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义振
挖掘工程文化内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申义振
“全面发展,工程见长”特色高中建设,旨在我校教育教学中渗透工程文化、工程技术教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工程文化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从古代的都江堰、大运河等到现代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再到高速铁路发展和“一带一路”提出,无不演绎着中华工程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政史地教研组充分挖掘工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大批防灾减灾工程相继建成。地理学科组编写的第一本工程文化校本教材是《中国防灾与减灾工程》,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防灾与减灾概述”,介绍“国际减灾十年”,以及减灾十年在中国。第二部分“防灾减灾系统工程”,讲述我国减灾系统工程和国外(美、日)减灾系统工程的发展。第三部分“防灾减灾重点工程”,核心内容三大案例: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长江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保和水行政管理四大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重大标志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设,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地理学科组编制的第二本教材是《中国的资源调配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沿线10个省市区的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南水北调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西电东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历史学科编制的工程见长教材是《中国古代工程选编》,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讲 中国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第二讲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下篇介绍学生身边的地方古代建筑成就。包括被誉为“华夏祖庙”,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涉县娲皇宫,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赵邯郸故城,完璧归赵、邯郸学步等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遗址——大名府故城,广府古城(永年县)弘济桥——与赵州桥相比,弘济桥显得更原汁原味原真性。
天铁独特的工矿区小社会,以及与之相伴的优秀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政治学科与地理学科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天铁工业》,对生活在天铁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政治学科利用涉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开发校本课程《涉县乡土文化》,发掘和推广优秀地方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
2014年9月,天铁二中正式启动了“全面发展,工程见长”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在“让学校彰显特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按照学校“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政史地教研组全体教师立足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进相关课程的实施。
为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全组教师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工程文化教育、工程技术教育”两大教育内容,研究确定把“工程文化教育”作为学科组的重点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提出的“牢牢把握三个抓手:一是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为抓手;二是以社团活动为抓手;三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工作思路,在探索实践中,政史地教研组首先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开设选修Ⅱ课程,先后在高一年级开设“天铁工业”“涉县乡土文化”,高二开设“中国防灾与减灾工程”“中国的资源调配工程”等工程文化类校本课程。其次,支持学科教师研究工程文化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相融合。政治学科在“文化生活”必修课上,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工程建设文化、天铁集团企业文化作载体,挖掘工程文化内涵,对“文化生活”课程进行深化、拓展与提高;历史学科把“中国古代工程选编”以读本形式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工程文化知识;地理学科把我国探月项目——“嫦娥工程”引入“地球”的教学,把“防灾与减灾工程”融入“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把“资源调配工程”渗入“区域可持续发展”。再次,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社会实践的开展。政史地学科多位教师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和社会实践的带队老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发现,有关天铁人生活、生产活动的研究课题相当多,关于乡土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也很丰富,通过课题整合拓展,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工厂参观、社区调研、古建筑考察和综合实践,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工程文化、工程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给予了充分的课时保证和充足的物质支持。我们期待学生能够从经典案例的分析中理解工程文化的精髓,把握工程文化的规律和特征,树立工程文化的理念;拓展工程技术知识,提升工程技术素质,树立科学的工程价值观。我们期望通过工程文化与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形成文化自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