的死被评论家们说成是与《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死“惊人地相似”[9],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萧军在写《第三代》时对《子夜》的借鉴,只是单纯地写出这个情节烘托出杨三的残忍,为后文杨三的背叛找到很好的诠释。与刘元相比,杨三的思想不但没有蜕变,反而更加懦弱,曾经的“小白蛇”找不到了,那个敢于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人找不到了,在金钱与权利面前妥协了,这样的杨三没了先前的骨气,生活是不尽如人意的,先是被“绺子”上的人打伤了双腿,后因逞强摔下了马,这是作者对思想落后者的惩罚。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思想对比,读者不难发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是怎样影响一个人,落后腐败的思想又是怎样腐败一个人,这就是作者从作品中传达给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强有力的呼声。朱光潜认为:“望人性论而生畏的作家们就必然要放弃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这样怎么能产生名副其实的作品呢?”[10]文艺要“帮助人,影响人,把人性提得到更高,更完美,更善良”[10],萧军从不避讳人性,总是试图将人性放到读者都能看得到的地方,期待在作品中让读者更加了解人、了解己。

3. 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11]。作品中每一种人都有自己的苦痛自己的顾虑,井泉龙为报仇而苦痛,汪大辫子为了生活而苦痛,杨承恩为了爱情而苦痛,翠屏为了不幸遭遇而苦痛……这些苦痛究其最终原因,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存在”就不免有“人性”,有“人性”又不免有欲望,人性、存在、欲望三者是交相辉映的,在“存在”和“人性”中欲望或多或少地存在,而欲望的满足度决定其痛苦的程度。作者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也饱含了深深的同情与爱,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是作家经历观察后的结晶。无论是林青、井泉龙还是杨承恩、杨三,作者在描写每一个情节的时候都饱含了对他们深切的关怀,真实地写出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他们的愿望,焦本荣的愿望,就是国家强大起来,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下去,作者对于他是给予肯定的,支持的。相比之下,汪大辫子的愿望显得微乎其微了,他只是希望在城里挣够了钱,再回到凌河村的家中,种地、打兔子,作者并没有嫌弃他的愿望,而是安排林青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谁说一个人的梦想非得要“伟大”?有梦想都是好的,就像林青说的:“人总应该用一个梦——不管是什么样的梦吧,随你自己喜欢去制造它吧——在前面引导着自己的。这样,你就能够向前走得更有力量、更有趣味了……你应该有一个梦!”[7]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发展,缺乏人文精神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犹如人类缺失了太阳,人类的进步将停止不前。《第三代》蕴含的人文精神不只是增加了作品的活力,更是为读者更好地解读人文精神起到了启发作用,作品对人类的关怀与解剖在作品价值中占有重要部分。

二、《第三代》内容特质产生的原因

《第三代》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作者耗费了将近20个年头呕心沥血的产物,一部作品能够保存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情节的安排得当,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精神及对人民的启示。现代文学所处的时代,是战争的年代,是硝烟弥漫的反抗时代,人民不可精神懈怠,共同团结、抵御外侮才是最应该做的。人民群众需要引领,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当时很多文学家开始写文章激励人民作战,《第三代》就是在那个环境中应运而生的。《第三代》里的反抗精神与抗日情怀都在彰显着其时代价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屈的灵魂,看到了人性最深处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不仅对那个年代,对当代来说也是具有鼓舞作用的,缺少了战争的洗礼,民族气势减弱,当代人们更需要一个鼓励与鞭挞者,增加其精神力量。一个好作品不止局限于一个时期,而是带有延续性的、历史性的,让后来者得到经验与教训,更好地生活。《第三代》题材来源于时代又促进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有利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与旧的交融造成了某种矛盾的和谐,这为《第三代》中思想行为的碰撞找到了很好的理由。时代因素不容忽视,这是进行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教育对人思想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期,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封建思想大有存在,萧军锐利地看到了这一点,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封建迷信思想给予有力冲击。人无贵贱,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根据“血统”进行比较的,作品中的某些行为与思想正是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缺乏造成的,尤其在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教学中,人们的思想就更加局限。“以君为上”的这种封建思想随处可见,自古遗留下来的思想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萧军通过手中的笔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向读者灌输科学的知识,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教育。“说到艺术创作,我们必须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可以‘顾客是上帝’,人类的精神生产,需要引领,不可一味强调‘观众是上帝’。一个民族要保持文化自觉和清醒,就要有引领。”[12]引领是必要的,这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提升也是对人类的贡献,萧军担负起作家的使命,通过作品达到对人类的引领,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也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因素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环节。

在萧军个人方面。首先,萧军在义县出生,长春成长,对义县与长春的熟悉促使他选择了作品所处的环境,文学的场所描写起来自然具有真情实感。萧军的叔叔做过“胡子”,萧军从叔叔那里获得关于“胡子”的生活状态,由于对“胡子”的信息了解得较多,《第三代》中对刘元们的描写也就相对真实、生动,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土匪”生活画面。其次,萧军的性格因素不容忽视,萧军耿直刚强,是个典型的行动派,这也为塑造井泉龙、焦本荣等的形象起到了促进作用,萧军笔下的人物充满力量,敢说敢做,就像萧军本人正直豪迈、勇往直前。最后,就是萧军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满腔热血唯有黑纸白字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知道,一个不会反抗的民族迟早都是要灭亡的。作品往往可以体现出作家的精神,正是萧军这种独特的、充满爱的精神才塑造出同样独特的、充满爱的作品。作者个人因素是一部作品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理解作者。

一个作品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用心、用爱去写,不止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要通过写作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丁帆说:“长篇小说〈第三代〉,表现东北人民从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的历史道路,很可能说明他创作上的追求。”[13]正是这明确的追求,赋于反抗精神的坚定信念促使萧军不惜耗费多年心血完成此作品。几十年的推敲下,《第三代》以它强大的精神,坚定的斗志,博大的爱存活了下来,无疑,这是一部时代的、民族的骄傲的产儿。

三、《第三代》的意义及作用

经典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历久不衰的,像《呐喊》《子夜》《围城》等,经典作品是不过时的,代表着一个作家的远见和洞察力,《第三代》经过数十年的考验依旧陈列在现代优秀小说之林,这也就证明了《第三代》可以纳入经典行列。现代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虽然短短30年,作家仍然层出不穷,鲁迅、茅盾、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等不计其数,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确实不易。现代文学作品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家庭的、爱情的、地域的……然而能把农村和城里生活描绘得如此到位,并细致的、大量地描写“胡子”生活,具有强有力的“野性”,萧军还是第一人,这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现代文学中的空白,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野性”在萧军笔下随处可见,这是他独特的气质,无论是井泉龙、刘元还是翠萍、大环子,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鲁莽武断,不是唯唯诺诺,而是坚毅刚强,充满强有力的韧性,表现了原始的生命活力。《第三代》以其独特的风格站在我们的面前,使读者眼前一亮,其“野性”是现代作品中少见的,更好地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思考。尤其是在那个人性受到束缚的年代,“野性”是对人性的肯定与张扬,人们可以通过作品尽情地享受其带来的“野性”冲击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原始生命的探索,对人内心世界的追问。

对读者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关爱,人与人之间是正直坦率,淳朴真诚的,这在那个年代处于水深火热的年代是极为难得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真情的存在。其次,作品中处处写着正义,都会为了正义挺身而出,反封建、反压迫,井泉龙反抗杨洛中的恶行、翠屏抵制段巡长的欺凌、爱民村反抗政府强拆、焦本荣带领群众反抗卖国求荣……不论农村还是城里,都遍布了反抗。“小说正是在城乡生活的交错描绘中,呈现了东北农民的彪悍倔强和原始野性的生命强力,刻画了具有顽强反抗意志的两代农民井泉龙、林青、刘元、翠萍等众多人物形象。”[14]《第三代》对人民顽强奋斗、团结抵御侵略起到了鼓舞作用,更加坚定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第三代》最大的贡献。

对作者本人的影响。萧军从1933年与萧红发表的合集《跋涉》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出现轰动了整个文坛,是抗战文学中的一部极为具有价值的作品,后来又陆续发表了《羊》《绿叶的故事》等集子,然而,真正代表萧军写作水平的则是他的这篇小说《第三代》。《第三代》的出现真正使萧军的作品具有了研究价值,这部85万字的长篇巨著标志着萧军创作的成熟,是萧军的巅峰之作,为读者深入了解萧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不仅带来了读者,也带来了研究者,为后来者更加了解那个时代起到了引领作用,在这部书中,萧军的思想更为成熟,刻画人物情节更为到位,倾注了萧军的心血,也是萧军对时代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尚礼,刘勇.现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339.

[2] 张毓茂.“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评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J].辽宁大学学报,1987(5):64-69.

[3] 马海娟.浅析鲁迅对萧军《第三代》创作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9-51.

[4] 程义伟.地域文化之镜像——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人》[J].现代文学,2010(23):79-81.

[5] 李凤吾.时代的画卷,民魂的探索——试论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J].求是学刊,1983(4):42-49

[6] 陈光陆.一部哀婉的纯情史诗——浅谈萧军《第三代》中的人情美[J].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38-46

[7] 萧军.第三代[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512.

[8] 李金水.成功人士10种为人技巧[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309.

[9] 徐塞.萧军的文学世界[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8: 121.

[10]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5):39-43.

[11] 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人文精神寻终[J].读书,1994, (4):73-81.

[12] 仲呈祥.美丽中国如何感动世界[N].光明日报,2014-01-13 (1).

[13] 丁帆.中国新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333.

[14]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9.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On Xiao Jun’s The Third Generation

ZHU Shu-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Dalian 1160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is on the feature of the content of Xiao Jun’s The Third Generation. The discussion is held on three aspects: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 purpose i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and reach a conclusion on its reasons and values.

Key Words: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humanistic spirit

作者简介:朱姝姝(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05-20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20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71-04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