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
刘佳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近年来,学分制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很多高校在向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转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文章在分析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应对办法。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问题;对策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用学分来计量学生学习量、以学分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最早实行学分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我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实行学分制的国家之一,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首次引入学分制,并取得较好效果。随后,东南大学等其他大学纷纷仿行。上世纪50年代,由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高等教育全面废除学分制,改为学年制。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大,学年制这种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假设为同质、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的教学管理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1978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再度采用学分制,随后几十年,全国各大高校相继陆续引进学分制,学分制在中国高校遍地开花。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中,打破专业“桎梏”,教学计划相对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现状与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程,合理分配时间,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选择机会,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跨专业、跨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目前,除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2]。学年学分制同时汲取了学年制和学分制中适应本校校情的部分管理办法,注重并立足于班级教学,每个专业仍有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但必修课所占比重较高,学生选课自由度不高。
我国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中,除了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还有计划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以及标准学分制等多种类型。各高校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中,不断改革与完善,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各具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学分制毕竟是“舶来品”,真正在我国发展仅二三十年时间。各高校尽管均在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但仍面临不少难题。
3.1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其实是对学年制条件下课程体系的“修补”。学分制的核心在于选课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计划的“指令性”十分明显,硬性规定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课程。必修课课程比例相当高,而选修课程仅限于通识教育类课程,并且数量少、质量不高,课程设置并不合理。
3.2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在学分制指导下,教学管理淡化了过程管理,强化了结果考核。只要学生通过课程考核,便可获得学分;只要修满足够学分,便可毕业;只要学分绩点达到指定要求,便可获得学位证书。由于教学计划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不少学生因为缺乏正确引导、自我监管能力不足,为获取学分而盲目选课,导致所修课程不成体系,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3师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学分制的核心在于选课制。而选课不仅在选课程,也在选教师。对于必修课,讲授同一课程的老师越多,学生的选择余地越大;对于选修课,课程门数越多,选择空间就更大。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较大选择空间,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的师资队伍是基础[2]。另外,师资队伍的素质提高十分关键。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供不应求,而教学质量差强人意的教师教授的课程则少人问津。而且,不能依靠增加教师数量来增设课程,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3.4学生选择课程空间小
大量选修课的开设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许多新建高校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足,难以开设相当数量的课程来满足学分制实施的要求。此外,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行招生,根据学生的填报志愿安排专业,进校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统一教学管理,很大程度上仍是实行“一考定终身”制。由于专业的限制,学生只能根据本专业要求进行选课,并不能按照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发展,自主选课,这便与实行学分制的初衷背道而驰。
3.5人才质量标准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的绝大部分课程,仍是采用单一的试卷考试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衡量人才质量的方式过于单一,与现代教育强调的“以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构建其多样化的知识结构”背道而驰。此外,学生要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必须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并且,与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申请资格挂钩的课程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太大,实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一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措施在学分上鲜有体现。
这些高校在学分制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若不解决,不仅有违学分制教育管理初衷,而且对高校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4.1制定弹性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的“设计图”。人才培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张扬学生个性,最关键的是制定弹性的指导性计划。在修订教学计划过程中,适当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比重,构建紧密配合、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对课程进行整合。如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度中,突出以菜单式的课程设置来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灵活的选择方式。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将所有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个性化选修课程两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包含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2个平台,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必须修读的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包含素质教育选修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提高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素质拓展训练模块等7个模块,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修读课程可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毕业审核中,各专业自行设定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并对个性化选修课程中的各模块课程提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培养。
4.2建立健全导师制
导师制是学分制的另一大特色。学分制要实现“因材施教”,既要张扬学生个性,又要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实行导师制[3]。导师的任务不但包括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导师进行选课指导是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发展目标及相关条件基础上,根据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及学校相关规定,引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进程,避免学生为凑学分而选课。当然,建立健全导师制,还需建立一系列制度与之配套。如导师培训机制、导师待遇等。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与管理人员队伍,是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依靠教师的自身努力,更需要学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对现有教师的个体发展进行有力助推,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老教授不愿上课,年轻教师工作量过重却水平不足。因此,要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序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学术交流;完善教学工作量评定体系,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专业建设、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和指导机制;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及时了解每名教师个体的发展动态,开展实时性、针对性地指导和跟踪培养等。此外,还要定期根据学分制改革的推进情况,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组织经验交流,促进学分制更好推行。
4.4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
要在较短时间内较好解决高校选修课开设难、数量少的难题,在一定区域内或者相关高校间展开校际合作,建立相应的课程置换及学分认定标准不失为一条捷径。目前,泰州几大高校正致力于打破校际限制,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公选课程供其它学校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并推出相应的学分认定办法。高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也为学生带来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与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为打破专业对学生发展的限制,高校也可将一些专业选修课设为公共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修;并适度增加转专业学生比例。如在大一下学期面向所有大一学生组织转专业考试,给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4.5实行多样化人才质量考核标准
为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发挥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增加了创新学分,将学生发表论文和参与比赛等创新活动的情况,根据其等级,规定相应获得的创新学分,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此外,要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前单一的教师教学、出卷、批卷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和满足学分制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需要[4]。高校可将教学管理过程前移,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课程论文、操作考试、面试等。
各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不但经验丰富,而且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各具特色,同时一些地方高校又受到当地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所以,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构建,应在综合考虑当前国情、地方区情以及各校校情的基础上建立。要将学分制这个“舶来品”很好地嫁接到各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与过渡。
参考文献:
[1]顾婧.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4(31):287-288.
[2]雷树祥,钟加勤.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7):77-79.
[3]蔡映辉.对学分制的认识及其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44-46.
[4]于艳东.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7(5):74-76.
(责任编辑杨荔晴)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142(2016)03-0024-03
作者简介:刘佳(1983-),女,江苏泰州人,助理研究员.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n Credit System Reform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Jia
(Taizhou Institute of Sci.&Tech.,NUST.,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ract:In recent years,credit system is increasingly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ever,many problems emerg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mode.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strictions on credit system re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ds:credit system;reformation;issues;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