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菲
(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泰州滚莲湘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高菲菲
(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高校必须担当和完成的历史使命。文章提出将泰州滚莲湘舞蹈纳入地方高校特色课程,旨在保护民间舞蹈,传承文化之美,促进泰州滚莲湘舞蹈创新,推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使泰州滚莲湘舞蹈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在创新和与时俱进中更好地发展。
滚莲湘舞蹈;教育传承;创新思考
泰州滚莲湘舞蹈源于清朝,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它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扮相端庄、舞姿优美、兼收并蓄,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在泰州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接地气、带露水、地域特色显著,因而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州处于江苏中部,南北相交,水网纵横,是江、淮、海交汇之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泰州民间舞蹈自然深受吴楚文化的滋润和影响,使它既有吴文化的柔美、委婉、抒情,又有楚文化的刚烈、粗犷、豪放。舞蹈刚劲中见柔美,活泼中见技巧的特色,为江苏舞蹈增添了不少光彩,是我国民间舞蹈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泰州滚莲湘舞蹈与泰州历史、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于滚莲湘的起源,在当地有两个优美的传说。其一,很早以前,在泰州里下河一带,一户地主家有个丫鬟叫莲湘,她聪明能干,美丽善良,在地主家每天挑水、烧菜、煮饭,她烧火时用一根竹竿,这竹竿叫吹火棒。冬天很冷的时候,她就用吹火棒边跳边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无意中就形成了一种舞蹈。当时有人看着,觉得很漂亮,就跟在后面学,她就热心地教大家。后来丫鬟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根竹竿叫做莲湘。其二,孟姜女千里寻夫,走到苏中地区,她手里拿着一根乞讨的棍子,一面拄着棍子乞讨,一面用它驱狗。当地村民看到孟姜女打狗棍挥舞得很漂亮,人们就学着她的样子,用“铜钿花棍”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形成舞、打、蹦、跳的动作,这种动作传下来,就成了滚莲湘。由此认为,滚莲湘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乞丐舞,乞丐们手拿打狗棒,在行乞路上边打狗边击打身体各部位以达到舒筋活血的功效。两种传说,至今无从稽考,无论这些说法是否正确,都说明了滚莲湘舞蹈与昔日老百姓酸甜苦辣的故事有关。
可以说,滚莲湘舞蹈是从百姓自我的生活内容起舞而成,它是用舞蹈来述说着自己的辛酸泪,所谓“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便是如此。古时苏中百姓一舞起滚莲湘,就会想起讨饭糊口之事,唱起让人心酸落泪的花鼓调:“大水一淌,眼泪汪汪。鼓儿一拿,打起莲湘。外出逃荒,走街串乡……”。
任何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当地最质朴的乡土歌舞整合重构的结果,它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文化娱乐方式紧密相连。开展教育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规律的过程。泰州滚莲湘舞蹈过去一般在逢年过节时演出,是老百姓社会文化生活中一套“大餐”。常与“唱凤凰”、“唱麒麟”①唱凤凰、唱麒麟是苏北农村中的曲艺表演形式,四人锣鼓伴奏,一人演唱。演唱者手执一只用竹片和彩纸扎成的凤凰或麒麟,唱词多为恭喜发财的吉利话,往往在别人家门口表演。1的艺人们一块儿走村串户,特别是在各种节日或在庙会上,滚莲湘舞蹈在这些演出中起着打场子的作用。
滚莲湘舞蹈源于里下河的马庄一带。传承人确切姓名可考的从第二代刘振喜(1840年生)始,第三代顾振邦(1893年生),第四代王长山(1910年-1995年),第五代李道功,第六代张进军。由于滚莲湘舞蹈用自然、原始的方式尽情地表达心中的爱恨和理想,因而形式简单,姿态多变,道具轻灵,配的音乐以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为主,既可3~5人走村串户.又能大规模地随时随地开场表演。滚莲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滚”字,其他地区的莲湘都是用棍子直接打在演员的身上,亦叫打莲湘。而泰州滚莲湘自成体系,它通过“滚击”,用棍子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完成整套动作。滚莲湘舞蹈分为上八盘、下八盘,根据不同的姿势,每个盘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向前叫“前八盘”,向后叫“后八盘”每盘又分四个“门”。两个动作之间用莲湘击打来连接。上八盘就是以上身为主,它的击打都是“滚击”,然后通过上身的柔美动作来体现。而下八盘则不同,它是腿部的动作,是一种刚健跳跃的动作,所以就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泰州滚莲湘的亮点,还表现在对“生”的向往与憧憬,在《丰收莲湘》中,演员们时而漫步田边,时而载歌载舞,特别是欢庆丰收的一套龙飞凤舞动作,从龙出水、龙伸展、龙戏水……一直击打到最后“龙翻滚”,演员睡在地上通过莲湘的棒头、棒尾来击打膝、腰、手几个部位,同时,在地上不断滚动形成整场舞的最高潮。那一举手一投足,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他突破了传统物象的模仿,抓住了龙的神韵,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1]。
滚莲湘舞蹈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充分展现了泰州人民勤劳朴实、灵巧能干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百姓自己的舞蹈,故传承群体稳定。这种劳动人民在平时劳动过程中长期极累的舞姿,散发着浓浓的水乡生活气息,就是滚莲湘舞蹈之根,也是我们开展教育传承之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地方特性逐步消解,地域文化渐趋衰微,地方传统与历史文脉被割裂,文化的多样性遭扼杀。泰州滚莲湘舞蹈也不例外,多样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多功能娱乐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生存空间,现代舞、古典舞、交谊舞、健身舞随处可见。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滚莲湘舞蹈的传承出现了巨大危机,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唯有与时俱进、保留特色、持续创新。
舞蹈是生活的再现,每一个时代的舞蹈都以其独特的动态特征、结构形式来反映当时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来表达社会各阶层人民喜怒哀乐的情感。滚莲湘舞蹈也不例外,它曾以反映里下河地区平民阶层苦难的生活,而被誉为“民间舞的瑰宝”。如今,滚莲湘要通过展现新农村的新面貌来赢得市场,如果脱离了大的时代背景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因此,泰州滚莲湘舞蹈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在舞蹈的内容上不断创新。在保持乡土气息的同时要与时代同呼息、共命运,让滚莲湘舞蹈与今天人们的生活相契合,使滚莲湘舞蹈与扬柳青、拔根芦柴花等地方小调相融合,与广场舞、民俗活动、中小学的舞蹈课程等相适应。其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舞蹈特色是滚莲湘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在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元素,有针对性的创新,才能在多样化文化竞争中重新焕发生机,处于不败之地。里下河地区是著名的水乡,这里,秀丽婉转的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的杨柳翠堤、细雨迷蒙的斜街小巷,到处令人沉醉不已。在滚莲湘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独特的水文化,舞蹈元素中许多都与水息息相关。如舞蹈中经常出现“颤”这一动律特征,皆由渔民乘船出行或劳作时,随船行走所产生的自然韵律中来。再如舞蹈中,对撑船、捕鱼以及水生动物的动作模仿等,都能窥探到水乡生活,找到研究舞蹈动作的源头。另外,在一些乡镇节庆场面中看到的“河蚌舞”、“渔篮舞”等原生态形式的表演,看似平常的水乡生活,却刻画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这些珍贵元素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动作素材和极大的想象空间[2]。
泰州滚莲湘舞蹈与人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是百姓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流露,这为我们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更应从传统的劳动方式和地方民间舞蹈中去吸取、提炼舞蹈动作,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捕捉表现当代的心灵情感和精神风貌的语汇素材。用舞蹈艺术来表现新生活、描绘新景致、解读新精神,寻求滚莲湘舞蹈最佳的视觉冲击、听觉冲击、感觉冲击。
综上所述,滚莲湘舞蹈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要努力在舞蹈构思、音乐搭配、情感表达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大屏播放,现场布景、舞台灯光等现代化手段来吸引观众眼球,帮助观众理解舞蹈内容,使现代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滚莲湘舞蹈相得益彰。唯有这样,滚莲湘舞蹈才能永葆时代性、民族性、差异性,才能立足潮头、不断发展、自我超越。
[1]刘同春,宋卉婷,刘忆.江苏民间舞蹈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刘红)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Dance‘Gunlianxxiiaanngg’in Taizzhhoouu
GAO Fei--fei
(Taizhou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Protecting,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it is more historical mission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on and com⁃plete.Under this background,puts forward the‘Taizhou gunlianxiang’dance into the local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course,aim to protect folk dance,cultural heritage of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dance in Taizhou,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music cours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make‘Taizhou gunlia⁃nxiang’dance inject more elements of the era in the premise of preserving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better development in innovation an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Gunlianxiang dance;inheritance of education;creative thinking
J722.21
B
1671-0142(2016)06-0031-03
版权声明
高菲菲(1984-),女,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1612917028X,指导老师:高菲菲).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