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杨(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0002)
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动力机制研究*
乔杨
(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郑州450002)
〔摘要〕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动力分为文化动因、伦理动因、社会动因和经济动因四大类型。目前需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公益环境、找准图书馆事业多元建设共同目标、树立包容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努力构建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的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动力机制
〔分类号〕G252
〔引用本文格式〕乔杨.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 2016 (1):35
*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度软科学项目“公共图书馆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189)阶段性成果。
图书馆是公民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公益性机构,是维护知识平等、促进阶层流动、缓解贫富矛盾、增进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1],因此,图书馆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合作关系,大量的公益慈善实践表明:图书馆是公益慈善事业进入的最佳领域之一。在我国,社会力量对图书馆的广泛援助,体现出社会各界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层教育的支持,是图书馆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的完善和持续需要完善的动力机制作保障,在培育强化全社会公益意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动力的同时,更要从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社会评价等方面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机制。
1.1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力量
在我国,社会力量是指能够参与、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组织,如社会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党群社团、非营利机构、企业等等[2]。但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参与的社会力量的界定往往是与政府相对应的,如有人将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力量主要界定为非官方背景的企业、社团、非政府组织(NGO)和个人等[3, 4]。也有人从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运行资金角度,将不属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但根据自身需要和能力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学校、科研院所、医院、国有企业等也视为社会力量[5]。上述两个观点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的范围界定类似“民间力量”,后者则从机构公共职能角度划分,将政府文化职能以外的所有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各类人员和组织统称为社会力量。
由于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具有官方背景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运行费用也不完全源自公共财政拨款,而非政府组织甚至企业、个人的经费收入也不一定都是经营赢利所得,单纯的从组织机构角度去划分公共财政资金和市场经营所得,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给予界定:一是从资金或物质来源上看,不是源自国家公共财政拨款;二是参与效果上,必须是公益性的图书馆服务供给,起码在直接效果上不能获得经济利益回报。基于这两点认识,可以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表述为:个人或社会组织运行非公共资金或物质资源投入图书馆公益性服务产品供给的行为。
1.2社会力量公共图书馆事业参与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界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参与是多形式、多角度、多途径的[6],不仅仅是社会力量办图书馆,还包括各种民间兴办的图书馆借阅服务和社会力量对现有公共图书馆的捐赠及其他支持活动[7]。综合国内现有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要形式可归纳为五种,即:捐资捐物、自办图书馆、合办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和经营附加服务。
任何行为都是由心理导向或价值导向来支配的,即行为动机。但对动机作一个明确概念界定却是困难的,因为动机来源较为复杂,并在行为导向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节,基于这种因素综合,有人将动机概念表述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8]。简单地说,动机就是人付诸某种行为的内在根本原因,它是是内心的真实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自然也出于一定动机,在考察现有社会力量公共图书馆事业参与方式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动力分为文化动因、伦理动因、社会动因和经济动因四大类型。
2.1文化动因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历来倡导“仁爱”、“大同”,如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以此为中心构筑了包括以民为本、重义轻利为主的慈善思想体系。另外,宗教信仰中也强调行善济世,如佛教的“慈善”、“普世”,道教的尊道贵德、修仙利他,也对信仰者从事公益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传统宗教要求信徒“博爱”,通过给予换取精神上的净化,致使慈善精神根深蒂固。现代社会在继承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追求人类平等,倡导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而逐步形成天下为公的文化自觉。在此指导下,我国社会公益意识觉醒,慈善风尚渐兴。一些有识之士创办私立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图书馆服务,弥补了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不足,主动承担起区域内文化建设的责任[9],播撒憧憬和希望,延续着民族精神[10]。
公益文化不仅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要动因,同时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公益供给反过来又会促使社会文化的提升和凝炼。一些企事业投资参与图书馆产品供给,其目的就是对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对内培训良好企业文化,强化企业意识,凝聚员工力量。
2.2伦理动因
个人公益行为的发生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和道德责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情感是原动力,道德理性是助动力,道德责任是核心动力[11]。从伦理学角度看,公益慈善行为可分为利己和利他两方面动因[12]。直接的利己动因就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满足,在公益行为中获取愉悦和幸福[13]。如个人在长期的爱书藏书兴趣爱好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想通过适度的社会服务来获取社会的肯定和赞誉。间接的利己动因则是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如一些校友捐助母校图书馆建设、名人企业家捐助公共图书馆等,即是认为个人的成就源自社会的培养和支持,通过捐助行为感恩图报。卡内基的起步得益于图书馆的帮助,因而他倾毕生之兴趣建立了大量免费的公共图书馆[3]。利他的基本动因源于人性中的同情、怜悯等关爱情感,通过捐助公共图书馆帮助他人。如个人或社会组织捐助穷困地区图书馆或直接向个人提供文献资料等。利他动因的最高境界就是出自社会责任的道德自觉,通过个人或组织的公益行为造福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当图书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政府又无力有效提供时,部分先觉人士和公益组织在责任意识的推动下,会根据自身能力自发地提供公共图书馆产品。如邵逸夫先生一生捐助约3万座公共建筑,其中就包括中国内地众多的图书馆,对当地的教育、文化服务发挥着良好深远的影响。再如众多个人在看到居民文化生活贫乏带来的社会不和谐,出于社会责任心而主动兴办图书馆。
2.3社会动因
除了文化熏陶和伦理自觉外,社会环境对公益动力的驱动更为直接明显。社会环境对公益的驱动主要来自于社会规范、社会认可和社会强制。社会规范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凝聚社会关系,相习成风,约定俗成而形成的行为规矩[14]。在权利与义务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公益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是一种权利,有人甚至将捐赠视为“给予的自由”[15]。社会认可则源自个人或组织的心理自尊,以通过社会公益行为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进而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本。个人为了尽快融入社会或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捐助公共福利事业往往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成功人士捐助家乡图书馆事业,明星艺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助于其未来的发展及自身品牌价值提升。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了取得社会赋予的合法性身份和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也会被迫捐助公益事业[16]。社会强制分为法律强制和社会环境强制。法律强制就是通过法律法规对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给予强制性要求。如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要求:公司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17]。社会环境强制是在社会情境的逼迫和群体行为的压力下使个人或组织产生一种压力感和认同感,从而促使他们参与公益。而企业的生存环境则会产生企业慈善行为的外在推动力,即企业迫于环境的压力被动地发生慈善行为。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益行为的动机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和强化与政府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18]。更多个人或企业的公益捐助则是在社会或单位的强制下,出于从众心理和面子因素,被动接受公益要求[19]。公益参与的社会强制行为虽然短暂地促进了某项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甚至还带来不良后果。
2.4经济动因
个人或企业为达到经济获益目的也会捐助公共图书馆事业或兴办图书馆。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个人和企业的直接公益捐资获得的缴税优惠的额度、办法予以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社会捐赠行为,推动了公益事业发展。此外,企业为提高产品文化品质或企业形象,也会捐助或举办图书馆,如天津阳光100国际阳光新城开发商为打造社区文化品位、提高楼盘价格兴办了社区图书馆,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20]。企业捐助图书馆事业可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取得消费者认可,扩大产品需求,带来可观经济收益[21]。如农夫山泉的“一分钱”公益活动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较大提升了企业销售业绩,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此外,一些企业通过向图书馆提供附加服务或增值服务,达到产品推广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目的。如数据库开发公司在产品推广过程中的主动向图书馆提供数据库免费试用,或在供给过程中向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提供免费的产品介绍或专业技能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效果。
3.1社会力量参与原动力较弱
我国的公益事业还不成熟,人们对公益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公益还没被公众视为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更没有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化行为。现代公益事业涵盖的范围更广,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施舍、恩赐,具有社会性、共享性、外在性、无形性、福利性等特点。由于我国长期“大政府、强政府”的存在,民众习惯了由政府包揽所有公共事务,图书馆事业参与的参与保障并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大多数人把捐赠、公益看作是富人、名人的事情,企业社会伦理责任意识较强,很少参与图书馆等公益事业。此外,由于我国刚刚解决民众温饱问题,人们对公益的认识还较多停留在传统“济贫救急”的慈善层次上,热心于短期性的、效果明显的扶弱济贫和拯灾救急上,对于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而从事的公共利益活动却极少关注。社会公益活动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公益参与以事件性为主、与重大灾害结合紧密;事件性强、曝光度高的对象成为受赠主流;慢性和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却未得到足够关注。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社会捐赠逾千亿,2009年回落到500亿左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社会捐赠又超千亿,随后几年又直线下降到150亿左右[22]。可以说,中国的公益事业还停留在“眼泪指数”阶段和“学雷锋”式的大众参与,缺乏对多元化社会问题的理性关注。
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成熟还表现在公益组织发展欠发达上,目前的公益组织还离不开政府支持,公众对公益组织运作方式知之甚少,公益组织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捐款用途不清、使用混乱等问题也随之滋生,社会信任度大为降低,加之政府背景下的强制公益与负面行为使公益动机受到社会质疑和抵制,大大影响了公众的捐款积极性。如“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等将公益慈善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我国公益慈善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3.2社会力量参与动力共识程度不够
社会力量和政府是公益事业的共同推动者。从政府职能转变和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角度上看,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但政府和社会力量往往无法准确建立合作的互益共同点,如政府希望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缓解公共财政压力,而社会力量更多以冠名赞助、捐赠、建立专项基金等分散和短期形式参与,一些社会力量参与还因动机、能力、资源和质量等的差异,让公益行为变了味道。如天津阳光100国际阳光新城开发商兴办的社区图书馆在完成楼盘促销的预期目标后,不断萎缩,最终失去效用[20]。再如由阿那亚地产商建造在河北南戴河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以其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精品图书产生较大的广告效应,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但游览过后便即离去[23]。
因此,在我国社会公益意识还较淡薄、社会力量公益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公益事业还应与经济发展实现互动共赢,政府与社会力量逐步形成并肩发展、优势互惠、借力调控的可持续动力源泉[24]。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通过服务购买、项目委托、补偿奖励、直接扶持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给予经济上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鼓励支持发展文化服务产业,让文化企业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2010年创办的青番茄图书馆就是一个以商业模式实践公益事业的成功案例[25]。最终,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协商,逐步完善确立并肩发展、优势互惠、吸纳补充、借力调控四种动力来源。
3.3社会力量参与动机约束评价有失公正
毋需否认,在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和社会机制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社会力量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参与行为在受到政策局限的同时,还要经受一些公众不公正的评价。传统慈善的动因分析是基于一种道德的人的假设,这也意味着忽视了作为自然人的需求的满足,这种道德人假设易使慈善笼罩“崇高”的光环而缺少“贴地气”的亲民性。现实实践中,对于好人好事,动辄拷问动机、逼视诚心,容易削弱公益慈善应有的道德激励作用,致使本具有公益意愿的个人和组织因难以忍受动机和能力拷问而选择放弃和退缩。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众多企业虽然积极捐款,却遭到社会对其捐款较少、捐款不及时、捐款不到位等的强烈抨击,甚至企业产品也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其中万科公司无奈将捐款从最初的200万元增加到1亿元才部分获得社会谅解[26]。这种约束评价虽然能起到较好的短期效果,但对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
3.4社会力量供给保障激励体系不健全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多方面动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内在的自发自然鼓励,但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保障更具强力效果。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制度,但相关法律的效率层次较低、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宏观立法与政策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其次,公益慈善的监管体制存在缺失。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监管的法律法规文件很少,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民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监督,而社会舆论对慈善事业的监督却是处于一种不力的状态。最后,公益慈善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是对个人和社会组织公益慈善行为的优惠力度不大,程序过于复杂,还不足以产生较大的参与吸力;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事业的门槛较高,致使规模较小的参与活动得不到政策支持;三是针对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同社会力量区别对待,如在对个人和企业的公益行为的缴税优惠比例不一致,挫伤了部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现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实际上的政策保障和激励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国社会力量办馆助馆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7]。
公益慈善的动力机制是由原动力和助动力共同构成的。原动力是指人们在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非正式约束下产生的公益动能;助动力则是指人们在法律、规章和制度等正式约束下产生的公益动能[28]。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动力机制的完善也主要从原动力和助动力两方面入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道德和舆论约束增强社会力量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法规政策规范和科学激励提供制度保障[29]。
4.1培育良好的社会公益环境
社会公益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培育良好的公益人文环境首先就是要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让公众形成浓厚的公益意识和正确的公益理念。一是不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慈善思想并发扬传承,将公益文化纳入学校或家庭道德教育体系中[30];二是切实做好公益慈善文化的宣传,宣传典型公益事迹,树立公益典型人物,增强公益慈善事业的感召力;三是推广志愿者制度,培育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四是强化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和公益组织的责任意识,规范内部管理,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带动公众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
良好公益制度环境的形成主要依靠政策引导、法规约束和政府行动。一是国家从制度顶层设计上明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方向,二是在配套措施是对基本路径和实施办法上给予明确指导;三是在法律法规上切实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权益;四是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具体工作细则,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服好务、护好航。
4.2找准图书馆事业多元建设共同目标
政府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时要本着平等尊重、协商互利的原则,尊重社会力量意愿,保证合理需求,保证信息透明,最大限度地达成共同目标,实现多元共赢。 政府在设计规划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时,在模式设计、实施步骤和进度推进中要考虑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保证社会力量引入的现实可行性。
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针对个人或社会组织打造有针对性的项目,如帮助将企业捐赠带入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突出企业的社会公益理念。公共图书馆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以换取公益投入。温州市图书馆先后与温州市鞋革协会与服装商会合作成立了鞋都图书馆与服装图书馆,为企业和个人开展特色服务,在获得商会与企业的肯定与认可的同时,捐款也随之而来[31]。
4.3树立包容正确的评价观念
不求任何回报的慈善义举,是理想化的,是脱离国情和现实生活的,我们不能拿理想化的东西来要求甚至是约束捐助者[32]。因此应对基于公益性的社会力量参与行动采取包容心态,不要纠缠于社会力量公益行动背后的动机和目的,要看这种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利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多予理解,多给支持。即使参与行动具有某种回报目的,但只要回报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都应给予积极响应,以维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积极性。
社会要建立正确的公益动机评价观,承认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动机的差异性。如在志愿服务中,不同年龄的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是明显不同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获得“锻炼能力”、“积累社会资源”等外在的“收益和回报”,而中老年人更多地出于其内在的认同感或价值需求。此外,在不同的志愿实践阶段,其行为动机也会发生变化,由活动初期的功利考虑逐渐向助人利他认识转化[33]。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要真正了解社会力量的参与动机并随时跟踪,采取科学公正的方法和态度评价公益行为动机,加强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一致。
4.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无论从激励社会力量公益行为需要,还是培育社会公益意识需要,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行为给予合理的激励都是必要的。激励的合理性首先就应是激励的针对性,即考虑社会力量的真实需求,以保证激励的有效性。其次,要尽量保证激励方式和形式的合理性,以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所谓的激励方式合理是指激励内容的合理,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主要通过价值认可和社会肯定来满足社会力量公益活动的精神需求,主要包括典型宣扬、荣誉表彰、机构冠名、提供专业支持、吸引为社会监督或理事会理事等。于2005年11月设立并颁发的“中华慈善奖”可视为我国目前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最高荣誉奖励。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适当的物质或经济回报满足社会力量的物质需求,主要包括补偿回报、绩效奖励、税费优惠、物质支持和一次性奖励等,当然政府职能部门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让社会力量获得间接性经济回报,这也是经济激励的一种方式。所谓激励形式合理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面向适合的范围对社会力量给予激励。一般认为,激励应在完成公益全过程并达到预期效果后尽快实施最好,随着时间的推迟,激励效果逐渐降低;其次,激励面向的范围越大激励效果越好。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给予什么内容的激励,都要讲究适度而行,达到激励目的即可。激励既不能失败,也不能过度。
动机是在变化中的,并且多数动机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因此,关于行为动机的研究是复杂的。科学合理的动力机制的构建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事业社会化进程,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的参与虽然历来以久,但其持续力和影响力一直有限,究其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机制问题。那些默默奉献、坚守图书馆服务的自发行为在值得社会肯定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全社会以切实行动给予肯定和支持。研究社会力量公益行为动机,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图书馆事业社会力量参与动力机制,其目的就是了解社会力量参与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予以满足,在肯定其公益精神的同时,通过物质和技术上的帮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精神和行为的升华和持续。
(来稿时间:2015年8月)
参考文献:
1.邓银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缘由、模式和激励[J]. 图书馆杂志,2014(2):14-19
2.社会力量[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94744.htm?fr= aladdin
3.马艳霞.国内外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 图书情报知识,2009(6):44-50
4.赵蓓.有关“社会力量援助基层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126-127, 129
5.王亚南.论公共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衔接[J].云南社会科学,2008 年理论专辑:207-208
6.李国新.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总结发言[J].新世纪图书馆,2007(6):14-16
7.杨玉麟.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8(1):8-11
8.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71-80
9.王丽霞.民间私立图书馆的运行情况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浙江民间私立图书馆的现状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6):74-76, 79
10.程亚男.在场的力量——民间图书馆兴衰之启示[J].公共图书馆,2012(2):3-8
11.武晓峰.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J].道德与文明,2011(2):106-111
12.樊琪.慈善行为驱动力再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49-51
13.陈世柏.海外乡亲慈善捐赠行为的动因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2):81-84
14.社会规范[EB/OL]. http://baike.baidu.com/
15.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张志怀.浅析企业慈善行为的动力机制[EB/OL]. http:// www.bjscszh.com/?viewinfor-1202- 0-30116.htm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EB/OL]. http://www.scio. gov.cn/xwfbh/xwbfbh/wqfbh/
18.江新峰、张文科.民营企业背着捐赠动因研究:基于政治关联存在性与层级性视角[J].商业会计,2013(21):64-65
19.孟令国,高飞.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推动力研究——以浙东南地区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944-949
20.王子舟.民间力量建设图书馆的政策与模式[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21.魏文川.企业公益活动驱动因素与绩效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2(4):84-85
22.中国公益慈善网[EB/OL]. http://www.charity.gov.cn/fsm/ sites/newmain/index2.jsp
23.“最孤独图书馆”人满为患,游客慕名而来鲜有真读者 [EB/OL]. http://gongyi.ifeng.com/a/ 20150525/41090327_0.shtml #p=1)
24.童潇.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动力源及其实践态问题[J].社会科学家,2012 (2):33-37
25.王丽娜.公益与商业——青番茄图书馆运营模式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J].前沿,2013 (12):127-129
26.刘德吉.从“捐款门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9(4):388-389
27.王子舟.伟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解读社会力量办馆助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26-33
28.曾建波.中国式慈善的国际化之路激活中国慈善原动力[J].中国西部,2009(5):31
29.张淑芳.个人公益捐赠的激励机制构建——税收制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8(6):83-85
30.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10-11
31.章亦倩.以温州市图书馆为例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捐赠工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99-101
32.张祖平.慈善事业运行的动力机制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08(10):25-28
33.张萍,朱凌云,杨中英.公益、功利与激励——我国志愿行动研究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3 (5):95-102
《图书馆》开通“在线投稿查稿系统”启事
为便于作者投稿、查稿和专家审稿,加强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和联系,提升编辑出版的品质和效率,《图书馆》编辑部于2015年12月20日起正式启用“在线投稿查稿系统”。为方便作者和读者使用该系统,特作如下说明:
1、本刊“在线投稿查稿系统”地址为tsg.library.hn.cn.作者也可通过湖南图书馆网站主页www.library.hn.cn,点击《图书馆》栏目进入投稿。
2、自2015年12月20日起,本刊全面启用在线系统进行投稿、查稿和审稿。原投稿邮箱tushuguan@vip.163.com将继续保留使用至2016年3月31日。此后不再接受电子邮件和纸质稿件。
3、为保证文章内容的学术规范性,请在投稿之前,认真阅读系统首页的“投稿指南”和《论文著作权转让书》,严格按照刊物要求组织文稿内容。
4、若在投稿时遇到问题,请通过电话0731-84174148和编读往来邮箱bianjb@library.hn.cn及时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图书馆》编辑部
二○一六年一月十五日
·学术论坛·
The Dynamic Mechanism Research of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of Public Library Cause
Qiao Yang
(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
〔Abstract〕The participation dynamic of social forces of public library cause divides into four types: cultural motivation, ethical motivation, social motivation and economic motivation. At present need to foster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ind the common goal of the library cause, establish the correct evaluation idea,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trive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public library caus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Keywords〕Public library causeSocial forcesDynamic mechanism
〔作者简介〕乔杨(1981-),女,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